新浪博客

同仁堂股份分析(1)——行业分析

2014-06-30 10:00阅读:
同仁堂这个名字已经听了好多年,如果按知晓时间来讲,远远早于东阿阿胶、云南白药、贵州茅台,读书年代因为家庭文化一直信任西医所以很少接触中医,但同仁堂这个名字早早听说过,进入投资领域的8年里,同仁堂也是我观察的对象之一,最大的原因就是她的品牌,但碍于时间有限未能详尽了解,目前时间允许就写点东西跟大家分享一下。

同仁堂相较于茅台、白药确实是冷门多了,信息渠道较后两者少、消息老旧而且都不一定准确,鉴于个人分析的目的——模糊的正确,要求信息出处权威、准确的朋友本文可以忽略。

不同于矿业、化工、奢侈品,医药消费的对象是整个中国的人口,只要是人就会生病,而且生病是一次性消费,可以认为像可口可乐一样是快消品,不会有人会永远不生病,也没有人会认为自己足够健康不需要保健,而且医药支出绝对优先于所有其他所有消费品支出,医药消费具有无容置疑的刚性,行业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长期有需求的,市场可以说是无限大(准入门槛高),医药也是典型的非周期行业,任何经济环境人跟生老病死都脱不了干系,所以医药股市盈率高于其他众多行业是有原因的,即使在香港成熟金融市场目前医药股票的平均市盈率也可以达到26倍。中医是国粹,日本的韩方也只是翻版(虽然销售势头不错),竞争程度明显弱于其他早已被西方所占领的西药,中医药的根本既具有治病的作用,同时具有保健的性质,可以同时横跨两大潜力领域,所以空间很大、潜力很大,就看公司本身的体质和管理层发挥。

中药行业分析其实在白药、阿胶的分析里面都有,但是三者各有其细分市场,阿胶主打保健品市场,白药主打医院系统中成药、透皮贴、消费品市场,
同仁堂主打中药材、中成药OTC,三者都在中医药行业里面又有个性。

行业发展速度


中国平均的医疗支出水平相对世界平均水平很低,甚至相对部分不发达国家(泰国、马来西亚)支出额,所以随着现在健康意识的提高还有收入的增加,增加的收入投入医疗刚性需求的可能性很大。中国非处方药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容。前瞻资讯产业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OTC市场还只有约253亿元市场,但到了2011年,中国OTC市场规模达到1750亿元,10年间增长近6倍,并且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OTC市场。


同仁堂股份分析(1)——行业分析


2001-2011年中成药销售规模复合增长率达到20.68%以上,2011年中药销售规模达到4000亿元以上。中成药行业收入达到3378.67亿元,与2006年相比复合增长率达到24%以上。(下图已经是竭尽所能找到最新的图表了,见谅)
同仁堂股份分析(1)——行业分析

在未来几年,仍然很可能持续高速增长的基本面条件有:

1居民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消费升级
同仁堂股份分析(1)——行业分析

医药行业是消费升级大潮流里面受益最明显的行业之一,这种潮流在消费者收入稳步提高的背景下还要维持10年以上,由于医药消费的刚性,所以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最先受益的就是医药行业。严格上来说,保健品是一个独立的行业,保健品虽然没有医药刚性,但仍然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优先考虑的其他生活支出。同仁堂兼有两个主流大发展的行业的性质。

2 老龄化

从人口学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国在逐步走入老龄化社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指出,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将达2.4亿人,到2033 年左右,老人将会达到4 亿,而2050 年则每三个人中有一位过60岁的人。医药保健的消费主要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老年人在国家社会保险制度完善过程中,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医药治疗、保健需求稳步增加。步入老年的消费者获慢性病的概率大大增加,医药支出明显增多,同仁堂产品类别多,既有针对治疗,也有很大部分产品有其保健作用的,比如在几大过亿的产品线里,感冒清热颗粒是治感冒的,安宫治疗脑血管意外,牛黄解毒片则可以在上火燥热时服,六味地黄丸就可以作为平时保健用。未来老龄化社会,保健及治未病的理念必将深入人心,这是同仁堂大增长大发展的基本背景。

3 政策支持

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中药工业和商业体系和加强中药管理三个方面提升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主要发展目标包括:1 产业规模平稳较快发展,2确保基本药物供应,3技术创新能力增强4质量安全水平提高5产业集中度提高6国际竞争力提升等。
2012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分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中成药、中药饮片三个部分,其中,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317种,中成药203种,共计520种。相比2009版的307个品种,数量新增60%,中药比例明显增大。

4 保健意识加深

中医注重治本,重调理、重改善患者的生活状态及各项身体机能,中药取材天然,毒副作用及耐药性小,尤其适用于慢性疾病及专科用药,并且诊治费用相对低廉。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国家预防为主的观念导向,治未病的观念的深入人心,对保健品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扩大。

5 城镇化

《十二五规划纲要》预计2015年城市化率达到51.5%,根据历史经验,城镇居民卫生费用支出是农村居民的3-4倍,城镇化进程有助于扩大城镇人口卫生需求的规模,促进医药行业发展。

其他诸如中医药现代化、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等都为中医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行业集中度

中药制造行业的竞争还是很激烈的,2011年中药制造行业企业数达到1900多家,行业集中度低,生产同一类产品的企业非常多。中成药制造业80%以上都是小规模企业,生产与经营分散,同质化现象严重,只有注重品牌建设的企业才能从中脱颖而出,但行业乱象也很容易出问题,所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高进入壁垒,淘汰达不到规范标准的中药生产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强势品牌在竞争中有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

行业进入壁垒

壁垒限制竞争者进入,是保护利润的重要屏障,中医行业的进入壁垒还是比较高的。

1歧异化:品牌效应
医药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在消费过程中,人们往往会选择知名度较高、质量较好的产品,因而医药生产企业的品牌、信誉度、客户基础是医药企业销售坚实基础。
中药行业较化学药有更大的歧异化特性,日化产品是日常使用的化学品,对于要放进口的日化产品更愿意使用知名品牌,所以也是以品牌为主导的歧义化典型行业,主要是中药行业在我国已经有千年历史,历史的沉淀使某些企业在起步的时候就具有强大的品牌,垄断性品牌是汇聚文化、环境、品质等众多资源历经沧桑形成的,不是可简单复制的,因此是稀缺的和难以超越的。中药服用者的用药习惯比较稳定,对已使用产品忠诚度高。
新建的医药企业要想从现有企业手中争夺客户,就必须在品牌营销、市场推广等方面大规模投资,并经历较长的品牌培育期,因此,行业的新进入者较难在短时间内形成品牌影响力。

2 政策壁垒
药品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和健康,世界各国政府对药品生产、流通的各环节有严格的标准。医药行业的政策壁垒很高。主要的规定有:
1)开办中药生产企业,必须符合《药品管理法》,达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要求,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资金。
2)生产品种符合中药制造行业产业政策,符合行业发展规划和布局要求。
3)必须具有新药或者国家重点发展的中药品种。
4)中成药半成品机器制成品限制外商投资,中成药秘方产品禁止外商投资。
医药规范化管理:包括药材种植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五大管理规范的实施,从原料、生产、销售等各种环节作出了严格规定,提高了行业的进入壁垒。

3 技术和秘方壁垒
片仔癀和云南白药都有国家绝密秘方,但同仁堂没有独家药,同仁堂公私合营后,秘方大部分公开了,但很多炮制的工艺还是留在同仁堂里面,但不构成品类差异。

退出壁垒

中药企业绝大部分是专用资产,当企业退出中药行业时,原来的设备或资产折现率低,成本较难收回。某些涉及国家统一定点、特许生产的企业的退出还会受到政策和法规的限制,形成政策法规退出壁垒。

中药材的供应

随着中药行业大发展,上游中药材逐渐变得稀缺而议价空间加大,近年来,中药材价格普遍上涨,增加了中药制造行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挤压中药制造行业的利润空间,目前国内常用药材有600多种,以来野生药材资源的400多种,人工种养的只有200多种,人工种养的产量不足也使得供应更加紧缺,野生动植物资源更显日益稀缺。
不过药材生产必须因地制宜,所以生产分散没有形成合力给下游加大压力,而且很多下游中药制造企业产业链上移,兼并中药材种植企业,但即使这样,下游企业的产能扩张、原材料供应紧张以及下游企业对药材质量加大重视依然使得上游种植企业的议价能力逐渐变强。

综上所述,中药行业近年稳步快速增长的局面是在医药大发展的背景下面出现,目前行业内竞争激烈,但竞争主要在品牌优势不明显,没有能力全产业链整合的中小企业内,中小企业在政策产业引导下最终实现兼并重组,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中药企业的优势企业应该能发展得更好。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