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向我描述他的一位老师某乙。
某乙是一位数学老师,用某甲编写的内部教材给学生们讲课。每次某乙都能拿出比某甲的教材里的解决方法更为简单更为便捷的解题方法把同样的题目做完。
这对学生来说本是天大的好事儿,可偏偏某乙每每忍不住要洋洋自得一番,并不自觉地表露出他对某甲的深刻鄙视和厌恶。几次下来,学生们开始由对某乙颇有些好感变成无所谓,再后来是不喜欢,最后干脆是深度厌恶。而对原本不仅误人子弟并且如若没有某乙就差点把自己都害惨了的某甲反倒没有任何感觉了……
人真是有趣的动物。自己的世界往往被自己扭曲掉。
乍听起来,就觉得某乙如若能够忍住不表露自己的情绪该有多好?可是,如果真的能够为某乙设身处地着想,就知道他厌恶某甲的情绪要比学生们强烈出不知道多少个等级——因为某乙真的懂,或者起码更懂某甲的拙劣有多严重,影响有多恶劣。所以,相对于他人来说,某乙控制自己情绪使其深藏不漏的难度实在是太高,乃至于根本无法做到,尤其是当他自己其实并未意识到自己控制情绪的难度比别人高的情况下。
某乙是孤独的,他怎会料到自己“造福大众”的方法讲出去的效果竟然是“被造福的大众对他更加鄙视”?某种意义上,某乙更是可怜的。可以猜想的是,此人向来不被认可。这已经看到学生在其解题方法更便捷更有效的情况下厌恶他了,更可怜的是他用来衬托自己更高明的教材竟然是他最鄙视的人所著而非他的大作,可见其上下均不讨巧的程度……而从这个层面来看,某乙愤世嫉俗的程度他人难以感同身受,而如此强烈的感受又如何深藏不漏?
无论如何,某乙还是不顾一切地在任何一个可能的时机发泄着他的情绪。于是,他发出的信号被不可避免地接收。可是接收信号的一方,不会按照某乙的编码方式解码。沟通的过程总是这样,你发你的,我收我的,你发出的是你用你的方式编的码,我收到的码用我自己的方式解。学生可体会不到某乙的孤独,前提是在某乙讲解之前,学生甚至不明了某甲的拙劣,更谈不上某乙的高明,而学生更可能先体会到的是某乙“莫名其妙”的负面情绪,再说,学生原本没有义务“设身处地”为某甲从这方面着想……
无论如何,就这么扭曲下去了,早已无法矫正。
原本某乙应该“想明白”,他的感受比别人更为强烈,所以他所需要付出的克制之努力要比别人相应地更多才行。而某乙更为可怜的可能是这个:其实他所得意的不过是“雕虫小技
某乙是一位数学老师,用某甲编写的内部教材给学生们讲课。每次某乙都能拿出比某甲的教材里的解决方法更为简单更为便捷的解题方法把同样的题目做完。
这对学生来说本是天大的好事儿,可偏偏某乙每每忍不住要洋洋自得一番,并不自觉地表露出他对某甲的深刻鄙视和厌恶。几次下来,学生们开始由对某乙颇有些好感变成无所谓,再后来是不喜欢,最后干脆是深度厌恶。而对原本不仅误人子弟并且如若没有某乙就差点把自己都害惨了的某甲反倒没有任何感觉了……
人真是有趣的动物。自己的世界往往被自己扭曲掉。
乍听起来,就觉得某乙如若能够忍住不表露自己的情绪该有多好?可是,如果真的能够为某乙设身处地着想,就知道他厌恶某甲的情绪要比学生们强烈出不知道多少个等级——因为某乙真的懂,或者起码更懂某甲的拙劣有多严重,影响有多恶劣。所以,相对于他人来说,某乙控制自己情绪使其深藏不漏的难度实在是太高,乃至于根本无法做到,尤其是当他自己其实并未意识到自己控制情绪的难度比别人高的情况下。
某乙是孤独的,他怎会料到自己“造福大众”的方法讲出去的效果竟然是“被造福的大众对他更加鄙视”?某种意义上,某乙更是可怜的。可以猜想的是,此人向来不被认可。这已经看到学生在其解题方法更便捷更有效的情况下厌恶他了,更可怜的是他用来衬托自己更高明的教材竟然是他最鄙视的人所著而非他的大作,可见其上下均不讨巧的程度……而从这个层面来看,某乙愤世嫉俗的程度他人难以感同身受,而如此强烈的感受又如何深藏不漏?
无论如何,某乙还是不顾一切地在任何一个可能的时机发泄着他的情绪。于是,他发出的信号被不可避免地接收。可是接收信号的一方,不会按照某乙的编码方式解码。沟通的过程总是这样,你发你的,我收我的,你发出的是你用你的方式编的码,我收到的码用我自己的方式解。学生可体会不到某乙的孤独,前提是在某乙讲解之前,学生甚至不明了某甲的拙劣,更谈不上某乙的高明,而学生更可能先体会到的是某乙“莫名其妙”的负面情绪,再说,学生原本没有义务“设身处地”为某甲从这方面着想……
无论如何,就这么扭曲下去了,早已无法矫正。
原本某乙应该“想明白”,他的感受比别人更为强烈,所以他所需要付出的克制之努力要比别人相应地更多才行。而某乙更为可怜的可能是这个:其实他所得意的不过是“雕虫小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