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17年,泡沫的幻灭与重生

2016-12-22 19:49阅读:
​去年的的年末一篇长文,写的是《2015年,劫后余生,2016年,前途未卜》,对于16年的预判是建立在整个估值重构的框架里思考整体的方向,并且先后旗帜鲜明罗列看空创小板的几个大点。再回顾整个逻辑演变的过程的时候,庆幸自己预留了足够的谨慎,而得以在16年大部分创小板虽然有局部行情下中长期回撤的风险。毕竟我们是长期在创小板市场里面沉淀的资金,这个基调的确认,虽然并不能带来激进配置下可能的收益,但亦躲过了大量不确定性的杀跌风险。
16年低仓位,右侧市值比价套利的聚焦点是放在低市值和国资改这两条主线,虽然过程中在4月份确实迎来了小高潮但随着5月份并购重组管理办法的政策变化其实前半年的收益可以说寡淡,真正迎来短期喘息机会的是十月初明确房地产压制政策密集出台之后,资金阶段回归市场下,及时的捕捉到了市场放量信号的聚焦点,结合国资低市值壳股的前期布局得以顺利收获一波行情。​
这一年,既没有捉到妖股,亦没有配置股出现超预期的行情。但相比大量明星公募和私募寡淡的业绩而言,今年算是侥幸得以净值增长的延续。
主题和低市值聚焦是能说是无奈的选择,是当前A股生存环境下,迫于大量新兴产业个股高溢价背景下,整个估值重构预期下,在自己擅长的市值波动弹性原则下的一种阶段性策略。
而今年险资举牌导演的一场轰轰烈烈的蓝筹行情,随着政策的转向,已然又变成了一场盛宴之后的不欢而散。
并且随着年末经济大会(几个关键字不能打,打了好像不能评论,大家见谅)的落幕,整个政策基调引导到了抑制泡沫,去杠杆,去过度金融化的一种政策信号。特别是随着表外理财明年正式纳入MPA,意味着对于杠杆资金的监控将更加严厉。而随着债券市场这种对于流动性最敏感的场所已经发生的先期表现来看,很难在这个背景下去预期明年的流动性能带来更大的预期和波澜。这便是我们需要再次去思考的一个重要因素,A股的流动性溢价将面临更大的考验。
我之前写过一篇《股债汇楼》阐述过几个大类的轮动方向,里面谈到的一个观点便是随着整个可吸纳流动性的场所陆续被管制的时候,资金最后只能选择流动性相比更好的股市,而我们的M2总量依然庞大。
但是,要真正完成这个过渡,却需要经历一轮M2增速回落后,整个流动性溢价下沉,股市出现更好的安全边际之后,才可能迎来新的一轮重生。而期间只能是资金躁动下,
亦撤亦聚焦的一种局部行情。
而要理清这个逻辑和可能发生的风险,我们内部讨论中思考的几个方向罗列出来供大家参考:
1、资本市场或者说资产价格的增值部分来源于流动性增量,所以不管是M2增速的回落亦或是整个市场交易资金总量的缩减,都意味着整个估值状态的压制。在当前背景下,更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是奢望,大会基调上的适度中性其实意味着偏紧,锁死了大家对于宏观货币政策的宽松预期,且随着整个信贷收缩的逐步显露,很快大家便能从贷款增速回落的的趋势里感受到信用收缩的寒意,而对于场外理财的严控监管来看,未来整个社会能溢出到股市的资金只会变少而很难出现过往14~15年的盛况。
每一轮M1增速掉头之后的趋势性影响,如果对照时间周期来看,都对应阶段股市的盘整或者回落。
17年,泡沫的幻灭与重生
​2、定增解禁的筹码已经累积了万亿的存量,这些资金的兑现预期会随着整个宏观资金面的收紧而愈发强烈;
3、新股发行速度产生的大量一年期限售,叠加过往大小股东三年期解禁的堆积,也依旧会随着整个宏观资金面的收紧而产生大量现金流的兑现压力,且这个压力时间在今年新股开闸,十月月份加速之后,对应明年10月份之后陆续达到新的一个压力峰位,且会持续至少一年的时间(取决于发行速度和周期),于此,17年不管是从资金供应上,还是筹码压力上,都比16年要更加惨烈一些。
这种惨烈,是基于整个宏观货币政策,去杠杆,去过渡金融化背景下,对于整个金融系统的一次重新梳理,是对于资产泡沫的一种政策压制。所以对应A股最原始的动能,流动性和供需平衡将在17年面临严峻的考验,那如果再参考创小板依旧高企的估值,实体经济并未产生真正的蓬勃性逆转,过往的并购外延式增长进入证伪的关键周期点。我预判17年并不像一些大行研究院那样可以乐观期待。至少目前这个位置的估值或者安全边际,并不具备畅想牛市的基础。而很可能,17年,我们面临的是整个资产泡沫或者整个估值溢价再次被正视和挤压的一年。
能预期的,可能仅仅只是国家力推改革下,能让市场遗忘性聚焦的一种局部行情,至于局部行业的市场兴奋点,应该会有。 但这样的行情,应该比过往来得更加忐忑。
当然,任何一轮泡沫出清的过程,在当前调控背景下,防范所谓的局部性金融风险的基调下,都是漫长且无奈的,我仅仅只是预警于流动性和供需状态下的压力影响,而如果真的跌出了安全边际,其实,那是市场的一场新生。
笼统点说,17年,跌透是机会,不跌不进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