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0日,在理财周报 2012基金业领袖峰会上,我与南方基金总经理高良玉先生、易方达基金总裁刘晓艳女士、招商基金总裁许小松先生、鹏华基金总裁邓召明先生等中国基金业最有影响力的一批领袖进行了深入交流。
忽然有了一种久违的兴奋。
就好像,站在初冬的渡口,用手探探水温,你的手忽然温暖了起来。
高良玉先生预测说,3年之后,基金业的公司家数,可能从现在的72家,变为500家。
比这个数字更令人吃惊的地方在于,这个预测居然得到了在场的许小松先生和刘晓艳女士的认同。
你可以想象,这个行业真的要变了。
刘晓艳女士讲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基金业的脖子。
“我很关注生物的进化。生物进化过程是一个脖子不断进化的过程。鱼是没有脖子的,鱼类动物进化成两栖动物的时候,就开始有了脖子,就要抬头。某种程度上,生物进化过程就是一个脖子的发展过程。”
她认为,正是因为有了脖子之后,动物的视野会更加开阔。从抬脖子到上半身,到走路这就是视野不断扩张的过程,也就是生物进化的过程。
她最后的总结是——用进化论的观点来看,现在的中国基金业,正在长脖子的阶段。
许小松先生同样乐观地看待未来:“我感觉从明年开始基金业会出现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我们知道新的《基金法》在明年会出来,从现在开始监管层已经逐步出台一些措施,这些措施包括个人、企业、保险公司、银行等等都会加入基金管理行业里来,不仅仅是几十家基金公司在做,在这种情况先必然带来产品的多元化,投资管理的多元化以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一定会带来大繁荣。”
而邓召明先生告诉我,近几天他正在思考未来的公司战略,“看来要动作大一点了。”
忽然之间,一直抱怨“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基金业,就这样站到了大繁荣的前夜。而这一切的变化根源,来源于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先生近期向行业传递出来的猛烈“开放”信号。
“以后,能不审批的都不需要审批,你们大胆地试。”与会人士如此透露张先生的声音。
而更切实的标志则来自于刚刚从1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三个办法——《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