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私募的冠军银帆投资的总经理王涛先生,在今年艰难的市道中取得了49%的收益。
公募基金的准冠军,景顺长城核心竞争力的基金经理余广先生,代表非杠杆基金冲破了20%收益的门槛。
券商资管的冠军,兴业玉麒麟2号的投资经理杨定光先生。
这一期的B叠,有关于他们的详细报道。
而我们则继续深入关于冠军魔咒的研究,本周是第四篇。
我们要进入一个更加重要但是更少有人研究的领域——失败之后怎么办?
尽管冠军容易跌倒,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冠军还有可能再爬起来。
事实上,2009年的罗伟广、石波,2010年的常士杉等,都有过产品净值被腰斩之后,再度腾飞的事例。
但为何有些人跌倒了能爬起来,有些人不能呢?
这涉及到三个重要的问题——如何从失败中学习;如何管理失败;以及如何从失败中复原。
哈佛商学院教授埃米·埃德蒙森研究了第一个问题。他认为很多企业高管高喊着失败是成功之母,但事实上,他们压根也没有从失败中学到什么。原因是大多数人对失败缺乏正确的认识。
他把失败分为三类,认为有的失败应该问责,有的失败则值得赞许。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格拉斯研究了第二个问题。她认为有必要对失败进行管理,她总结了智慧型失败的七个原则。
而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则对第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从失败中复原的能力是可以培养和传授的。
今天,我们先来谈第一个问题——如何从失败中学习。
埃米·埃德蒙森对各行各业的企业进行了超过20年的研究,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大部分人都认为失败是坏事。而他的观点是: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失败有时候是坏事,有时候是不可避免的事,有时候则是好事。
他说,如果你认为所有的失败都是坏事,那就说明你不会从失败中学习。
他把失败分为三类。
第一类,在可预测的运营环境中,有些失败是可以预防的。
第二类,在复杂的,不可预测的环境中,有些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管理,避免灾难性的后果。
第三类,在探索新知识的领域,有些失败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