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喜欢看研报的请先看看分析师的忏悔

2013-06-01 18:11阅读:3,594
对分析师批评最严厉的应该莫过于巴菲特了。巴菲特除了在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上几次表达了自己对分析师极其不屑的评论外,甚至还在致股东的信中也给予严厉抨击。他说:“我真不明白,为何会有人去阅读卖方或者卖方的代理人拼凑出来的一堆预测呢?相信卖方的前景预期有任何作用是很天真的,我们对这种东西完全不敢兴趣。”
有分析师就对巴菲特的这一观点强烈不服。如国内一个以“资产重估理论而获盛名的分析师,就把分析师定位于“军师”的角色——实在太亵渎“军师”了。如果仔细推敲他的“资产重估”理论,完全是破绽百出。单不说其他的,按照他的“资产重估”理论,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都是资产应该重估;然而,股票价格先大涨(似乎被重估了)后大跌,而房地产这个资产价格,却涨了又涨,完全是两重天——同样的逻辑,推导出的资产价格走势却完全不一样,自己的矛攻自己的盾,唉!此分析师最后还把他系列报告结集成书,够绝的。
脸皮厚是分析师的最大利器。不过,如果认真阅读并体会以下几本书,你将对分析师有不一样的认识。
这几本书分别是《华尔街顶级证券分析师的忏悔》、《华尔街的肉》以及《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这三本书的作者都曾担任著名机构中的分析师,职业声誉也很不错。但当他们重新以自由之身再回首,谈及曾经的行业,其分析就更为客观、真实。

忏悔的还不够
《华尔街顶级证券分析师的忏悔》的封面有一行很醒目的字,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教授科菲说:在您相信任何投资建议之前,请先阅读本书!没错。国内的投资者,喜欢把分析师的意见当回事的,也应该先读读这本书。
该书的作者是
SPAN>莱因戈尔德和珍妮弗·莱因戈尔德。丹·莱茵戈尔德曾担任微波通信公司(MCI)的财务主管,后进入华尔街,从事分析师这个职业有14个年头,曾经供职于华尔街几家著名的投资银行——摩根士坦利、美林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等。他作为电信分析师时,大部分年头被《机构投资人》排在数一数二的位置,《巴伦周刊》曾对他做过专门介绍。
这本书,有时候读着读着,仿佛是在阅读一本虚构类图书,它也具备了畅销虚构类图书的所有元素:在股市泡沫膨胀期间,几个英雄、恶棍,贪婪、狂妄自大、愚蠢,最后走向灭亡。然后它不是虚构,它是实实在在就发生在2000年前后美国股市从泡沫到崩溃的一段往事,而其中揭露的问题,至今依然如故。
丹·莱茵戈尔德忏悔了很多,主要是两点:一是越墙行为;二是与投行部利益冲突问题。前者是内部信息被分析师获取后用于谋取不正当利益;后者是指公司投行部为争得承销权,而施加压力于研究部,导致分析师不能独立。上一个世纪之前,华尔街这两大顽疾非常之深,但现在也只能说略有好转而已。
但我认为,或者说,从投资者这个职业角度而言,莱茵戈尔德忘记了忏悔一点,就是他作为一个证券分析师,基本上没有给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他在书中也提到了他很纳闷:为何电信行业分析师都没有注意到世通公司的欺诈。作为华尔街最大和最有实力的投资银行的首席分析师,他的职责不就是研究分析世通公司和其他电信公司的投资价值前景,然后给客户提出建议,是买进还是卖出,抑或持有?
最后世通公司的欺诈被市场其他人发现,随后1800亿美元的市值烟消云散了——投资者损失惨重。

投资人不是服务对象
丹·莱茵戈尔德大力抨击他的一个同行,有华尔街卡利班the Caliban of Wall Street)之称的杰克格鲁伯曼,格鲁伯曼最后被罚款1500万美元,并被判终身不得从事证券业。
格鲁伯曼曾经的同事安迪.凯斯勒,从分析师这个行业退出后,也写了一本书——《华尔街的肉》,副标题是“我从股市绞肉机中死里逃生”。凯斯勒曾经是华尔街的科技股分析师,最后他靠投资科技股赚了钱,于1990年退出这个行当,不再从事分析师行业。赚了钱的凯斯勒似乎能够以自由之身来谈谈他任职过的公司和老同事,所以他的无情揭露,更具真实性。
诚如迈克尔刘易斯(《说谎者的扑克牌》作者)在为《华尔街的肉》所作的推荐序中所称,华尔街研究界的最大问题——它不再服务于投资人,而变成服务于投资银行业务人员。当然,现在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个问题。
以上两个作者其实揭露的都是这样一个事实。这个问题现在也某种程度上得到了解决。然而,分析师们的研究对于投资者而言,却依然没有多大价值。
国内知名分析师张化桥也在退出这个行当后写出了一本“忏悔录”——《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该书虽然也有对上述问题的“忏悔”,但更多的是从一个服务于投资者角度而终于“醒悟”分析师并不能给客户——投资者带来增值,甚至有时候还要成为上市公司的帮凶;终于“醒悟”指数基金比绝大多数的机构投资者都要出色。君不见,要是有基金连续跑赢指数的话,就会成为市场的明星,说明了连续跑赢大盘比中六合彩还难,可为何大家却很少去买指数基金呢?

中国的分析师更勉为其难
在中国从事分析师这个行当,尤其令人悲哀。
A股绝大部分时间里,估值都贵得离谱。作为一个分析师,为了丰厚的薪水、为了养家糊口,所以大多数只能做着违心的事。尤其是是那些研究创业板的分析师,他们是怎么工作的呢?创业板的股价从来就没有跌到过内在价值以下,作为卖方,又不得不推荐——每次都要自圆其说,真够辛苦!当然也有些分析师,不知道是真傻还是假傻,一口咬定所推荐的创业板个股被低估了——所以推荐的很心安理得。
某首席策略师提出了创业板的投资建议后,被人加了如下评价到处转发:这些首席每天唾沫飞溅、指点江山,今天超配这个、明天低配那个,一会儿空仓、一会儿满仓,1年变换N套策略,居然还有一堆机构的拥趸。这个评价实在中肯的很。
回顾过去半年食品饮料业分析师的观点,基本上可以折射出证券分析师的职业道德和水平。
2012年年底,茅台等白酒股先因塑化剂事件开始高位回落,然后又因反腐败限制三公消费,股价继续回落;两三个月后,茅台股价又重回两百元以上。在这期间,分析师的表演,有些可以说令人作呕。先是不少分析师在2012年年底一致认为,由于三公消费大幅度回落,高端产品茅台和五粮液最受影响,而三线白酒几乎不受影响甚至从中受益,因而纷纷推出三线白酒而看淡一线白酒的年度策略报告。然而,没有想到的是,白酒股的股价表现恰好相反,茅台股价不但跌幅最少,而且反弹最猛烈;而表现最差的恰好就是三线白酒股。
貌似正确的逻辑,却被事实扇了一个大耳光,何故?本文无意探讨个中原因,但根本原因很可能是:三线白酒股之前严重高估,而一线白酒茅台和五粮液估值较为合理。
当茅台股价重新站到200元的时候,白酒业分析师们坐不住了,纷纷发表意见,而他们最在意的是担心他人忆起年初看空茅台的观点,于是先强调之前并没有看空茅台,然后找出一大堆看多茅台的证据。错了其实也不要紧,但是稍微认真地思考一下他们的逻辑,就会发现这个错误反映了他们的职业道德实在令人质疑。因为他们看好三线白酒看空茅台的时候,并没有下调茅台的盈利预测,仍然是预测未来两年茅台业绩复合增长15%以上——一方面是预测业绩仍然能复合增长15%多,一方面又因三公消费而看淡茅台等高端酒,完全矛盾的逻辑。
再把时间倒退到2012年三季度,有些分析师简直就是在闹大笑话。注意,他们可不是默默无闻的小券商的分析师,而是大牌分析师,甚至还有众多散户顶礼膜拜的外资大投行分析师。这个国际大投行的分析师,在洋河股份股价上冲150元的时候,上调洋河的目标价到194元;刚上调完不久,洋河股份狠狠地刮了他一个大耳光——股价开始一路不回头地下跌。洋河跌到70元的时候,他下调目标价至119元。另一个小有名气的分析师,搞笑程度堪与之比肩:在2012年四季度,预测茅台的业绩“2013EPS21.09元,甚至不排除2012EPS就达到此报告预计值”。半年还不到,又偷偷地下调预测值——大家都知道你们的预测是拍脑袋,可也不能这么拍呀。
两年前,曾听说有一分析师路演时与一基金经理拳头相向。看到这样的预测,我倒真的希望是基金经理胜出。
巴菲特经常在股东大会说,“我和芒格很庆幸生在美国”看看巴菲特买的很多股票,PE经常仅三四倍。再看看A股市场,只能感叹“生不逢其时”——分析师有这样感慨的人应该不少。
(本文刊载在《证券市场周刊》,“私家书塾”2013年第20期,5月31日)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