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写投资相关的博文了,非不想,是不能也。
一方面是觉得实在没有什么可写的,又不想写些小零碎,要写就想写点有用的(不过至于真正有没有用就不知道了)。如果什么零碎都写,反倒会让关键有用的信息淹没在无用的信息中,增加了选择的难度。
另一方面,是越来越觉得投资有时是有些悖论在里面,尤其是关于投资策略的分享。我们一面在追求相对于别的投资者的优势,一面又在通过分享有效的策略主动削弱这种优势,这不是另有所图就是有点分裂。毕竟主动投资永远都是少数人的游戏。对大部分人来说,这里面坑太多了,还是被动投资指数,跟上平均收益为好,投入太多的精力在上面,反倒得不偿失。
最近看《宣隆大师传》,看到人身如此难得,又看到人人都沉沦对自我的贪痴之中而不自知,想想自己又何尝不是呢,何不好好利用此难得可思维的人身,做一点有意义的事呢?写博文这种事,内容健康的话,我想勉强也算有意义吧,至于其他,顺其自然最好,说到底都是缘分。
絮叨了半天,言归正传。
今年以来一直在研究各种股票特征组合的历史表现。毫无疑问,A股最近几年你无论用哪种策略,只要你的策略里面加入了一个特征,那么你的收益多半是不错的,甚至是远远的超越市场平均,那个特征就是:小盘。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已经找到了投资的圣杯?就是买小盘股,必定可以超越市场?对于理性的投资者来说,显然不会这么草率的做一个结论。实际上,当我们把眼光从短短的几年放开到历史的长河,就会发现,几乎每个时段都会涌现出某一个特别出彩的特征,当那个时段你的策略恰好选择了那个特征,那么你就会获得远远超过同期市场平均的超额收益。这个原因想想也是非常复杂的,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那个阶段的人文、社会潮流、价值取向,至少我肯定是说不清楚的。但同时你也会发现,一个在一个阶段甚至几个阶段表现好的特征,在下一个阶段或者后面一些阶段,往往就比较萎靡,甚至远远低于市场平均。这个原因则很简单,四个字:均值回归。所以我们看一个策略是否真正有效,主要看一点:其长期均值是否超越市场和其他策略。这又可以分为两类比较:一是一种特征策略和其他特征策略的比较,二是一种特征策略和他本身反相关比较。
国外发达资本市场历史很长了,可以轻易看到这种规律,但可获得数据不完整不详实,也不接地气,离我们比较遥远,就不多说了。中国的市场历史比较短,历史的“长河”也没有那么
最近看《宣隆大师传》,看到人身如此难得,又看到人人都沉沦对自我的贪痴之中而不自知,想想自己又何尝不是呢,何不好好利用此难得可思维的人身,做一点有意义的事呢?写博文这种事,内容健康的话,我想勉强也算有意义吧,至于其他,顺其自然最好,说到底都是缘分。
絮叨了半天,言归正传。
今年以来一直在研究各种股票特征组合的历史表现。毫无疑问,A股最近几年你无论用哪种策略,只要你的策略里面加入了一个特征,那么你的收益多半是不错的,甚至是远远的超越市场平均,那个特征就是:小盘。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已经找到了投资的圣杯?就是买小盘股,必定可以超越市场?对于理性的投资者来说,显然不会这么草率的做一个结论。实际上,当我们把眼光从短短的几年放开到历史的长河,就会发现,几乎每个时段都会涌现出某一个特别出彩的特征,当那个时段你的策略恰好选择了那个特征,那么你就会获得远远超过同期市场平均的超额收益。这个原因想想也是非常复杂的,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那个阶段的人文、社会潮流、价值取向,至少我肯定是说不清楚的。但同时你也会发现,一个在一个阶段甚至几个阶段表现好的特征,在下一个阶段或者后面一些阶段,往往就比较萎靡,甚至远远低于市场平均。这个原因则很简单,四个字:均值回归。所以我们看一个策略是否真正有效,主要看一点:其长期均值是否超越市场和其他策略。这又可以分为两类比较:一是一种特征策略和其他特征策略的比较,二是一种特征策略和他本身反相关比较。
国外发达资本市场历史很长了,可以轻易看到这种规律,但可获得数据不完整不详实,也不接地气,离我们比较遥远,就不多说了。中国的市场历史比较短,历史的“长河”也没有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