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友问答5:康美大存大贷背后可能存在庞氏骗局
2012-12-29 13:45阅读:3,567
博友@首席侦察员
问到“康美在账上有60多亿现金的同时,借款近50亿,这不是在为银行打工吗?许冬瑾称为了维护与银行的关系,这种说法合理吗?老师怎么理解的?
”
查看了一下数据,这位朋友说的应该是2011年的情况。2011年末康美账面现金63.2亿元,付息债务49.9亿元。付息债务由四部分组成:短期借款10亿、1年内到期借款3.4亿、长期借款4亿、以及应付债券32.5亿。年报财务费用附注显示,康美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2011
年利息支出2.69亿元,利息收入0.66亿元,差额2.03亿元。这2个多亿不是给银行(当然也包括债券持有人)送钱吗?因为如果以更多的现金偿还借款,或者公司不进行那么多的债务性融资,这部分利息是可以省下来的。以2个多亿的代价来维护银行关系的说法,显然也是一种藉口。
那么大存大贷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这个问题我原先没有思考过。我不得不在自己脑子里翻江倒海,搜索出了一些一鳞半爪的信息。这些信息都与银行有关。
一家很小的民营企业的老板,10月份时去找银行运作100万贷款。这100万为一年期短贷,每月还本付息。资金主要为了年底给自家工地上的包工头、农民兄弟发工资过年。新建的项目到建成投产、产生效益尚需时日,还本付息需要的真金白银现在只能从老项目里出。通过与银行信贷人员的交流,小老板得知,按照他的情况,稍微多贷点,贷150万没有什么问题。他也倾向于多贷点,这样除了发工资用的100万,他还能多出来一些钱,前几个月还本付息的钱就有了,可以稍微减轻下压力。也就是说,他可以用多贷出的钱,来还本付息。他还想把还款的期限拉长为3年,银行拒绝了他的要求。他是一位谨慎的人,觉得钱反正要在12个月内还清,多贷意思不大,贷得多利息也多。最终他以12%利率贷了120万。
另一家央企,要搞一个几十亿的大项目,手里拿着国家发改委的项目批文。这家央企不用怎么求着银行,多家银行主动找上门来要求接受他们的贷款。这时候央企可以和银行谈谈条件,其中一条是:银行给予项目一个总的贷款额度,但企业真正使用贷款时才认为贷款放出,开始计息。这个总的贷款额度不同于一般的授信额度,企业在额度内直接使用贷款就行。这种情况下,银行的贷款直接以工程款、设备款等支付出去了,甚至从来不会变成公司的现金。
上两个例子我们都看不到大存大贷的情况,因为正常思维的人不会干大存大贷的傻事。不过,如果第一个例子的小老板是融资运作的高手,敢于大胆地编造能迎合银行胃口的报表,而且和银行的关系很铁,情况将大不相同(发债要求与会里的关系很铁,呵呵)。他不会只是贷120万的款,而会贷比如10倍1200万的款。还款期限长点更佳,比如为5年。5年中的某个时点,一定会运作一笔更大、比如说2400万的贷款。放款规模的扩大、还款期限的延长,这两方面因素叠加,就会出现大存大贷的情况。庞氏骗局就这样出来了。上两个例子中企业希望项目尽快上马产生效益、可以还本付息。在庞氏骗局情况下,企业没有还本付息的压力,项目延期、超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大存大贷通常意味着庞氏骗局,但也不要绝对化。比如企业正在进行一项大的收购,贷款已到位但尚未支付,报表会出现临时性的大存大贷。一家公司大存大贷的状况在数年内一直存在,那么庞氏骗局的可能性更大。不知道上述的分析有没有逻辑漏洞?请盆友们教我~
具体分析一下康美,见下表1。
表1:康美大存大贷情况
单位:亿元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H1
|
货币资金
|
0.7
|
1.1
|
0.9
|
0.5
|
7.1
|
15.2
|
14.8
|
19.9
|
27.6
|
63.2
|
58.6
|
付息债务
|
1.7
|
2.1
|
2.8
|
1.6
|
5.0
|
3.8
|
11.9
|
16.7
|
28.5
|
49.9
|
52.9
|
2007年前,康美基本没有大存大贷的情况,2008年以后这一现象变得突出。周刊上《康美谎言》提及的康美造假的种种证据,也始于这一年。不知道这是不是巧合,此时开始康美走上了庞氏骗局的不归路?
再看一下康美历史上最大一次债券发行的情况。2011年年中,康美发行近25亿元债券。其中约一半用于归还银行贷款,另一个约12.2亿元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这与上文已经成为融资高手的小老板的操作手法很相似。
关于项目延期、严重超支的情况,可以参看@chris9207 的文章http://xueqiu.com/6850139868/21997188。不再赘述。
综上,康美大存大贷的背后,很可能存在庞氏骗局。这是俺对网友提问的答复。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