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新浪博客在应用中打开

[转载]纳兰性德与岭南

剑锋冷然2012-08-08 17:52
纳兰成德长于京师门阀,友朋多江南名士,然诗词创作中亦有岭南风物涉及,掩卷思及,盖因其妻曾于岭南生活欤?且备一说。
此文非正式论文,亦有附会之处,聊作一记耳。
一、纳兰诗词中的岭南风物
1、 刺桐花
刺桐花底是儿家,已拆秋千未采茶。睡起重寻好梦赊。忆交加,倚著闲窗数落花。
——《忆王孙》
刺桐多产自两广岭南,又称苍梧,广西梧州亦因盛产刺桐,被称作“苍梧”。纳兰在诗《挽刘富川》中对那位战死吴三桂之乱的刘钦邻颇多褒扬,末句亦有“白云如君心,苍梧远悠悠”的的字样。
此阕《忆王孙》用语轻倩,当作于纳兰早期(见《饮水词笺校》评注)。味词意,很似从妻子的角度,追忆其年少时在岭南的生活。
2、 端砚
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清韵谁敲,不是犀椎是凤翘。
只应长伴端溪紫,割取秋潮。鹦鹉偷教,方响前头见玉箫。
——《采桑子》
端砚产自肇庆(古称端州),与宣纸、湖笔、徽墨并称文房四宝。“隆冬极寒,他砚常冰,而水砚独否”。
端州是宋朝徽宗为端王时的封地,迄今还留有他亲书的瘦金体“肇庆府”三字,1564年,两广总督府从梧州迁至肇庆,肇庆始成岭南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重镇,作为两广总督府驻地182年,亦是纳兰岳父卢兴祖作为两广总督行驶地方权力的所在地。
另:私以为《饮水词笺校》将此词解为咏古铜镜颇为费解。
3、 幺凤
青陵蝶梦,倒挂怜幺凤。退粉收香情一种,栖傍玉钗偷共。
愔愔镜阁飞蛾,谁传锦字秋河?莲子依然隐雾,菱花暗惜横波。
——《清平乐》
幺凤为岭南珍禽,亦作“么凤”。 1.鸟名。又称桐花凤。羽毛五色,体型比燕子小。 宋 苏轼 《异鹊》诗:“家有五亩园,幺凤集桐花。” 宋 苏轼 《次韵李公择梅花》:“故山亦何有,桐花集么凤。” 明 杨慎 《携酒探梅》诗:“冻夜明蟾清影瘦,抟风么凤绿毛斜。”(百度百科)
4、 折枝花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技花样画罗裙。
——《虞美人》
此处颇附会。“折枝花样”其实可以释作一种画法。只是往见粤绣图案,粤地妇女多在衣袖裙面绣满地折枝花。
5、 丽谯楼
碧城西去面山椒,细路缘堤未觉遥。日上丽谯看御马,千章高柳赤阑桥。
——诗《杂题》之一
丽谯可解为美丽的高楼,不过,在岭南端州恰有一处以“丽谯”为名,俗称红楼的地方,正是两广总督府衙署。
丽谯楼与宋徽宗赵佶紧密相连,亦是1646年南明王朱由榔登基称帝的地方。迄今仍留有一副黄瑜所撰对联:“星岩朗曜光山海,砚渚清风播古今”。颇有人文气韵。
想象纳兰诗词中屡屡述及的“红楼”,有没有将自身所在地与彼地相连之意呢?
二、纳兰交游中的岭南籍人士
1、 梁佩兰
梁佩兰(1629 ~1705)清初诗人。字芝五,号药亭、柴翁、二楞居士,晚号郁洲,广东南海人。年近六十方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未一年,遽乞假归,结社南湖,诗酒自酬。其诗歌意境开阔,功力雄健俊逸,为各大诗派一致推崇,被时人尊为“岭南三大家”与“岭南七子”之一。 著有《六莹堂前后集》等。(百度百科)
纳兰词中有《点绛唇》一阕:
一帽征尘,留君不住从君去。片帆何处,南浦沉香雨。回首风流,紫竹村边住。孤鸿语,三生定许,可是梁鸿侣?
并且有《与梁药亭书》留世,信中与梁佩兰讨论词的创作和词作编选问题,后梁佩兰再入京师,便是与纳兰同编词选之故,惜纳兰很快过世,梁有挽诗及祭文。
2、 凌元焕
张一民老师在《容若与棋客》一文中考订康熙初年有围棋高手凌元焕,为纳兰所倾倒并邀之入京。凌元焕为端州人,恰合余怀词中“岭上梅开早”之句。纳兰过世两年后,严绳孙旅端州,晤凌元焕及纳兰小像,题诗如下:
尺五天边忆别离,重泉何处问交期。形容忽向天南见,犹记西窗剪烛时。门馆悠悠珠履客,每过凌生话畴昔。一幅丹青十载心,呜呼世路今安适。”跋语曰:“此吾友容若小照赠元焕道兄以志别者,未几溘从朝露,于是元焕感念旧游,携持未尝暂释。顷示我于端州村舍,披对泫然,因为题此。岁丁卯秋八月,勾吴严绳孙。”
以小像相赠,且为凌氏珍藏未曾暂释,想必二人交情亦是匪浅,只是不在于诗词技艺。
梁佩兰祭文中有“公为相慰,至于再三,谓我明春,同出江南。”按梁佩兰为广东人,由是想到严绳孙祭文中“兄灵不亡,当与我游”。纳兰曾在其末年动过游岭南之念否耳?
三、纳兰研习的佛教禅宗中的岭南相关
此说颇附会。
1、 卢行者与“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六祖惠能生长修行来自于岭南乡野,创立的禅宗南宗,具有明显的岭南文化不受经籍文化叔父的特色,不立文字。
现今接受广泛的说法,纳兰词集名“饮水”,便来自《五灯会元》中道明禅师答六世禅宗卢行者语。
2、 罗浮山
林下闺房世罕俦,偕隐足风流。今来忍见,鹤孤华表,人远罗浮。
中年定不禁哀乐,其奈忆曾游。浣花微雨,采菱斜日,欲去还留。
——《眼儿媚》
相传古时只有罗山,浮山从东海浮来,倚于罗山东北,由铁桥峰相连,故名。据《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记载,罗 浮山为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七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四福地”;山中有七十二石室、十八洞天、四百三十二峰峦、九百八十瀑布与飞泉,原有九观十八寺二十二庵等道教与佛教宫观寺院点缀其间,历来许多文人墨客、方士道人纷纷前往山中游览、隐居和修炼,为其作赋吟诗,歌颂赞美。位于位于惠州博罗县长宁镇境内。
剑锋冷然

来新浪博客关注我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