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得花钿托春风
花钿,大概是我们最熟悉的古代妆容了:唐宫戏中,公主、贵妃、皇后,眉间总有那么一点朱砂,或水滴,或月牙,或祥云,或火焰,或牡丹……美得坦荡,艳得大胆,宛如一朵朵绚烂的牡丹,把女子装扮得雍容华丽,一如大唐盛世。
风起花落一朵梅

关于花钿的传说,美丽而曲折。
最美丽的传说要数“梅花妆”了。《太平御览》记载,正月初七日,天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倦卧在含章殿檐下,殿前一株梅树。风起,花落,一朵梅盈盈停于公主额前。无论如何都揭不下来。三日后,梅落,公主的眉心却留下了五个花瓣的印记,久久不散。
梅花烙在公主额头,也烙进宫中女子的心头。众人讶异梅花烙的魅力,就用纸剪出梅花贴在额头。这,便是“梅花妆”的由来。梅花妆很快流传到民间,一直延续到
唐朝。五代前蜀诗人牛峤在《红蔷薇》中写道:“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

花钿在唐朝最为风行,大约是因为用情深厚,晚唐有一种传说,认为花钿起源于本朝才女上官婉儿。据说武则天很重用上官婉儿,宰相奏事总是让她在一旁记录。有一次她被一个李姓宰相吸引,看得愣神了。退朝后,就用一把小刀扎在上官婉儿的脸上。事后虽然得到武则天的谅解,但额头上的伤痕总是留下了。为了掩饰疤痕,上官婉儿就在额头画上红梅花,谁知道更显娇媚,宫中女子纷纷模仿。
不得不说,花钿也是古代女性化腐朽为神奇的一大创举。

传说带来美感,历史给出答案。花钿盛行于唐朝,其实源自佛教盛行。佛像“三十二相”有“眉间白豪相”,是眉中有一圆点。唐朝女子认为是有福之相,便在眉心饰物以圆点,所以贴花钿其实是对佛像的模仿。这一点从印度女子眉心吉祥痣异曲同工。
是掩伤痕也好,求福相也罢,开头已经不重要。女儿家只是嫌胭脂不够红,眉黛不够浓。贴花钿在脸上,只是为了让妆容更精致,青春更绵长。
翠钿金缕镇眉心
平时,我们看到的古装剧,不管是《武媚娘传奇》还是《杨贵妃秘史》,里面华丽的花钿大都是画出来的。然而,花钿还有更多的可能。

花钿又叫花子、面花、贴花,它的材料十分丰富,富贵人家用金、银、珠、翠等加工而成的薄片,普通人家用纸、鱼腮骨、鱼鳞、茶油等剪成。
最有意思的,当然是蜻蜓翅膀。宋人陶谷《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宫女们抓蜻蜓取其翅膀,然后描上颜色做成花钿。深宫虽寂寞,宫中女子也非都是怨女,捕捉世间的美好,裁下一角,种在肌肤上,成为身体的花。虽然如今看来略显残忍,但也足以看出唐朝女子的巧心。

花钿也并非全为红色,绿色和黄色也很流行。大家最熟悉的要数《木兰辞》中“对镜贴花黄”。花黄,也叫额黄,是把金黄色的纸剪成各种样式贴在额头,是花钿的一种。只是不知道,穿惯了军装的木兰,能否再习惯这种小女儿的装扮?很长一段时间,用这种妆饰的都是没有出阁的女子,所以未婚姑娘叫“黄花闺女”就是这么来的。

盛行花钿的唐朝,其样式也达到顶峰,最简单的一个红点丹,到桃形、梅花形、宝相花形、月形、圆形、三角形、锥形、石榴花形、三叶形、牛角形、扇面形,甚至复杂的动物图案,足有几百种。几乎只有你想不到的花纹,没有唐女做不出的样式。不过,花钿始终以梅花最为多见。是继承寿阳公主梅花妆的意思?还是梅花最为娇艳?就不得而知了。
将喜爱的花钿粘在眉心,然后外出游玩或者会心上人,人比花娇并非不可。
花钿委地无人收

某些时候,古代男子也会贴上花钿。比如敦煌莫高窟吐蕃时代的窟中,帝王和臣子的额前也饰有“花钿”;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成佛后,额头上的花钿就表示他们已经不再是凡人。

当然,还是唐朝女子的花钿更为令人神往。
诗人李端说“芙蓉出水妒花钿”,姑娘装饰着花钿,如此美丽,连水中芙蓉都会嫉妒。卢纶则是怨念满满“推醉惟知弄花钿,潘郎不敢使人催”。绝色歌女慵懒娇憨,假装喝醉,其实在摆弄花钿,却也叫人不敢去催她。香艳之外,增添几分狡黠。

最悲凉的花钿,大概是杨贵妃额上那一抹。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一代宠妃,让六宫粉黛无颜色,和帝王闹矛盾了可以离家出走,是何等的尊贵。
然而,当她被当成红颜祸水赐死在马嵬坡下,额上所贴的花钿散落在地,也没人为她收起。那个要与她做“比翼鸟”的、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唐玄宗,只能眼睁睁看着心爱的女人这样悲惨地死去,也救她不得。

花钿是用胶贴在额上的,轻易不糊脱落。为何会“委地”?可见贵妃被勒死时挣扎得多么激烈,惨不忍睹。一句“花钿委地无人收”,道尽了死时的惨烈与死后的凄凉。
陪伴贵妃的花钿,终究也没能躲过历史的的洪流。宋代崇尚淡雅,浓艳的花钿逐渐失宠,到了元代,彻底被历史湮没。如今,我们也只有在唐宫戏中,一睹它曾有过的灿烂。
十万宝珠璎珞、带风垂

东君已了韶华媚。未快芳菲意。临居倾倒向荼蘼。十万宝珠
璎珞、带风垂。
合欢翠玉新呈瑞。十日傍边醉。今年花好为谁开。欲寄一枝无处、觅阳台。
《维摩诘经讲经文》中写到:整百宝之头冠,动八珍之璎珞。《妙法莲华经》也有记载: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璎珞,由世间众宝所成,有“无量光明”。
璎珞到底是什么?

在《红楼梦》的第三回里,有这样一段描述: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缨络,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这是对宝玉出场时的装束描写。

而在宋词里面,也多诸多对璎珞的描述。
由此可见,在
古代璎珞其实是一种由珠玉串成装饰于颈上的饰物。而作为项饰来讲,璎珞也是一款十分华贵的饰物。
璎珞原为古代印度佛像颈间的一种装饰,后来随着佛教一起传入我国,唐代时,被爱美求新的女性所模仿和改进,渐而演变成了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