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新浪博客在应用中打开

校园欺凌,在日本最终也得靠孩子自己解决

大家-腾讯新闻2016-12-11 16:42
​早起看微信,发生在北京中关村二小的欺凌事件,几乎刷爆了我的朋友圈。这所学校一位刚满十岁的四年级同学,在厕所如厕时,被两名同学堵住厕所门,并被其中一名同学扔厕纸筐。“正砸在儿子的头上,尿和擦过屎的纸洒了他一脸一身。那两个男生见状,哈哈哈一阵嘲笑跑走了,全程不到一分钟。”被欺负同学的母亲在网络撰文写道。这位母亲曾经寄希望于学校,希望学校处罚欺负人的两位同学,校方最开始表示要认真对待此事,但最后这位母亲得到的回复却是“就是开了一个过分的玩笑。”
这只是一个过分的玩笑吗?我不清楚国内的学校是如何定义“欺凌”二字的。但日本文部省对“欺凌”二字的定义十分明确:“所谓欺凌,就是当事儿童在读期间,与其有一定人际关系的其他儿童的言行举止,带给当事儿童心理上或是物理上的影响,并令当事儿童感觉到身心痛苦。”

换言之,这件事如果发生在日本,显而易见就是一起欺凌事件,而绝非什么“过分的玩笑”。只要当事儿童感觉到了身心痛苦,无论程度大小如何,都可以视为欺凌。也因此日本的校园欺凌事件近年来显得越来越多。因为无论是家庭还是校园,这个社会令人感觉身心痛苦的事,实在太多了。尽管日本政府为了预防校园欺凌,制定了例如“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等在内的各种制度与对策,包括充实儿童的道德教育、早期发现对策措施、设置校园心理咨询……,等等。但这一切并无法根绝校园欺凌事件发生。
因为在欺凌这件事上,无论多么好的社会环境,也无论多么细致详尽的法规对策,都只能起到缓解作用。真正要从根本上消除欺凌与被欺凌的问题,还在于当事儿童本人。可以说,欺凌与被欺凌,是所有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这当中并不存在任何正义,也毫无真理可言。它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灰色地带。这片灰色地带,既可以拿来扼杀——像带毒的雾霾一样扼杀孩子的身心健康。但也可以拿来利用——利用它帮助孩子收获宝贵的人生经验,令他们懂得离开家和父母之后,如何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相处。这样的人生经验,将为他们在未来成长为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大人打下扎实的基础。
例如日本的漫画家手冢治虫,就是这样一个在欺凌中成长起来的人。如果我说手冢治虫能成为日本战后最具影响力的漫画之神,与他童年时遭受欺凌有关,也许会令许多人大吃一惊。但事实的确如此。
青年手冢治虫自画像
小学时代的手冢治虫非常瘦小,头发有些天然卷,看起来乱哄哄的,加上视力不好,从小就戴眼镜——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带眼镜的孩子还非常少,大家对戴眼镜的手冢治虫特别好奇,凑过来问“戴上眼镜能看多远?”手冢治虫自己其实也不是特别清楚,就胡乱回答说“只能看六十米远。”于是大家一阵哄笑,当即给手冢治虫取了个小名叫“六十米远的眼镜”,并且还特意编了个顺口溜取笑他:
“乱哄哄的脑袋甩一甩
今天又戴眼镜上学来啦
看见啦看见啦看见啦
看见六十米远的眼镜啦”
点击此处,阅读全文

热门文章

大家-腾讯新闻

来新浪博客关注我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