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日本文豪自杀的殊途与同归
大家-腾讯新闻2016-12-30 15:04
手头私藏的川端康成的小说与随笔读完了,对他的思想与精神轮廓大概有了个了然。
我转向了三岛由纪夫的传记《美与暴烈》。
此书之著者亨利·斯各特·斯托克斯乃一英国记者,也是三岛个人的私人朋友。

三岛的童年与川端一样,是由祖辈抚养成人,经历了一样的“囚禁”式的孩提时代,这似乎就为他们以后的人生轨迹奠定了注脚,只是两人选择了不同的文学之路——川端走上唯美一端,而三岛则沉溺于审“丑”。川端柔弱纤细而敏感,三岛血气方刚且敏悟,最终,三岛在如日中天之壮年,以在日本国已然绝迹的切腹仪式中为“理想”而殉国——他疯了吗?而川康则以他的“该被砍下脑袋的人是我”之慨叹,在三岛自绝之十几个月后的暮年,自吸煤气自杀,此举距离他荣膺诺贝尔文学奖仅过了四年,而在获奖致词中,他还叹息日本作家的自杀为“没开悟”——那么他四年后的断然自裁,是对“开悟”的另类注解吗?
“别让我痛苦得太久。”
这是三岛在完成了腹部的十字型切割,疼痛难耐时,对他助手森田必胜说的一句话,也是其临终的最后遗言。森田作为三岛指定的“介错人”,手持三岛交给他的名贵的“关孙六”日本刀,在另一人的帮助下,挥刀砍下了三岛的首级,结束了他最后的痛苦。
三岛的这句嘱托,长久地徘徊在我的脑际,挥之不去。
从世俗的眼光看,三岛(也包括川端)绝无自决的理由:诺贝尔奖于他遥遥在望,在日本本土,名气日隆且无人可匹,几近成了一则神话,可他竟以切腹之行为,为自己创造的“神话”划上了一个最后的句号,留下的乃是永恒的难解之谜!
点击此处,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