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之前也写过两篇关于进化论与宗教的文章(详见《
达尔文到底摧毁了什么?》《
达尔文与教会之间的“暧昧”》),基本都是关于达尔文的。他对人们的影响毋庸置疑,但是在进化论的路上并非只有他一个人,甚至也并非只有他那一种思路。
在如今很多人看来,进化论是与传统宗教信仰相悖的,传统宗教一直在扮演着进化论的负隅顽抗的敌人。而就在近些年,这场战斗似乎有要收尾的痕迹,现在的教宗方济各(Pope
Francis)就承认了生物进化论与宗教信仰并不矛盾。
他说道:“当我们阅读到《创世纪》中的‘创造’,我们禁不住想象上帝是一名魔法师,有着一根能够做到一切的魔杖。但是并非如此……他创造了人类并且让他们按照内在的法则去发展,正是他赐予的这些法则令每个人能够臻于完满。”
这则消息看起来似乎很是突兀,但是早在1950年,教宗庇护十二世(Pius
XII)就声明,进化论与宗教信仰并不矛盾。为此,他发布了一则著名的教宗通谕(Papal
Encyclical),名为《论人类种族》,其中这样写道:
“教会的‘教诲职责’并未禁止,遵照人类科学的现状和神圣神学,基于如下领域的有识之士,对进化的教义进行研究和讨论……”
那么,这样一种看法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可能很多人想不到,这件事情与中国多少有些关联,因为这样一种思路的拓展乃是源自于一位常年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他是一位法国人、一名耶稣会士,他的本名是皮埃尔·泰亚尔·德·夏尔丹(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而他的中文名字则是“德日进”。

一、德日进与进化论
1881年5月1日,德日进诞生于法国内地的奥弗涅大区(Auvergne)下的多姆山省(Puy-de-Dome),其家庭为当地笃信天主教的贵族。
据说德日进在幼年时,眼见自己的头发落入火中,便觉悟出肉体的短暂无常。随后他又跑去附近的山中,观察坚硬的岩石,然而发现即便坚如岩石,也有粉碎剥离之日。于是他开始像一个古代哲学家一样,立志寻求“永恒之物”。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父亲,对他影响很大。他的父亲在法兰西科学院担任秘书,虽然并非专业学者,但是对生物学和考古学十分感兴趣,而这也正是德日进日后的研究方向。
长大后,他进到了天主教耶稣会的教育系统之中。他的老师们教给他一个重要的观念:人的圣洁程度与追求知识并不相悖,而且与之成正比。由此开始,他开始思考宗教和科学之间的关系。
随后,他被教会派往开罗和英格兰等地,进行物理学和化学的教学工作。在此期间,他阅读了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的作品,尤其是其《创造进化论》(L'Evolution
creatrice)。这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使得他开始思考“进化论”的问题。
对于柏格森的“创化论”不能望文生义,这不是一种基于《创世纪》的经文学说,而是强调人是个复杂构成,不能被机械主义哲学分解成为一个个单独部分,促使人活动和前进的是一股直觉的、内在的“生命力”(Elan
vital)。这股生命力是“创造性的”。
![要了解科学和宗教的关系,你就必须知道德日进 [法]柏格森/姜志辉/商务印书馆/2004](http://tc.sinaimg.cn/maxwidth.800/tc.service.weibo.com/img1_gtimg_com/573e7b4ea3fb4e4d5cd6c87101432ea3.jpg)
十分有意思的是,在接纳柏格森学说的人中,便有著名的生物学家朱利安·赫胥黎(Julian
Huxley),而他恰好是当年追随达尔文的托马斯·赫胥黎的后人。同时他也是德日进的好友。
在德日进看来,柏格森关于生命“绵延”(Duree)的学说,同样也深深地吸引了他,他感到了一种呼召去回应柏格森和进化论,这种感觉简直就是“欲壑难填”(Une
faim insatisfaite)。
在此期间,他还接到了一个任务,那便是为《天主教信仰的护教学词典》(Dictionaire apologetique de la
foi
Catholique)撰写“人”(L‘Homme)这一词条。在其中,他写下了这么一句,“一步一步地,人在世界之中自我调整到更好的状态,并且征服之”(peu
a peu l’homme se situe mieux dans le monde et l’asservit)。
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前一阵上映的《血战钢锯岭》,其中男主角戴斯蒙德·道斯因为信仰选择成为一名担架手。我倒很是怀疑导演是否知道德日进的生平,德日进和戴斯蒙德·道斯的一样,也选择了做一名担架手。
战争期间,他经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前线的紧张战事、后方的枯燥乏味。在这样的精神反复拉锯的过程中,他形成了某种独特的“轮回”观念:战争反而使得人们奋不顾身地团结在一起,而之后的和平又会使人陷入琐碎和分离之中——达尔文的思想中,便强调进化乃是由于生存空间遭到挤压,而在生物之间的竞争所导致的。
点击此处,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