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2023-01-10 16:12阅读:151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又叫第一印象效应,它指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对人们后来的认识起到了先入为主的作用。这种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影响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
总体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这个现象就叫近因效应。举例:年终考评时,单位对员工的鉴定都或多或少受到最近表现的影响。新近违反纪律或有过失的人因近因失误,单位对他们的评价或大打折扣,新近受到表彰的人因近因进步或取得成绩,单位对他们的评价反而提高。
一般来说,对于陌生人,首因效应的作用比较大;对于熟悉的人,近因效应的作用比较大。
在沟通的艺术上,也能体现出近因的作用。如果你是在鼓励你的学生或孩子,你会采用以下哪种说法?
“随便考上一个学校,该没有什么问题吧?虽然;录取率那么低。”
“虽然录取率那么低,总能考上一个学校吧?”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只因语句排列的顺序不同,给人的印象就截然不同。前者给人留下悲观的印象,后者则相反,给人一种乐观的印象。这就是说,有时尽管你有心讲出令人感到痛快的话,如果最后一句话是悲观的语调,整句话就呈现出悲观的气氛。
既然如此,我们在批评孩子时,是不是应该讲究一点艺术?在批评结束时,如果我们再加上一句:
......也许,我的话讲得重了一点,但愿你能理解我的一番苦心。”
......很抱歉,刚才我
太激动了,希望你能好好加油!”
此时,孩子会怎么想?可能他不但不会抱怨你的批评,还会有受勉励之感,认为这一番批评虽然严厉了一点,但都是为我好的,很可能会认真地记住你的训话。如果用凶神恶煞般的结束语,可能只会给孩子留下一个恶劣的印象,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使你的教导事与愿违。
因此,知道了批评中的近因效应,就要在一巴掌之后赶紧给他揉一揉,使他忘记前面的一巴掌之痛。
启示:
1、教育者要尽量的避免因首因和近因的影响而对学生产生偏见,要全面了解学生。
2、在与学生初次接触时,力争给学生一个好的第一印象,以便为以后实施有效教育奠定基础。
3、在教学中,设置好课堂导入和课堂小结,力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4、注意沟通的艺术。注意安排语句的先后顺序,尽可能使它产生积极的近因效应,避免消极的近因效应。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