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来历》是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18课,本课通过引领学生查阅资料、搜集生活中金属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常见金属用途的认识,懂得金属与金属矿物的关系,同时,对金属矿物的性质有更深入的了解。针对这课内容,我精心准备,通过探究实验进一步了解导电、传热、柔韧性、光泽等金属性质,以及这些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获得科学结论的兴趣和能力,懂得科学的结论是需要实验证明的道理。拓展活动则通过模拟采矿,懂得矿物开采的基本过程,从中体验矿物开采的艰苦性,同时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只有当它感受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分子,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这样对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对周围的世界的好奇心就更强烈,此时教师抓住契机,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如关于金属是否具有导电的性能,学生有不同的猜想,有的认为有导电性,有的认为没有导电性,也有的认为只有铜有导电性。对于这样的分歧,教学时,我采用验证法让学生自己体会金属的性能,让学生分别用不同的金属丝与电池连接,然后观察现象。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认真观察,结果各种金属丝都能够使灯泡亮起来,之后非常准确的得出结论:金属具有导电性。由此可见,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小学科学教学,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他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并能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