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史海钩沉(十八):从陕北方言中,追寻“华(胡)夏文明”的蛛丝马迹!*

2022-12-23 15:28阅读:
[转载]《史海钩沉》(二十):从陕北方言中,追寻“华(胡)夏文明”的蛛丝马迹!
史海钩沉!
(十八)
从陕北方言中,追寻“华(胡)夏文明 ”的
蛛丝马迹!
作者:谢青 苏瑞琴



“炎黄文明发源地在哪里”?真的存在过吗?!
华夏文明发源地在哪里”?真的存在过吗?!
有人论断:“现在环境破坏最严重、最荒芜的地区,就是人类曾经‘最繁盛、最繁华的地区”——如:北非“尼罗河”地区,西亚“两河流域”地区,中国“西北地区”(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北);
由此,也有人推断:“现在最繁华的地区,就是未来几百年后,最荒凉、最荒芜、寸才不生,甚至是‘沙粒遍地化’的地区”!
今天,我们就先“考究”一下“陕北”:

[转载]《史海钩沉》(二十):从陕北方言中,追寻“华(胡)夏文明”的蛛丝马迹!

[转载]《史海钩沉》(二十):从陕北方言中,追寻“华(胡)夏文明”的蛛丝马迹!


[转载]《史海钩沉》(二十):从陕北方言中,追寻“华(胡)夏文明”的蛛丝马迹!

陕北,通常是指长城以南、黄河以西、子午岭以东、桥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其中包括陕西的延安、榆林两个地区,二十六个县市,是陕西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地区。在3000~1500年前的周、秦、汉、唐等时代,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就是周京沣镐、秦都咸阳、汉唐长安的屏障!——秦皇汉武曾在此开直道、修长城,北御匈奴,出现过“长城文化”的灿烂高潮。
而在宋、金、元、明等时期,陕北更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争夺中原”的激烈交锋的军事要冲、边防重地。而到了明代以后,再次加固长城,再次导致中原内陆农耕地区与草原游牧地区交通上的封闭和文化上的封闭。
正因为这样一个封闭的、寡于新风新事的文化圈,使得传统习俗反而不易受到冲击而产生变异或消亡,许多其它地域早已失传的古老的人文、物事,在陕北的民间沉淀了下来。其中在陕北方言中,保存下来了一些古语、古史、古文明的“蛛丝马迹”。

[转载]《史海钩沉》(二十):从陕北方言中,追寻“华(胡)夏文明”的蛛丝马迹!

[转载]《史海钩沉》(二十):从陕北方言中,追寻“华(胡)夏文明”的蛛丝马迹!

[转载]《史海钩沉》(二十):从陕北方言中,追寻“华(胡)夏文明”的蛛丝马迹!


陕北这块特殊的土地,是古代多民族风俗、文化的沉积层。确切说,是中国“炎黄文明与“华(胡)夏文明的交汇、融合、沉积带!
而陕北方言,是这些历史文化留存下来的活化石之一,它是一种口头承传的文物,是一种有别于“硬”文物的“软”文物。
正如王克明《听见古代》所描述的那样,陕北方言可以让我们透过漫长岁月感知古人当时的语境和原意。
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古代“雅言”。
陕北人常说“小心人家诳你”中的“诳”有欺骗之意;“诳”字这一意义在先秦文献《礼记》中就已出现。《礼记·曲礼上》:“幼子常视毋诳。”这句话就是说小孩子还不太了解身边的事物,要常常教给他一些好的东西,以正确的方法教育他,不要欺骗他。“毋诳”即不要欺骗,佛家“不可打诳语”的“诳”亦即此意。
陕北人经常把普通话中的“去年”说成“年时”,“年时”这一语词亦在古代诗词小说中常见。如张养浩《越调·天净沙·闲居》中就有“年时尚觉平安,今年陡恁衰残。”元代卢挚《清平乐》:“年时寒食,直到清明节。草草杯盘聊自适,不管家徒四壁。今年寒食无家,东风恨满天涯。早是海棠睡去,莫教醉了梨花。”明孔尚任《桃花扇·拜坛》:“年时此日,问苍天,遭的什么花甲。”清代小说《醒世姻缘传》中“好鲜果子!今年比年时到的早。”陕北人一看就知道这些“年时”即“去年”。
明代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一·羊》:“去势(男性生殖器)羊曰羯羊。”即指被阉割过的公羊为“羯羊”。在《诗经·大雅·生民》中又有:“取羝以軷 (古代出行时祭路神谓之“軷”,这句话意为拿公羊去祭路)。”“羝”即公羊。而凑巧的是陕北人就经常把公羊叫“羯羝”,公猪叫“羯猪”。《诗经·大雅·大明》中有“大壬有身,生此文王”中“身”字令人费解,陕北人却一看便明,他们常常把女子怀孕说为 “有身子”。这些方言名称对现在的人而言是非常土的,原来却都可以上溯到上古时期最文雅的《诗经》里。
唐代无可写的《题崔驸马林亭》诗:“宫花野药半相和,藤蔓参差惜不科。”五代齐己的《和孙支使惠示院中庭竹之什》:“剪黄憎旧本,科绿惜新生。”宋代梅尧臣的 《和孙端叟蚕具·科斧》:“科桑持野斧,乳湿新磨刃,繁枿一去除,肥条更丰润。”这些诗文中均有“科”字,其意义对于很多人来说很迷惑,但陕北人一览便知。陕北农民常说“科树”,也就是指砍、锯、剪掉树枝。
作家史铁生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中就曾说:“陕北话中这些活着的乡言土语,“它们从遥远的古代走来,蹒跚沧海,文化厚重,加泥带土,沉沉甸甸”。
当我们用朝代时间和社会形态来认识历史时,历史已被“一段一段的分割开来,甚至由于“阶级史官”的因素,有些历史是“黑白颠倒的”或“么棱两可的”。例如“炎黄文明发源地哪里”?真的存在过吗?!华夏文明又发源于哪里?真的存在过吗?!
可是在寻找方言的历史时,时间这条长河似乎并未消逝掉一切,古代的语言、方言,可以直接延续到今天的生活里面。可以说,方言所承载的就是活着的历史、活着的民族文化、活着的古人的观念、活着的古人生活形态它仍然鲜活的“留存”在我们的眼前,语言是曾经发生过的“硬性历史”,被“软性的”留存到了今天我们的“眼前”。
从陕北方言、土语中,我们能感觉得到“炎黄文明”与“华(胡)夏文明”的激烈交锋、冲突、交汇、融合的“蛛丝马迹”,甚至是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在陕北与山西“黄河中游两岸”这里融汇为——“中华文明”的脉动与足音!
这正是方言——陕北方言,及其他方言的独特“历史”、民俗、人文、社会发展脉络一句话,语言特别是方言是“文明价值”和民族历史的“传承者”。
民族语言、方言土语,值得珍惜。流传。




[转载]《史海钩沉》(二十):从陕北方言中,追寻“华(胡)夏文明”的蛛丝马迹!
[转载]《史海钩沉》(二十):从陕北方言中,追寻“华(胡)夏文明”的蛛丝马迹!
[转载]《史海钩沉》(二十):从陕北方言中,追寻“华(胡)夏文明”的蛛丝马迹!
[转载]《史海钩沉》(二十):从陕北方言中,追寻“华(胡)夏文明”的蛛丝马迹!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