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达权变算无遗策
2023-09-21 16:50阅读:28
经达权变
算无遗策
三国中谋士众多。在那个乱世里,大量壮年志士投靠了不同的势力,最终谱写了一幅精彩绝伦的三国画卷。而谋士之间的智斗,更是为三国历史添加了靓丽的一笔,谈到此处,便不得不提贾诩此人。
陈寿在《三国志》对贾诩评价极高,称他“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贾诩乃曹操的左膀右臂,魏国五谋臣之一。官渡之战时,贾诩献上离间之计,瓦解马超、韩遂联盟,助曹操一举平定关中。
作为一个出众的谋士,贾诩因他的超凡谋略被人所知。李傕打算和董卓四大将之一的樊稠火并时,贾诩用计兵不血刃杀了樊稠、曹操迎汉献帝之时,贾诩料定二人非曹操对手,让二人投降曹操赦免其罪。
二人不允,果然被曹操狼狈驱逐;而后面的种种,各种奇计百出,此处篇幅有限,也就不堪一一描述,从以上几个例子,贾诩的智谋已然可见一斑。然而,依我愚见,能够拥有出众的奇智固然厉害,我更佩服的是他不但懂得怎么谋“国”,更知道怎么谋“人”。
贾诩凭借智谋与战略眼光,使得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乱世中纵横捭阖。其人原为董卓部将,设计助董卓进京;董卓死后,鼓动李傕、郭汜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反攻长安;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
贾诩投靠曹操,到达许都之后,发现此地藏龙卧虎,荀彧、荀攸叔侄,郭嘉,程昱等人无不是治国整军之大才,于是便自甘退隐到官场一角,收敛起所有的才气,非因曹操亲问而不敢轻示于人。
官渡之战时,贾诩力劝曹操与袁绍决战,并献计于曹操助其统一北方;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贾诩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从而暗助了曹丕成为世子。
贾诩能够在董卓入京时风光无限,又能在李傕郭汜之乱中独善其身;起初他作为曹魏政权的敌人,能够数次击败曹操;又在投降曹操后,得到曹魏政权的重用,官拜太尉,位列三公,高寿而终。
这使人不禁折服于贾诩的智谋。可见,贾诩具有非凡的洞穿人心与通晓权变的能力,计谋过人,料敌决胜。他作为一个处于政治、军事斗争旋涡之中的谋士,自身的存在价值首先在于为主人谋划时,能正确地分析敌我双方的实力和态势,扬长避短,运用出神入化的谋略克敌制胜。
贾诩明悉事理,韬略出众。在小说中首次出场,便挽狂澜于既倒,只手扶轮,扭转了历史的进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原有的政治秩序几乎被颠倒了过来,士人阶层对以皇帝为象征的中央集权统治的向心力大大减弱,传统的伦理道德也丧失了以往那种引导人们思想行为的统治地位。
在群雄割据、弱肉强食的社会背景下,“君君臣臣”等原本极为牢靠紧密的人身依附关系也发生一定程度的削弱和松动。从权达变,择主而事;见机行事,不拘一端,取代“士为知己者死”一类传统信条,成为士人阶层。
把握住人的思想情感是一切行动的关键,认清人的性格特点无疑是提前把握住其发展与战略走向,这保证了战略的前瞻性,也保证自身能在事态变化之前就提前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合理的方案,保证“算无遗策”。
道德仁义已经无法维系人心,要想在乱世中立足,就必须通晓时变,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尤其是在战火不断、道德沦丧的时期,稍有差池便身首异处,那一时期的道义思想在生命面前苍白无力。
在群雄割据、礼崩乐坏的时代,这一决定人与人关系的准则表现得尤为明显。谋士阶层中以贾诩为代表的一部分人,抛弃了“忠臣不事二主”的政治伦理规范,而信奉“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佐”的新观念,正是将个人切身利益的考虑置于抽象的传统伦理道德之上,“利则行之,害则舍之”。
他们游离趋赴于各个地方军事割据势力之间,见机而行,择主而事。“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而又于我言听计从者,便可依附托身。
《孙子·计》里提到,“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贾诩正是凭借着这战略思想和核心精神,才能保证其在乱世之中独善其身,并以高寿善终。
可见,贾诩曾先后数度移主,在官渡之战时,见机行事,投靠了曹操,留任参司空军事,在官渡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贾诩几易其主,容易给人一种反复无常、背主弃恩的印象。贾诩深知自己“非太祖旧臣”,惧怕曹操猜忌,所以“阖门自守,退无私交”,以至“男妇嫁娶,不结高门”,谨慎保全自己。
在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中,贾诩以他的政治智慧达成了自己的目的,也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曹丕登基,封其为太尉。这位贾文和先生就此韬光养晦,安享晚年,至黄初五年(公元224年)77
岁时寿终正寝。
在汉末三国的乱世之中,能够全身而善终的才士实在没有几位,贾诩是其中闪亮的一个。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