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读诺奖得主赫尔曼.黑塞名著《悉达多---一首印度的诗》的感悟

2018-03-27 18:54阅读:9,636
赫尔曼.黑塞是德裔瑞士籍作家,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20世纪最具透视心理和灵性创意的作家”。他获文学奖项无数,他的名著包括《德米安》,《悉达多》,《荒原狼》,《东方之旅》和《玻璃球游戏》等。他的人生经历即不显赫,也不波澜壮阔。他14岁上神学院学习,作过书店店员,钟表厂学徒,书商的等职业,后来毕生潜心自修和写作,他在心理和灵性方面作不懈的探索。这可能与他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和抑郁症,并多次企图自杀的经历有关。他寻求并接受了当时著名心理分析大师荣格的精神分析和治疗。荣格的治疗不仅产生了极好的效果,也使黑塞的思想和著作深受精神分析方法的影响。瑞典皇家学会主席斯格尔德.库尔曼在黑塞获奖时称:黑塞为我们提供了解脱精神困境的道路。


读诺奖得主赫尔曼.黑塞名著《悉达多---一首印度的诗》的感悟X


我是偶然的机会看到赫尔曼.黑塞的名著《悉达多》,并喜欢上了这本书
。书中他展现出主人公悉达多(注意,他不是佛陀成道前的乔达摩.悉达多)在一生不同阶段中对心灵修持的艰苦探索,彻骨铭心的感悟,和在不同人生境遇时的深刻的灵性思考。文笔流畅,丰富优美。这本书深深打动了我,让我去进一步了解黑塞和他的《悉达多》。黑塞对中国文化非常热爱,特别是佛教禅宗的研究。他在世时,就被人们称为“佛教徒”。在年过古稀时,他开始学习《碧岩录》,发表研究《碧岩录》的多篇文章。他谈到禅宗的“开悟”和西方的“觉醒”有很大不同。他说:“那是被电光击中的状态,我已经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在中国人身上,这种觉醒似乎要持续终生。至少在那些大师们身上,他们已经把闪电变成了阳光,将瞬间留住”。我觉得黑塞已经洞察到中国禅宗大师们的智慧,把禅宗作为解决人生危机的出路。

一.悉达多心灵修行,探索,觉悟的人生历程

书中的主人公悉达多出生于高贵的印度婆罗门家庭,在父母的教导和智慧优雅环境的熏陶下,他成为优秀的青年婆罗门。父亲希望他“成为伟大的贤士”,“成长为婆罗门的王”。但是他年轻的内心却痛苦不安,因为婆罗门的修行,知识和智慧无法使他“灵魂安宁”,“完全消除他永恒的焦虑”。他离经叛道,不顾父母反对,毅然离家成为一个苦行的沙门。那时是大约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进入列国时代,手工业和商业快速发展,商人阶层壮大,战争频发,民间的活力和思想的解放正在冲击印度的种姓制度。 出家苦行的沙门思想非常流行。悉达多相信“一切欲望,幸福和优美皆为虚幻。一切都在腐朽。世界是苦涩的,生活即是折磨”。作为一名沙门,悉达多经历了严酷的苦行,终年的野外生活,饥饿焦渴,伤痛衰竭,赤身裸体,酷暑严寒,日晒雨淋,他每时每刻进行着深刻的禅定,“唯一的目标是坠入空无”,永久摆脱自“我”。但是三年的苦行,他发现“距离解脱,开悟十分遥远。”他觉得“可能所有的沙门都无法证悟涅槃”。

这时,他听到了佛陀的故事和法义,他离开了沙门导师,去寻找佛陀。与佛陀进行了深刻的交流,佛陀成为他的“最后一位恩师”。虽然他相信佛陀的法义,但他坚持“无人能通过法义导致解脱”。因为佛陀是“通过探索,求道,通过深观,禅修,通过认知,彻悟而非通过法义修成正果。”的。因此他必须在现实世界中学习,认识,摆脱,制胜“我”。他决定不再苦修,他要拜自己为师,要在尘世中,像佛陀一样经历和探索。

在此后的数十年红尘之中,他与名妓迦摩罗爱恋缠绵,与卖弄风情的舞女为伴,他经商“贪婪无耻”,“苛刻吝啬”,他拥有豪宅,花园和奴仆,身家巨万而豪赌成性,他对“施舍毫无兴趣”,甚至“梦中都充满铜臭”’。他忘记了禅定和修行,渐渐远离了清醒的自我。虽然有时对自己充满“羞愧和厌恶”,但是“他继续逃遁,逃到新的赌局中,逃到性和酒的麻醉中,之后再回到敛钱的冲动里。在这荒诞的轮回中,他疲惫不堪,衰老而虚弱”。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惊醒,发现“自己过着即无价值,又无意义的生活”,“多年来,没有崇高的目标,没有渴望,毫无进取,贪猥无厌”,“深困轮回的牢笼”。他痛苦,失望,愁闷,尘世的一切都不能诱惑,愉悦,安抚他的灵魂,他想一死了之。但婆罗门古老的祈祷之声“唵”(意即“圆满”)将他长眠的灵魂唤醒。

他离家出走,来到他曾是年轻沙门时度过的大河边,对着涛涛河水,他醒悟了。他“亲口品尝了尘世的一切”。“尽管孩提时已知淫乐和财富不属于善。但是他不仅用思想,还用眼睛,心灵和肉体经历过”。他“早就渴望死掉的东西死了。那死去的,不正是他在狂热的忏悔年代要扼杀的‘我’吗”?难道不是他渺小不安又骄傲的‘我’,他一直与之对抗又总是败下阵来的‘我’?总是死掉又复活的‘我’?”他曾经聪明,智慧,无所不知,“我”在他“傲慢和圣徒气质中被隐藏起来,禅修和忏悔没能扼杀‘我’,他认识到任何学问都不能使他得到救赎,他不得不步入尘世,迷失在欲望,权力,女色和金钱中,成为商人,赌徒,酒鬼和财迷”。在不堪,厌恶,空虚的生活中,陷入绝望,直至作为沙门,圣徒的悉达多,和荒淫且利欲熏心的悉达多都死去。一个新的悉达多苏醒和再生。但是悉达多已经老了。

他和一位沉静和智慧的船夫同住,和大河对话,过着最朴素平静的生活,以摆渡为生。没有财富,和地位,没有亲人和仆从。抛弃激情和期盼,每天对着大河沉思,倾听,他们战胜和放逐了时间,一切世上的苦难和仇恨也随之被战胜。在河边的十余年间,他意外地和相恋至深的名妓迦摩罗重逢,和他与她共同孕育但并不知晓的儿子见面,又再次经历了与他们的生离死别。他内心充满了平凡的甚至是非常盲目而愚蠢的爱。在苦痛和沉思中,他认识到“所有声音,目标,渴望,痛苦,欲念,所有善与恶合为一体构成世界,构成事件之河,生命之音乐”。这伟大的交响,凝成婆罗门的祈祷之声“唵”,即“圆满’。他此时彻悟了:“世界的每一瞬间皆为圆满。世界存在的一切皆好,一切皆有定数”。他“不再将这个世界与他期望和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

悉达多一生经历,做过虔诚的婆罗门,苦行沙门,一个没有皈依的佛教修行人,红尘中的商人,赌徒,酒鬼和财迷,和觉醒的圣者。他毕生在圣与凡,智与愚,正与邪,戒与非,舍与吝,贵与贱,富与贫,实与虚,生与灭,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槃的两极之间痛苦,迷茫,徘徊。 最终,他认识到这些都是言辞和概念,真实的世界是圆融不二的。“爱这个世界 怀抱爱,惊叹和敬畏地注视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 悉达多再次敬仰和服膺于佛陀的智慧,佛陀“这位伟大的导师心中,爱事物胜于爱言辞,他的作为和生命重于他的法义,他的仪态重于言论。他的伟大不在于他的法义中,思想中,而是在于他的生命中”。

我把悉达多一生的心灵探索,修行分成三个阶段,试图以有限的佛教禅宗认知去解析他在世间和出世间的心灵拷问,灵魂呐喊,和经历其中重重苦难之后的证悟,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二.通过祈祷,探求内在的“神我”,获得解脱吗?

作为出身高贵种姓的婆罗门,悉达多否定婆罗门的“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吠陀天启”三大纲领。他不相信洗礼能洗脱罪恶,满足焦渴的灵魂。他怀疑诸神献祭和祈祷是否真能带来幸福。 他无法知道在婆罗门信仰中艰苦探求的“阿特曼”(意思是“神我”)在哪里?他问:“难道不是在内在的‘我’中?在每个人坚不可摧的深处跳动吗?它不是筋骨和肉体,不是思想和知觉,….它在哪里?”“没人能指明这条路,没人认得它”。那些不仅在在酣眠中,也在清醒时,在现实里,在语言行动中住在“阿特曼”中的人在哪里?“在所有教诲过他的圣贤智者没有一个人抵达过天国,完全消除过永恒的焦虑。”。他绝望了,毅然出走,成为反婆罗门的离家修行的沙门。

婆罗门苦苦探求“阿特曼”,也似佛门弟子滋滋寻求的“佛心”和“自性”。在生活和修行中找到“佛心”和“自性”也同样不易。《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众生的佛心和自性被尘世染污的意识,学问,经验,习气覆盖。禅宗修行要将“五阴重云”去除,吹散。在禅修中,关闭“眼耳鼻舌身意”六门,阻断身体感官的内外的各种信号对心的传递和侵扰,保持内心清净澄明,全无杂念。这是一种不在“散地”不在“定地”的大自在状态,即禅宗六组慧能所说的 “不思善,不思恶”的状态,是金刚经所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状态,是《维摩经》所说的“不在外,不在内,不在中间”的状态。这时我们会感受或驻在佛心和自性之中。芸芸众生,都要为生活,事业,家庭打拼,生活繁忙,万千头绪自不用言说。即便是精进之人,也难以长时间清心静坐。因此,更重要的是学会在行住坐卧,应机接物时,常常保持心地沉静,观觉定慧,对事物,对境界的清晰认识,智慧觉照。“行也禅,坐也禅,语墨动静体安然”。 这样就可在短暂的生命中,不断扩展延长驻在佛心和自性的时空。

看到婆罗门的“祭祀万能”信条,也总想佛教的烧香,磕头,供奉,散花,绕塔等仪式。各种仪式均为方便法门,即可接引众生深入佛门,也可为众生带来种种福德。但我也常有行动踌躇,毕竟禅宗以“明心见性”为首要。达摩大师《血脉论》说:“若欲觅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吃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破相论》又说:“佛令众生修造珈蓝,铸写形象,烧香散花,燃长明灯,昼夜六时,绕塔行道,吃斋礼拜,种种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观心总摄诸行,说如是事,应虚妄也”。几乎所有宗教,都有自己的仪式,祭祀,祈祷方式。从我本心,对诸多仪式并不反对,这是教内传承和规矩,且可培福,增加福德资粮。但更愿意将心思和时间多用于禅宗的“见地,修证和行愿”之上。禅宗“见地”遍一切处,涉一切法,是禅宗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和理论体系。建立禅宗的见地是毕生事业。“修证”是按禅宗的方法实践,遵循马祖大师“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精进修证,以求明心见性和开悟。“行愿”是践行菩萨行,慈悲喜舍,利益众生,多做奉献,度己度人。三者缺一不可。四祖道信对三者重要性作过一个评判:“….学者有四种人:有行有解(即见地)有证,上上人;无行有解有证,中上人;有行有解无证,中下人;有行无解无证,下下人也”。

读诺奖得主赫尔曼.黑塞名著《悉达多---一首印度的诗》的感悟


三,破除“我”执的沙门苦行是证悟的必然之路吗?

悉达多成为苦行的沙门。他唯一的目标是坠入空无。无渴慕,无愿望,无梦想,无喜也无悲。一切欲望,幸福,优美皆为空幻。世界是苦涩,生活即折磨。他要去除“我”,他相信,当欲望和渴求在心中寂灭,那最终的,最深的“非我”必然觉醒。他坚持苦行,忍受疼痛,饥饿,焦渴,疲惫,受尽折磨。他修习数息观,屏气直至呼吸微弱,心跳停止。他修习不净观,化作死去的苍鹭和胡狼,尸体腐烂,被撕碎,变成骨架,化成灰烬,飞散于旷野。他扼杀感官,毁灭记忆,融于万物,成为水,木,石。他千百次摆脱“我”,也曾整时整日驻于无“我”中。但回归却无法避免,重归于“我”无法摆脱,而不断忍受轮回的折磨。最后他发现禅定只是暂时的逃避,麻醉,和自我安慰。离开解脱和开悟十分遥远。包括他敬仰的沙门导师,虽然已六十岁,仍然没有证悟涅槃。他怀疑,他的导师,还有他自己都无法证悟涅槃。 他们根本没有找到那条道中之道。 在此重要时刻,悉达多寻找到佛陀,聆听和拜服于佛陀的法义。但他没有皈依佛陀,因为他担心皈依会使他将佛法,僧团,和对佛陀的爱都作为“我”,而事实上,“我”却仍在生存,壮大。他决定走入尘世,去亲历佛陀的修道历程。他不在继续苦修,而是拜自己为师,去真正认识“我”。

悉达多时代沙门思想主流是破除我执,以求得个人解脱,证悟涅槃。这个思想和佛陀的学说的某些部分一致。佛陀当时被称为“大沙门”。但是佛法和普通沙门思想有着很大区别。只有佛法系统理清了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身,口,意”和造业的关系,揭示了破除“生,老,病,死”的“四圣谛”和“八正道”,用“戒,定,慧”来破除“贪,嗔,痴”,提出修行的三十七道品。如果没有佛法的指引,和对生命,对世界的深刻理解,是不可能破除我执,证悟涅槃的。 在这里,我看到悉达多修行的局限性和盲目性。北大楼宇列教授指出:此后的几个世纪,继而发展的大乘佛教中观理论不仅强调生命主体的无常无我,也强调客观世界的无常无我,生命有生老病死,客观世界也有生住异灭。色是外在的相,空是内在的性。互为相关,互不分离。即“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离,那么,菩提也不离烦恼,涅槃不离生死,出世间不离世间。佛教不仅关注出世,也关注入世。不仅要自己解脱,还要众生解脱,不仅自己觉悟,也要众生觉悟。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成为大乘佛教最重要的信条。

读诺奖得主赫尔曼.黑塞名著《悉达多---一首印度的诗》的感悟
北大楼宇烈教授


悉达多的各种修行法门和破我执的方法对禅宗修行是否有可学之处?各种禅修指导,法师讲座,禅定修行方法可谓五花八门。这也是我长久困惑之处。最近看到明贤法师文章,脑洞大开。他说,“禅宗祖师几乎不谈四禅八定。….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禅宗绕过‘禅定解脱’的修证,顿悟涅槃妙心。先顿入佛智,再深入实践般若智慧。在禅宗门下,不再允许修行者将‘明心见性’预设为遥远的事,以任何理由进行上述预设都是绝对不允许的。” 因地发心,“以心为宗”,“以心的构成路线来确定修行路径”。“不以禅定为目标,不以解脱道的小进展为目标”。而是以“一切众生皆可先悟”为手段,把“明心见性”定为最先期的目的,定慧等持,成就般若三味, 践行“无次第”的实证般若波罗蜜。见本身是修,修即果证。依果起修,依修起修,依见起修,见,修,果三方面都可以印证,禅宗成为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中最为特别的法门。

读诺奖得主赫尔曼.黑塞名著《悉达多---一首印度的诗》的感悟
明贤法师


四.尘世轮回,觉醒自省,到圆融不二的彻悟

悉达多走入红尘,数十年迷失在欲望,权力,酒色和金钱中,忘记了禅定和修行, 远离了清醒的自我。在这荒诞的轮回中,他疲惫不堪,衰老而虚弱”。在不堪,厌恶,空虚的生活中,发现“自己过着即无价值,又无意义的生活”。他痛苦,失望,愁闷,尘世的一切都不能诱惑,愉悦,安抚他的灵魂。 他长眠的灵魂被唤醒。他离家出走了,回归朴素,平静,深思的生活,在十余年时间中,以摆渡为生,与同是船夫的伙伴相依为命,与大河,与天地,与自然进行深刻而无言对话。没有财富和地位,抛弃激情和期盼。 在经历了和恋人与儿子意外见面,又再次生离死别的刻骨铭心的心灵伤痛。悉达多对生活和世界有了深刻理解和认知。 他“不再将这个世界与他期望和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 他发现“世界的每一瞬间皆为圆满。世界存在的一切皆好,一切皆有定数”。他此时彻悟了。

看看悉达多此刻出自肺腑的睿智的心声:

“亲口品尝尘世的一切很好,尽管孩提时,我已知道淫乐和财富不属于善,我却刚刚经历,不仅用思想,还用眼睛,心灵和肉体经历。我庆幸经历了它”。对现在的悉达多来说,人世间的情感,欲望,伤痛,虚荣,亲人之间的爱,男女的情爱,“所有这些本能,简单,愚蠢,却极为强烈鲜活的欲望不在幼稚,人们为欲望而活,因欲望不断创造。出行,征战,不断受难”。“究竟什么是智慧和人生目标?不过是生命中的每一瞬间,能圆融统一的思考,能感受并融入这种统一的灵魂的准备,一种能力,一种秘密的艺术。…. 一种和谐,喜悦,统一,对永恒圆融世界的学识”。

“思想和言说的一切都是片面的,局部的,独缺乏整体,完美和统一。而我们周围的和内在的世界却从未沦于片面”。“不藐视世界,也不憎恶世界和自己,怀抱爱,惊叹和敬畏地注视一切存在之物和自己”。“世界每一瞬间皆为圆满。在最深的禅定中存在这种可能,世界被终结,人视过往,当下,和未来同时,一切皆为善和圆满。死如同生,罪恶犹同神圣,聪明等同愚蠢”。“救赎与美德,轮回与涅槃也只是言辞”。“所有声音,目标,渴望,痛苦,欲念,所有善恶合成一体,构成世界,构成事件之和,生命的音乐”。

悉达多最终认识到“佛陀熟稔人生的无常,空幻,却依然深爱并倾尽一生助佑,教导世人。在这位伟大导师心中,爱事物胜于言辞,他的作为和生命重于他的法义,他的仪态重于他的言论,他的伟大不在于他的法义中,思想中,而在于他的生命中。”

历经沧桑之后,悉达多在心灵和肉体两方面都与外界建立了深刻的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关系,到达了圆融不二的境界。他不再把自己的心灵修行和周围的世界对立,他不在把“我”和生活,亲人,朋友,社会割裂;生与死,善与恶,真与妄,明与无明,爱与恨,贫与富,贵与贱,烦恼与菩提,世间与出世间,生死与涅槃,已不再有分别,所有一切形成整体,完美,圆融,统一的世界。人应以一种和谐,喜悦,统一,圆融的认识去看待世界和生活

圆融一语是中国佛教创造。在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著述中都很强调圆融之说。佛教的圆融包括这三层含义:万有为一整体,皆由同一的终极实在缘起或现起,同生共体,互不相离。万有体性虽一,而不妨千差万别,虽千差万别,而相互融通无碍。诸法本来无碍,相互转换,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粒微尘刻包纳宇宙全体,宇宙全体刻藏于一粒微尘。万有实相,如一大因陀罗网,互含互摄,相入相即。

圆融不二的思想是中国佛教发展两千年中形成的大智慧。圆融不二的思想可以有多种表达。佛教内各宗派和各种思想的圆融表现为辩论教理,友好相处,和谐融洽。佛教和儒教,道教的圆融表现的是顺应,融合,将儒家的道德伦常,忠孝节义,道家的“天人合一”,清心寡欲,健体养生视为利乐有情的方便法门,融合到佛教教理之中,同时保持佛法的严肃性和真理性。对中国文化,传统,国人的观念,习俗的圆融则为“随顺众生种种欲乐而为演说种种经法”。对国家和世俗权力的圆融则是从“不敬王者”到“礼拜君亲”,不忘忠孝,尊师重教。对不同思想,文化,文明的圆融则体现为友好交流,平等相待,加强对话,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对人和自然的圆融则强调和谐相处,科学有序,综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做到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生活在世间和出世间,作为禅宗行者,以下两种圆融不二有着重要意义:出世与世间的圆融不二,修行与尘世生活圆融不二。

出世与世间的圆融不二。悉达多对世间和出世间的修行有很多纠结,在离世苦行后,坚持要亲历尘世,去践行佛陀的修行历程和他的证悟。禅宗观点却大有不同。禅宗六祖慧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子角”。禅宗行者须在世间,在众生之中修行,生活磨炼,体悟世间酸甜苦辣,感知众生七情六欲,开发智慧,破除烦恼,六度万行,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生出“同体大慈,无缘大悲”愿力,服务奉献,才能真正开悟,成就佛果。远离世间,遁入山林的修行觉悟不符合大乘佛教的菩萨精神。同时,在现代社会,再没有悉达多年代的严格世间出世间的界限。现代交通,无线网络可以通达,覆盖世界的任何角落,世界再无与世隔绝的“清净”之地。社会也不再包容,承认世间凡人和出世禅者的凡圣差别。“自性迷即众生,自性悟即是佛”。“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不再分别世间与出世间,而是将现实和理想圆融不二才是生活,修行正确途径。

修行与尘世生活圆融不二。是否像悉达多,将清净,持戒,精进的修行生活和尘世的生活完全对立?禅宗憨山大师说:“舍人道无以立佛法”。柴米油盐酱醋茶,谁都一样不能少,“衣食住行”都不可或缺。现代社会,财富增长,生活富足,物欲炽盛,奢靡之风盛行。修行关键在遵守一种节制,平衡,自省的生活,即是佛陀所讲的中道。佛陀即不赞成苦行,也不赞成纵欲的生活。苦行折磨身心,纵欲迷乱本性,皆不能获得般若智慧。只有简单,适宜,朴素,和谐,平衡的生活才能开启智慧,明心见性,证悟佛果。 净慧长老提出“发菩提心,树般若见,修息道观,入生活禅”。“生活禅”可总结为四句话:“将信仰落实与生活,将修行落实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这是修行与尘世生活圆融不二的完美诠释。政治升平,经济繁荣,法律昌明,便利通达,环境美好,安全稳定,才便于营造一个人心向善,道德高尚的社会。这也是佛教昌盛时代需要的前提条件。

悉达多一生经历的苦难,尘世的轮回和心灵修行到达圆融境界显示了智者的彻悟。给我的启示是,无论是尘世生活,还是心灵修行,做到圆融不二应是终极 追求

读诺奖得主赫尔曼.黑塞名著《悉达多---一首印度的诗》的感悟
净慧长老

参考书籍和文献:

1. 《悉达多一首印度的诗》,德国, 赫尔曼.黑塞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12.
2. 《生活禅钥》,净慧著,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2014-7
3. 《世界佛教通史,第一卷,印度佛教》魏道儒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1

4. 《禅宗六代祖师传灯法本》,河北禅学研究所,2004-8
5. “中国禅宗在现当代的传承状况及见,修,果证”,明贤法师,哈佛讲演,
2017-11-04

6. “禅宗的人文意义”,虚云讲座,楼宇烈,《人文宗教研究》2018-02-016
7. “中国宗教的圆融观几其现代意义”,韩焕忠,《世界宗教研究》2006-4
8. “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陈兵,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佛学研究》,
2006

9. “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陈兵,《中华文化论坛》2004-3
10. “中国佛教人文精神的圆融特征及其当代意义”,刘亚明,《安徽大学学报》
2005-3

11. “黑塞与心理分析”,张敏,申荷永,《学术研究》2007-4
12. “赫尔曼.黑塞对禅宗的研究与评价”,李世琦,《书林折枝》2007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