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植物景观理论】经典案例分析——花港观鱼牡丹亭草坪

2015-02-11 20:41阅读:5,246
【植物景观理论】经典案例分析——花港观鱼牡丹亭草坪

图1 花港观鱼公园总平面图(1草坪景区2鱼池景区 3牡丹园景区4丛林景区 5 花港景区 6 疏林草地景区)
“花港观鱼”为西湖十景之一,位于西湖西南角,东接苏堤,西傍群山,是介于小南湖和西里湖之间的一个半岛。1952年开始,在花港原址的基础上,扩进了附近的旧庄园、水田、坟地,逐步建成了现今面积18公顷的大公园,园以植物、道路和多变的地形形成不同的空间,产生丰富的景观效果,是中国现代公园建设的范例。全园分为草坪、鱼池、牡丹园、丛林、花港和疏林草地六大景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987)。
在园林植物空间组织上,花港观鱼公园主要是用植物并结合地形来分隔和组织空间的(马军山,2004)。在全园尺度上,利用不同疏密、高低、厚薄、形状和尺度的植物,构成一系列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的空间,形成公园的主体或骨架;在中观和微观尺度上,植物空间的尺度、朝向、各种植物的色彩、种植位置都经过精心设计,既造景又提供了人性化赏景的条件。花港观鱼公园特别设置了林中空间、林下空间、密林空间和疏林草地等多种空间形式。面向西湖的一面约有95%开敞,而面向西山路的一面约有95%的封闭、正如《园冶》所说“俗则屏之,佳则收之”。通过对内部空间的组织和外部景物的取舍,为游客营造了良好的游览和休闲环境。
【植物景观理论】经典案例分析——花港观鱼牡丹亭草坪

图2 牡丹亭草坪实测平面图
该草坪位于牡丹亭前,空间朝向明确,为欣赏牡丹亭留出了足够的视距,面积2430㎡。草坪空间主景突出,从图4、5、6中看出,植物群落MDT-2,在分隔草坪空间的同时,以珊瑚朴24m的树高和25m的冠幅成为草坪空间的视觉焦点,充分体现了点状植物对空间的控制作用。其灌木层盖度非常低,高度变化幅度非常大,立面层次分明,珊瑚朴、朴树4m以上的枝下高,构成了极佳的漏景和框景(图3),与牡丹亭遥相呼应,互成对景,这充分体现了点状植物对视线的引导作用。原先的设计中有意将该处地形抬高,叠置湖石,以创造牡丹亭山体余脉的意境。植物群落MDT-1体现了设计师对空间藏与露关系的处理,它以较高的乔、灌、地被层盖度,且高度集中在3m以下,通过地形的抬高处理,能很好的阻隔游人的视线,不仅分隔了悬铃木草坪与牡丹亭草坪的作用,而且也将牡丹亭主景藏于林带之后,避免了开门见山、一览无余(图7)。
【植物景观理论】经典案例分析——花港观鱼牡丹亭草坪
图3 视点A朴树构成的框景
【植物景观理论】经典案例分析——花港观鱼牡丹亭草坪
图4 植物高度分析图
【植物景观理论】经典案例分析——花港观鱼牡丹亭草坪
图5 乔、灌、地被层盖度统计图
【植物景观理论】经典案例分析——花港观鱼牡丹亭草坪
图6 常绿、落叶盖度统计图
【植物景观理论】经典案例分析——花港观鱼牡丹亭草坪
图7 视点B MDT-1 对视线的阻隔
【植物景观理论】经典案例分析——花港观鱼牡丹亭草坪
图8 视点C造型植物与牡丹园衔接
【植物景观理论】经典案例分析——花港观鱼牡丹亭草坪
图9 视点D 欣赏牡丹亭主景
在空间立意上,该空间为迎合牡丹亭景区的主题特色,以牡丹和造型植物来造景。首先在林缘布置牡丹种植区;其次在草坪与牡丹亭相接一处,也配置了日本五针松、龙柏、铺地柏、黄杨球等造型植物,与牡丹亭主景自然衔接(图8)。
当沿着路径动态欣赏时,能够完整的看到牡丹亭主景及其周边环境(图9),而在靠近牡丹亭一侧欣赏,也能很好的看到珊瑚朴植物主景(图10),空间尺度较合适。
【植物景观理论】经典案例分析——花港观鱼牡丹亭草坪
图10 视点D 欣赏草坪空间及珊瑚朴树丛
参考文献
[1]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新园林[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7,58-69.
[2] 马军山.杭州花港观鱼公园种植设计研究[J]. 华中建筑. 2004,24(04),184-185.


(图文:李伟强;编辑:邓文莉;转载请注明黑豹工社)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