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离石婚俗“说令”与唐代酒令的关系及其对词“令、慢、引、近”的思考

2017-06-04 12:12阅读:5,822
离石婚俗“说令”与唐代酒令的关系及其对词“令、慢、引、近”的思考
李世义 李凌霄

摘要:离石婚俗说令是闹洞房的重要环节。它存在的历史根源,均是出自敦煌舞谱基础上建立的酒令下次据令舞。说令恰恰成了词体类别的交汇点,使我们在区分词的令,慢,引,近中,有了可行的方向途径。
关键词:离石婚俗 说令 唐代酒令 词的令,慢,引,近

20世纪30年代,夏承焘先生的《令词出于酒令考》一文,根据范摅《云溪友议》关于晚唐文人裴诚、温庭筠《添声杨柳枝》的“饮筵竞唱其词而打令记载,提出了令词起源于酒令的结论。他虽然没有做具体的分析,却钩沉出了令词的蛛丝马迹。到90年代,王昆吾先生严谨而细密地著成《唐代酒令艺术》一书。以此,为我们打开了令词辉煌灿烂的历史画面。酒令在初有的曲调的基础上,又以种种竞辞,创立了更多的曲调。不少曲调则成了令词的曲调与词调。王昆吾《唐代酒令艺术》说:
现在,我们能够知道的唐代酒令名目,约有20多种。例如:历日令、 罨头令、瞻相令、巢云令、手势令、旗幡令、闪 令、拆字令、不语令、急口令、四字令、言小名令、雅令(千字文令、诗令、经史令)、招手令、骰子令、鞍马令、抛打令、下次据令、卷白波、《莫走》等等。……如果我们要对唐代酒令作一个大体的分类,那么如《国史补》所言,可以分为律令、骰盘令、抛打令等三种基本的类型。
从以上资料看,诸多令的题目,都表现出指示性的具体特征。如:
历日令 据《唐语林》卷5:开元年间,玄宗皇帝曾与内臣宴饮,作历日令。至高力士行令,高力士挟起一块大肉,塞入黄幡绰口中,说:“塞穴吉。”黄幡绰遂取玄宗席前的金叵罗纳入靴内,说:“内财吉。”据敦煌写本伯希和3247号,塞穴吉”“内财大吉利”等语词,是唐五代《具注历》中的术语。
征经史令 据《云谿反议》卷下和《唐诗纪事》卷56:咸通年间,番禺举子李江征客游闽越,宿于八十老翁韦思明庄居。主客二人谈论经史,淹留累夕。后又对酒行令征古今诗语。韦叟吟曰:“长安轻薄儿,白马黄金羁。”李生还令:“昨日美少年,今日成老丑。”至客改令,李生仍用旧令。曰:“白发有前后,青山无古今。”韦叟复还令:“此翁白头真可怜,忆夕红颜美少年。”至此,老少二人尽欢,于是共论数十家歌诗。
我们再看看离石婚俗“说令”的内容,全过程如下:
离石婚俗“说令”,是闹洞房的一个重要环节。其题目是“说令”。情节是:炕桌上放一壶酒,三个酒盅,一个醋碟,两三个菜。主持说令的人俗称摇铃。摇铃的一般由新郎的姐夫或者姑舅两姨亲朋好友中嘴巧的人来担任。摇铃的先把一个酒盅放在醋碟里,然后给所有的酒盅斟满酒,说:开始。排对排坐在正席的新郎新娘和摇铃的同时伸出手,共同端起放有酒盅的醋碟,至于炕桌的上方,示众于围观的人,再放下。摇铃的就开始说令,“金绸被则软银褥”,新郎新娘跟着说一遍。摇铃的说第二句,“来生秀家一对则”(新郎新娘的名字),新郎新娘再跟着说一遍,摇铃的说第三句,“欢天喜地洞房里”,新郎新娘再跟着说一遍。摇铃的说第四句,“坐在炕上亲咀咀”。这时候,新郎会爽快的跟着说一遍,新娘就有点娇羞扭捏,垂眉掩口。如果新娘不说,新郎新娘要一同喝罚酒。如果新娘说了,还要完成亲嘴的动作,那么,这罚酒,就该摇铃的喝了。当然,周围看热闹的人,会跟着起哄,动口不动手来增加热闹的气氛。接着再说下一支令。摇铃人必须掌握好分寸,双方都不能喝醉,就是图个红火热闹。
我们清楚了离石婚俗“说令”的整个过程,但在缺失直接证据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沿着“说令”结构的分析路线和历史比较的方法,去寻找出离石婚俗“说令”与唐代酒令关系的问题的解答。这就的从“说令”“摇铃”两个纲目处入手。
首先说“说令”。这个题目,初看有明显的笼统性,因为它没有具体到婚礼中的事项。一方水土养一方风俗,我们这一地域的人,很清楚它的指项,是指婚礼中闹洞房的其中环节。它偏偏不说婚令,而说“说令”,是因为“说”与“令”是大有讲究的。“说”是道白的意思,属讲唱艺术类型;“令”则是律令范畴,它的规则与章程是不言而喻的。律令是唐代初始最常见的酒令形式。单纯地讲,“说令”是种艺术类型的技术语类。当这种艺术形式,应用于婚礼时,也是它首先应用了这个昵称。这个意义宽泛的昵称,只限于婚礼的场合,是因为长短句是小道,是艳科的原因是分不开的。这样,“说令”在这一地域,就此封顶。即使律令来源于酒令,喝酒时也不说酒令,是说划拳。唐代酒令的产生,不是纯粹喝酒而产生的,纯粹喝酒的划拳,自然而然地淘汰了诸多的令种。“说令”这种形式,只有上层社会和文人士大夫才能达到它的要求。这种风尚是通过艺妓人进入变场,戏场,瓦肆间时,也就进入了民间。形成了离石婚俗“说令”雅俗杂合的形式为“令”,内容为顺口流的结构。《梦梁录》说:
…….盖小说者能进一朝一代的故事,顷刻间捏合,合生与起令随令相似,各占一事也。
这里原来没有合生,是鲁迅补上去的,是很早的原来该有的。孙楷第先生说过这件事,在啰嗦这件事,还应该。其中“起令随令”与“说令”的程式一致。起令是领令人,后边的人跟着随令,应该是这个意思。那么“合生与起令随令相似”,又各是各的事,我们不妨把它们之间的一致性找找,推而证之“说令”。宋洪迈《夷坚支乙集》卷六“合生诗词”条:
江浙间路岐伶女,有慧黠知文墨,能于席上指物题咏应命辄成者,谓之合生。其滑稽玩讽者谓之乔合生,盖京都遗风也。
再如宋朝张齐贤《洛阳搢绅旧闻记》卷一:
有歌曰妇人杨苧罗,善合生杂嘲,辩慧有才思,当时罕有比者。少师(杨凝式)以侄女呼之,每令讴唱,言辞捷給,声韵清楚,真秦青,韩娥之传也。少师以侄如呼之,盖念其聪俊也。时僧云辨能俗讲。云辨于长寿寺五月讲。少师诣讲院,与云辨对座,歌者在侧,忽有大蜘蛛于檐前垂丝而下。云辨笑谓歌者曰:“试嘲此蜘蛛如嘲得著,奉绢两匹。”歌者更不待思虑,应声嘲之,竟全不离蜘蛛,而嘲戏之辞正讽云辨。少师闻之,绝倒久之,大叫曰:“和尚取绢五匹来。”云辨且笑,遂以绢五匹奉之。歌者嘲蜘蛛云:“喫得肚鑍撑,寻丝绕丝行,空中设罗网,只待杀众生。”盖讽云辨体肥而肚大故也。
大概起令随令,合生,嘲都是即兴或诗或词;起令随令是多人联章体的特征,且是饮宴竞其词而打令的活动。合生与嘲则是一人可完成的特征,且是在任何场合下都可进行的。起于魏晋以来的嘲,可韵可不韵。而来自胡乐的合生,与嘲相似外,乔合生则是曲牌。这几种艺术形式,它们之间可分不可分的细微之处,都是特定的规律可认清楚的。而令的著辞,从修辞方式方面,语法结构方面,字声平仄方面,都进入了日渐细致的令格规定中。令人有趣的是唐诗中的打油诗与“饮筵竟唱其词而打令”的“打”字,应是实现长短句技巧之一。诗可断句,通俗,就有了依曲填词的灵活模式,从而有了诗余,长短句的名式。我认为“打”意为节拍,长短句即节拍。
离石婚俗“说令”中的酒盅放在醋碟的意思,应为和合之义。而在相关资料的记载里,却有相反的酒令,“子母去离令”。令云:“子母去离,连台拗倒,杯盏也随之拗倒。”也见饮筵几上的百态人生。这杯盏不同方式的表现,所呈现的不同意义,可互证它存在的历史根源是相关联的。那种包含在生命里的积极意义,是代代传承不息的薪火,离石婚俗“说令”之所以能有今天,是基于此原因。
其次说“摇铃”。令和铃,在书面上是同音,在方言上就不同音了。在这里,只能按方言音书写方言说法了。铃的方言音为连音(笔者对音韵学是门外汉,这种书写方法,有违学术规范,方家见谅了)。但铃的意思没有变。所以说,铃不可能是令的假写。还有是在民间,有一种类型的秧歌,唱秧歌者手举环状的摇铃,来指挥乐队,也就更加证明,这铃,不是那令。
摇铃者做为说令的主持人,与“饮筵打令”时的“律乐事”或“席纠”是一样的。孙棨《北里志》记载的“能歌令”“善令章”,并“常为席纠”的歌妓,已成为一种职业,且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也是这种活动的消费对象。其实,参加这种活动的人,都有这种能力。元稹有《黄明府诗》,序云:
少年曾于解县连月饮酒,予常为觥録事。曾于窦少府厅中,有一人后至,频犯语令,连飞十二觥;不胜其困,逃席而去。
事就是“席纠”“酒纠”的角色,在私人的场所里,应由圈内人担任,在公共的酒馆楼堂,应该是自由的选择,可圈内人,可歌妓。摇铃者只是在民间特定场合下的应景效仿,肯定比不上李宣古在澧州宴席上所嘲酒纠崔云娘。如果从《唐语林》卷8所描述的唐代酒令发展的线索看:
壁州刺史邓宏庆,饮酒(置)”“”“”“四字。酒令之设,本骰子,卷自波律令。自后闻(间)以《鞍马》《香毬》或《调笑》抛打时上酒。【有】”“之号。其后,“平”“索” ”“四字,与律令全废,多以瞻相下次据上酒,绝人罕通者。下次据一曲打三曲子,此处于军中邠善师酒令,闻于世。

酒令由简到繁的发展历程中,其有”“之号的,应与摇铃,属性是一致的。根据罗庸,叶玉华《唐人打令考》,冒广生《疚斋词论》和任二北先生《敦煌曲初探》的考证,敦煌舞谱是唐人打令之谱。舞谱中的”““据”等谱字,同酒令名目有密切关联。”①很显然,是令目之一。我们再看敦煌舞谱十六字诀:
令舞挼据 舞摇挼据
舞挼奇据 舞挼据头
这里要提一提唐时的问头问头为民间讲唱之体,因此,这些以问答形式演唱故事的联章,不仅用于饮宴歌舞送酒,或许还用于歌场讲唱。“此类风情问答所反映之故事情节,势必超过讲唱技艺,而进入戏弄扮演,庶可充分表达歌唱时所必需有之面部惊慌及身体瑟缩等”②可以看出问头字,也是出于敦煌舞谱的字诀。王昆吾在研究敦煌舞谱时说:“......的对称为基础,建立了十六字序列的整体对称......”③而民间保留的摇铃与问头,毫无疑问是出自敦煌舞谱。如下资料:
刘攽《中山诗语》:唐人饮酒,以令为罚。大抵欲以酒为劝,故始言送,而继承者辞之;摇首,挼舞之属,皆却之也。
《绣谷春容》卷5:“蜀后主又嬖韩昭,顾在珣,潘在迎等为狎容,竞为叉手摇头令。”
《太平御览》卷573引《乐府杂录》:“......妻悲诉,每摇其身,故号《踏摇娘》。近代优人颇改其制度,非旧旨也。”
《朱子类语》卷92:“唐人俗舞谓之打令,其状有四:曰招,曰摇,曰送,其一不记得。盖招则邀之之意,摇则摇手呼唤之意,送者送酒之意。”
以上资料证明了的谱字的字面涵义,即摇首,摇身,摇手。以舞蹈的姿态,实现令格的规定。而在民间,又失去了这一规范。以至在所难免的历史断裂,都是随乡入俗的生活所致。因为这种娱乐不具有表演性质,而进行的生活化处理,也应该是艺术方法的手段之一。摇铃的,我判断它是种简单的乐器。以的令格,辅以的音节。由于场景的转移,它的职责与席纠”“酒纠是一样的。摇铃者由自己掌握的使用方法,有嫌说唱类型。这些集于一身的摇铃者,再起令中,彼此著辞形成的联章体,构成了离石婚俗说令的民间形式。说令的主题统观了这一形式,使它在具体的细节中,更加细化。以酒令主体艺术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形式交缠的相互渗透的艺术类型,最终成就了词的蔚为大观。
从饮筵佐酒的竞词联章的燕乐舞曲中,成熟为令的词,成为士贵阶层的消遣,且被视为小道。是为小道,也就成了诸多艺术体的花边。我们千万不能忽视这种花边形成的类别。它可能就是词的令,慢,引,近的类别。谢桃坊《中国词学史》余论:
词是音乐文学,关于它的分类可从音乐而分调类,亦可从文学而分体类。这两种分类都有明显缺陷,而试图将两者调和则又不伦不类。迄今关于词调分类除见于词学专著而外,发表的论文有二十余篇。此问题的探讨很困难,必须从传统成说的误区走出。清初毛先舒以五十八字以下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为长调。清代中期宋翔凤试从音乐角度对词体分类,以为词体先有小令,引而长之于是有,又因音调相近而有,引而愈长则有。这种分类是很荒唐的。但却为现代词学界所沿用。王易认为:唯令,引,近,慢,则文人学士通行之词体;其节奏以均拍区分,短者为令,稍长者为引,近,愈长则为慢词矣。这是将四者作为词体类别。夏承焘和吴熊和却认为:词调主要分为令,引,近,慢四类,这是将四者作为词调类别。什么是”“”“”“,诸家的解释因文献不足征而颇为模糊。吴梅说:来自词家无有论及此者。宛敏灏说:这是至今尚无定论的问题。马兴荣怀疑将四者作为词调或词体的类别的可行性,详列了令有二百一十五字的,引有一百零二字和二十四字的,近有四十五字和六十九字的,慢有八十九字的。所以他认为四者仅仅是词调专名而已。我们从朝鲜《高丽史.乐志》所存北宋大晟府歌歌词的情形来看,将令,引,近,慢作为词调类别或词体类别都是非常不恰当的。有的令词拍与韵俱多,如《感皇恩》,词下注明为,按调类说令词通常为四拍,每韵为一拍,此词则为八韵;《千秋岁》()更有十韵之多。有的慢词短于小令,如《瑞鹧鸪》两词“慢”,一为五十六字,一为四十八字。两首《水龙吟》,一“令”一“慢”,字数同为一百零一字。《五年欢》五首皆“慢”,其字数,句数,句式全不相同,长着百字以上,短者不到五十字。根据以上材料所提供的情形非常有力的否定了调类说或体类说。
根据以上材料所提供的情形,我们非常有力地肯定说词的令,慢,引,近,不说字数,句数的多少,都可以为之;任何的词牌,也都可以为之。我们就是要从否定它的地方,寻找出可以肯定它的方向处,才是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路径。目前,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基本上解决了令,慢,引,近中的。只是人们处于普遍的观念,令词这一术语,成为指代的模糊状态,使它不能有效地区分令,慢,引,近的区别,而使不能明朗起来。再一点,就是能从广义上确定出词,为什么不能从狭义上确定出词?即使我们解决一个,也算一个。如沈松勤先生指出的在具体的创作方法和辞体结构的......总体特征。一丶在同一曲调下 令征前事为 的创作特征:......。二丶在同一曲调下的联章体特征:......。”④这些很明显地指出了词的令,慢,引,近中的“令”词。“令”也是令,慢,引,近中最先出现的类别;慢,引,近都是围绕令而滋生出的类别。以当今的词来说,几乎没有“令”词了,因为它没有以上沈松勤先生说的两条标准,其原因是我们不要求那样的标准了。但从当代的实际情况出发,步韵唱和的词,应当归类于词的“令,慢,引,近”中的令词了。为此,从这一思路,去寻找出慢,引,近类别的具体特征,首先就是没有了“令”那样的规范。唐宋时,这种区别也是明显的,多表现在其它的艺术体类中。如唐宋时“说话”人用的本子,叫做话本。它是词白相混体。它有说有唱的形式,在唱腔上,应该是按当时的词调进行的。这之后的弹词,鼓词虽偏重于曲调类,它其中仍注重词的作用。宋时的话本,干脆就用词话命名《某某词话》。以至于后来的小说,每个章四的首尾,都有诗有词证之,中间也有诗词杂诨。更值得一提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