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影《甜蜜的皮鞭》影评之六。●最残忍的痛●
2015-05-19 06:01阅读:27,616
日本电影《甜蜜的皮鞭》影评之六。●最残忍的痛●
最令人震撼的《甜蜜的皮鞭》,18禁影评,未成年勿入。
这部电影几乎没有影评,因此会有更自由的思考。
伤害与暴力,会以任何形式存在
我认为,世上最残忍的事之一,就是被强暴,世上最大的伤害之一,就是不被母亲所爱。
原著作家非常狠心,竟把这两个元素放在一起,的确是高招又残忍。作家逼迫每个人在看电影时,诚实的面对自己。
母亲象征爱与温暖,竟会有因母爱所带来的伤痕,被强暴是很巨大的伤害,竟会爱上这种被虐待的情境。
这不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是第一部把母爱与强暴放在一起的电影,无疑的,这部电影是处理这些元素的佼佼者。
变态男与奈绪子都因母亲而留下心伤,我相信他们的母亲从来没有对他们肢体暴力过,甚至也没有言语暴力的斥责过,既没打过,也没骂过,那么,这个伤痕是从何而来?
伤害与暴力,会以任何形式存在。
母亲总是冷漠的对待他,就是一种残忍,这是变态男的伤痕。在被囚禁期间,嘶喊无数次「妈妈救我」,期盼一个月,终于逃出来,一直都非常慈祥的母亲,面对被巨大伤害的女儿,竟然,每一句话都不温暖,虽然也没有大声斥责,很想被安慰却得不到,就是在深深刺伤少女奈绪子的心。
一个是心里藏着渴求母爱的伤,却变形大暴走,成为暴力型的强暴犯,喜爱虐待式性爱,因为可以掌控。
一个因为被囚禁强暴过,导致日后罹患被性虐待症,喜欢被刑求式的性爱,爱上那种濒死边缘被别人掌控的,那种无法呼吸的感觉,她非常上瘾。
性虐待症+性被虐待症=SM症。
一个喜欢「虐待」(掌控),一个喜欢「被虐待」(被掌控),而且,要以性来做连结,要两种病症的人都合起来,才能算SM症。不然,就只是性虐待症,或只是性被虐待症。
要找到两个完全相反的病症,而且,实力都旗鼓相当的两位病人相遇,并不是那么容易,也就是,两个人要罹患相反的病,而且,要病得一样重。
经由本片的启示,大部分SM过程,都只有一人有病,另一人是正常,只要进入SM性爱模式,就会有死亡风险,只是不知道是哪一天而已。
人的精神状况不会每天都稳定,正常人或精神病人同论,如果已经是病人,那不稳定的状况会反复得更频繁,当这种精神状况达到极致,就会有一方致死,不是把别人虐死,就是被别人虐死。
片中有两位因性爱过程致死的人,这两位被杀的男人都是「性虐待症」,他们两人的对手太强,病发的比他们都更严重,因为奈绪子罹患「性被虐待症」比他们更严重,所以,才会由她杀死他们,不然,死者都以被虐的那位居多。男方先性虐待女方,暴力以性的方式在大量累积,终引来女方「反扑/杀掉男方」,双方都是「攻击者/施暴者」。
生命的神圣秘密:生、死、性
2007年李安《色,戒》,第一场床戏就是性虐待;2013年蔡明亮《郊游》,这对兄妹的母亲应该是死于枕边人的性虐待。罹有性虐待症的都是男性,被性虐待的女性应该都没有患性被虐待症,前者被枪决,后者应是死于床上,总之,最后她们都死于与自己的性伴侣对其施加的终极「暴力」(枪杀、性虐),或说,她们的死都与爱情有关。
性与死,向来是一百多年历史的精神分析界非常神秘与难解的主题,数千年来,更是不少人类古经典的核心之一,若将二者结合就更暧昧与深邃,性是神圣的——人源于阴阳交合,而,肉身终须一死。生、死、性,似深若浅,有意识或无意识,不间断的绵延着人的今生,相互间无明确边界,不能被独立看待,三者都不应被亵渎,都该令人敬畏,然而,要与人同庆生容易,去同体大悲则太难,在现代社会,神圣的性并没有被庄严与精致的谈论。人务必自重,更应珍视他人,切莫越活越残忍,不要以把他人的活路堵死为乐,人每活一天就是少一天,在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某个生命的消失便意谓着——我永远的少那一个伴了(我妈妈的口头禅)。
母爱与强暴
无论是强暴别人还是被强暴,都叫性虐待,「母爱与性虐待」交叉出现,或,更精准的说,电影的主题只有一个——母亲。
全片都围饶着这个主题,温馨的母爱、冷漠的母爱、因母爱所带来的幸福、因母爱所带来的伤痕、因母爱所罹患的心理疾病,全方位的在呈现母亲的脸。
《甜蜜的皮鞭》影评之一:「每一个腿开的镜头都会留名电影史」,就是阴道,我们都从这里来,都被从母体卸下,阴道非常神圣,那是出生的通道之一,同理,阴茎也一样神圣,因为那也是出生的通道之一。性虐待17岁少女就是在发泄被母爱所伤的恨,同时也是张狂的透过画面在清楚明示,这个器官就是与母亲的连结。
世上被母爱所伤的人绝对不在少数,只是严重与否,程度的问题,严重者才会犯案,而犯案的话,世人才会知晓他的病与痛。
解离、异化:人的自主性
奈绪子有许多鲜明的双重身分:她的腿曾被强迫打开,阴道非自愿的被阴茎多次进出,她现在是一名不孕症的妇产科医师,病人们主动把腿打开求她看阴道,她手持医疗器材进出病人们的阴道,阴茎有温度,机械是冰冷的;她被母亲所伤,某一部分的她已经死亡,她也伤害她的孩子(因被强暴而堕胎),她被母亲杀死了部分灵魂,她也杀掉自己孩子的肉体,或说,提到母亲就让她彷佛没有长大,永远停在17岁,她也让她的孩子永远无法长大;她白天医治别人的肉体(阴道、不孕症),晚上靠别人鞭打她的肉体与进出她的阴道来治疗她的灵魂(精神分裂症);她既是医生,也是一名未就医的精神重症病患。
「灵魂/空/内容/审美本质」要依附于「肉体/色/形式/技术施行」,才能有所表现,徒具肉体的灵魂,肉体就成了行尸走肉,掌握「艺术自主性」必须「色空合一」,「色」只是艺术工作者的工具理性与策略选择,观者可以不喜欢、不看某类作品,但,不能说「不可以这样做」,无须透过贬低某人来抬高某人,如何感知艺术自主性是一种天赋,既教不来,也勉强不来。可将文学的叙事性带入电影创作,也能将文学理论应用在电影评论,但若全盘接受,就变成小说与书评,电影与影评的艺术地位就岌岌可危,。
奈绪子因遭逢巨大暴力,导致她肉体与精神的解离。
拒绝自我毁灭的方式:求救才可能活着,活着就还有希望
最后一幕,抓住奈绪子的那只手,没有露脸,没有出声,电影就结束了。
身为观众的我,也跟奈绪子一样在问:「是谁?」,我认为那是一位医生的手,因为奈绪子已经延误就医15年了。她已经杀了4个人,她需要接受治疗。那必定是一只女精神医师的手,是位有着温暖如热水般言语的女医师,那既是奈绪子所渴求的,更是观众的愿望。愿意就医,就是一种求救。
女人就会有母性,女人就可以与母爱有连结。
若能接受一个浑身充满母爱的女医师的治疗,观众就会知道,奈绪子即将展开新的人生,会替奈绪子感到安心,由母爱所留下的伤痕,也要由母爱来抚平,就是扣紧母亲这一个电影主题,是一个很好的句点。
最后一幕,若是结束在32岁奈绪子与17岁奈绪子的对望,并没有清楚交代是否有杀掉对方?或,明确的交代已把对方杀掉?也不能说以上这样杀或不杀的结局,不能被这样安排。
但,我想多数观众会陷入很深沉的悲伤,彷佛奈绪子的人生,就是这样了,只能把幻想的父母杀掉,再杀掉幻想的17岁的自己,观众真的很需要人生要有一点希望,哪怕只是一点点支持也好,不然人生要怎么走下去?看完电影的观众该怎样走出电影院?会软脚坐在电影院的椅子上!如此巨大的伤痕,观众就是奈绪子的化身!
非常感谢作家与导演对结局的安排,在离开被囚禁的地下室时,奈绪子就停止求救了,她已经忘了如何求救,她应该求救,她其实极度渴望被救赎。变态男被母亲所伤,他何尝不渴望被抚慰!但奈绪子跟变态男都没有发出求救讯号,才没人知道他们是为母亲所伤,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发出求救讯号。
不知道自己受伤,久了就会生病,因为会承受不起,生病了又没有就医,就会逐渐走向毁灭。求救能力非常需要学习,这些能力学校并没有教,例如:我今天心情不好,就是一种求救讯号。如果够幸运,身边就能拥有很好的接收器,马上就能接收到这种讯号,如果身边的人无法处理(无论家人或朋友),他们也会去找寻可以处理的人,来帮助我们脱离困境。
除了求救能力需要学习,我们也需要学习当一个良好的接收器,当别人对我们发出求救讯号时,我们有能力接收到吗?这种一来一往的能力需要学习,或说,需要被启动,如果我们能当一个很好的接收器,当我们有困难的时候,也能知道如何发出求救讯号,这样,就不会有恶劣的亲子关系,反目成仇的情人,老死不相往来的朋友。
我们期许自己能成为能量很强的人去帮助别人,也希望老天让我们总能遇到能量很强的人,当我们陷入困境的时候,也有人有能力帮助我们。
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同时也是加害者,就像奈绪子一样,有17岁的伤痕所以成了受害者,却杀了别人所以成了加害者,我们经常在有意无意之间,可能在防御自己,也可能在攻击别人,一人分饰两角,这就是人生。
这种很强的能力就是贴心与沟通,终其一生,都需要虚心学习这些能力,是我从这部电影得到最大的启示,谢谢《甜蜜的皮鞭》,思考的过程是沉重的,但,我也感到非常幸福,因为我还活着,还有机会改正,还有机会医治自己的伤痕,也还有机会对被我伤害过的人忏悔。
电影最后,奈绪子不是没有死吗?无论是32岁的奈绪子,还是17岁的奈绪子,都没有被毁灭。
因为活着,就还有希望。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