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初中数学中的折叠问题

2016-03-23 09:51阅读:1,449
初中数学中的折叠问题
折叠问题(对称问题)是近几年来中考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类题型,学生往往由于对折叠的实质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对这类中档问题失分严重。其实对于折叠问题,我们要明白:
1折叠问题(翻折变换)实质上就是轴对称变换.
2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对称轴是对应点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化,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
3对于折叠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实际操作图形的折叠,在画图时,画出折叠前后的图形,这样便于找到图形之间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
4、在矩形(纸片)折叠问题中,重合部分一般会是一个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
5、利用折叠所得到的直角和相等的边或角,设要求的线段长为x,然后根据轴对称的性质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其他线段的长度,选择适当的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求解;或运用相似三角形性质求解;或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求解。
现对在初中数学中经常涉及到的三角形的折叠、矩形(正方形)的折叠、其他四边形的折叠、圆的折叠、抛物线的折叠的典型问题进行讲解,从中抽象出基本图形的基本规律,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常规方法。

一.三角形中的折叠
三角形中的折叠考点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平行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的中位线、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等。

1. (2012广东梅州)如图,在折纸活动中,小明制作了一张△ABC纸片,点D、E分别是边AB、AC上,将△ABC沿着DE折叠压平,A与A&p
rime;重合,若∠A=75°,则∠1+∠2=【

  A.150°  B.210°  C.105°  D.75°
【答案】A。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分析】法一:∵△A′DE是△ABC翻折变换而成,∴∠AED=∠A′ED,∠ADE=∠A′DE,∠A=∠A′=75°。
∴∠AED+∠ADE=∠A′ED+∠A′DE=180°﹣75°=105°,∴∠1+∠2=360°﹣2×105°=150°。故选A。
法二:连接A A′,可证∠1+∠2=∠CAB+∠E A′D=75°+75°=150°
2.(2013郴州)如图,在RtACB中,ACB=90°A=25°DAB上一点.将RtABC沿CD折叠,使B点落在AC边上的B处,则ADB等于(  )

 
A
25°
B
30°
C
35°
D
40°

考点:
翻折变换(折叠问题).3718684
分析:
先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的度数,再由图形翻折变换的性质得出CBD的度数,再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
解:RtACB中,ACB=90°A=25°
∴∠B=90°25°=65°
∵△CDBCDB翻折而成,
∴∠CBD=B=65°
∵∠CBDABD的外角,
∴∠ADB=CBDA=65°25°=40°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图形的翻折变换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熟知图形翻折不变性的性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2013 烟台中考17题
如图,ABC中,AB=ACBAC=54°BAC的平分线与AB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O,将C沿EFEBC上,FAC上)折叠,点C与点O恰好重合,则OEC  度.


考点: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分析:
连接OBOC,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BAO,根据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求出ABC,再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可得OA=OB,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ABO=BAO,再求出OBC,然后判断出点OABC的外心,根据三角形外心的性质可得OB=OC,再根据等边对等角求出OCB=OBC,根据翻折的性质可得OE=CE,然后根据等边对等角求出COE,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解答:
解:如图,连接OBOC
∵∠BAC=54°AOBAC的平分线,
∴∠BAO=BAC=×54°=27°
AB=AC
∴∠ABC=180°BAC=180°54°=63°
DOAB的垂直平分线,
OA=OB
∴∠ABO=BAO=27°
∴∠OBC=ABCABO=63°27°=36°
DOAB的垂直平分线,AOBAC的平分线,
OABC的外心,
OB=OC
∴∠OCB=OBC=36°
C沿EFEBC上,FAC上)折叠,点C与点O恰好重合,
OE=CE
∴∠COE=OCB=36°
OCE中,OEC=180°COEOCB=180°36°36°=108°
故答案为:108

点评:
本题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性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等边对等角的性质,以及翻折变换的性质,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作辅助线,构造出等腰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

4. (2012湖南岳阳)如图,在Rt△ABC中,∠B=90°,沿AD折叠,使点B落在斜边AC上,若AB=3,BC=4,则BD=  .

【答案】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运用勾股定理解决
【分析】法一,如图,点E是沿AD折叠,点B的对应点,连接ED,
∴∠AED=∠B=90°,AE=AB=3,
∵在Rt△ABC中,∠B=90°,AB=3,BC=4,
∴。
∴EC=AC﹣AE=5﹣3=2。
设BD=ED=x,则CD=BC﹣BD=4﹣x,
在Rt△CDE中,CD2=EC2+ED2,即:(4﹣x)2=x2+4,解得:x=。∴BD=
法二,根据△CED∽△CBA,对应边成比例求DE长,从而求出BD长。
法三,根据三角函数求DE长,从而求出BD长。

5.2013 资阳中考
如图,在Rt△ABC中,∠C=90°,∠B=60°,点D是BC边上的点,CD=1,将△ABC沿直线AD翻折,使点C落在AB边上的点E处,若点P是直线AD上的动点,则△PEB的周长的最小值是   .





考点:
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分析:
连接CE,交AD于M,根据折叠和等腰三角形性质得出当P和D重合时,PE+BP的值最小,即可此时△BPE的周长最小,最小值是BE+PE+PB=BE+CD+DE=BC+BC,先求出BC和BE长,代入求出即可.




解答:
解:连接CE,交AD于M,
∵沿AD折叠C和E重合,
∴∠ACD=∠AED=90°,AC=AE,∠CAD=∠EAD,
∴AD垂直平分CE,即C和E关于AD对称,CD=DE=1,
∴当P和D重合时,PE+BP的值最小,即可此时△BPE的周长最小,最小值是BE+PE+PB=BE+CD+DB=BE+BC,
∵∠DEA=90°,
∴∠DEB=90°,
∵∠B=60°,DE=1,
∴BE=,BD=,
即BC=1+,
∵∠ACB=90°,∠B=60°,
∴∠CAB=30°,
∴AB=2BC=2×(1+)=2+,
AC=BC=+2,
∴BE=AB﹣AE=2+﹣(+2)=,
∴△PEB的周长的最小值是BC+BE=1++=1+,
故答案为:1+.
点评:
本题考查了折叠性质,等腰三角形性质,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勾股定理,,关键是求出P点的位置, 应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解决问题,题目比较好,难度适中.

6. (2012内蒙古包头)如图,将△ABC 纸片的一角沿DE向下翻折,使点A 落在BC 边上的A ′点处,且DE∥BC ,下列结论:
∠AED=∠C;

BC= 2DE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个。
【答案】4。
【考点】折叠问题,折叠对称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关系,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全等、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①∵DE∥BC,∴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得∠AED=∠C。∴①正确。
②∵根据折叠对称的性质,A ′D=AD,A ′E=AE。
∵DE∥BC,∴根据两直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得。∴。∴②正确。
③连接A A ′,
∵根据折叠对称的性质,A ,A ′关于DE对称。
∴A A ′⊥DE。
∵DE∥BC,∴A A ′⊥BC。
∵A ′D=AD,∴∠DA A ′=∠D A ′A。
∴∠DB A ′=∠D A ′B。∴BD= A ′D。∴BD=AD。
∴DE是△ABC的中位线。∴BC= 2DE。∴③正确。
④∵DE∥BC,∴△ABC∽△ADE。
∵由③BC= 2DE,∴。
∵根据折叠对称的性质,△ADE≌△A′DE。∴。
∴,即。∴④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结论的个数是4个。

7. 2013上海中考
如图,在ABC中,AB=ACBC=8tanC=,如果将ABC沿直线l翻折后,点B落在边AC的中点处,直线l与边BC交于点D,那么BD的长为  .


考点:
翻折变换(折叠问题).3824674
专题:
压轴题.
分析:
首先根据已知得出ABC的高以及BE的长,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D即可.
解答:
解:过点AAQBC于点Q
AB=ACBC=8tanC=
∴=,QC=BQ=4AQ=6
ABC沿直线l翻折后,点B落在边AC的中点处,
B点作BEBC于点E
BE=AQ=3=,EC=2
BD=x,则BD=xDE=8x2=6x
x2=6x2+32,
解得:x=
直线l与边BC交于点D,那么BD的长为:
故答案为:.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翻折变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和锐角三角函数关系,根据已知表示出DE的长是解题关键.

8. (2012河南省)如图,在Rt△ABC中,∠C=900,∠B=300,BC=3,点D是BC边上一动点(不与点B、C重合),过点D作DE⊥BC交AB边于点E,将∠B沿直线DE翻折,点B落在射线BC上的点F处,当△AEF为直角三角形时,BD的长为

【答案】1或2。


9.2013 潍坊中考
如图,直角三角形中,,, ,在线段上取一点,作交于点.现将沿折叠,使点落在线段上,对应点记为;的中点的对应点记为.∽,则=__________.
答案:3.2
解:∵∠ACB=90°,AB=10BC=6,∴AC2= AB2-BC2 = 102-62=64,∴AC=8。设AD=2x
∵点EAD的中点,将△ADF沿DF折叠,点A对应点记为A1,点E的对应点为E1,
AE=DE=DE1=A1E1=x
DFAB,∠ACB=90°,∠A=A,∴△ABC∽△AFD,∴ADAC =DFBC
2x8 =DF6 ,解得DF=1.5x
RtDE1F中,E1F2= DF2+DE12 = 3.25 x 2
又∵BE1=AB-AE1=10-3x,△E1FA1∽△E1BF,∴E1F:A1E1 =BE1 :E1F ,∴E1F2=A1E1•BE1,
3.25x2=x10-3x),解得x=1.6 ,∴AD的长为2×1.6 =3.2
考点:本题是一道综合性难题,主要考查轴对称变换,折叠,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
点评: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出AC,设AD=2x,得到AE=DE=DE1=A1E1=x,然后求出BE1,再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列式求出DF,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出E1F,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列式求解得到x的值,从而可得AD的值.


二、矩形、正方形中的折叠
类型(一)沿对角线折叠






基本图形 :全等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腰梯形
多根据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1. 2013 (湖州中考)
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是矩形,把矩形沿直线AC折叠,点B落在点E处,连接DE.若DEAC=35,则的值为(  )

 
A
B

C
D


考点:
矩形的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分析:
根据翻折的性质可得BAC=EAC,再根据矩形的对边平行可得ABCD,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DCA=BAC,从而得到EAC=DCA,设AECD相交于F,根据等角对等边的性质可得AF=CF,再求出DF=EF,从而得到ACFEDF相似,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求出=,设DF=3xFC=5x,在RtADF中,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出AD,再根据矩形的对边相等求出AB,然后代入进行计算即可得解.
解答:
解:矩形沿直线AC折叠,点B落在点E处,
∴∠BAC=EACAE=AB=CD
矩形ABCD的对边ABCD
∴∠DCA=BAC
∴∠EAC=DCA
AECD相交于F,则AF=CF
AEAF=CDCF
DF=EF
∴=,又∵∠AFC=EFD
∴△ACF∽△EDF
∴==,
DF=3xFC=5x,则AF=5x
RtADF中,AD===4x
AB=CD=DF+FC=3x+5x=8x
∴==.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角对等边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的应用,综合性较强,但难度不大,熟记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2. (2012广东省)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中,AB=6,BC=8.把△BCD沿对角线BD折叠,使点C落在C′处,BC′交AD于点G;E、F分别是C′D和BD上的点,线段EF交AD于点H,把△FDE沿EF折叠,使点D落在D′处,点D′恰好与点A重合.
(1)求证:△ABG≌△C′DG;
(2)求tan∠ABG的值;
(3)求EF的长.

【答案】(1)证明:∵△BDC′由△BDC翻折而成,
∴∠C′=∠C=∠BAG=90°,C′D=AB=CD,∠AGB=∠DGC′,
在△ABG≌△C′DG中,∵∠BAG=∠C′,AB= C′D,∠ABG=∠AD C′,
∴△ABG≌△C′DG(ASA)。
(2)解:∵由(1)可知△ABG≌△C′DG,∴GD=GB,∴AG+GB=AD。
设AG=x,则GB=8﹣x,
在Rt△ABG中,∵AB2+AG2=BG2,即62+x2=(8﹣x)2,解得x=

(3)解:∵△AEF是△DEF翻折而成,∴EF垂直平分AD。∴HD=AD=4。
∴tan∠ABG=tan∠ADE=。∴EH=HD×=4×
∵EF⊥AD,AB⊥AD,∴EF∥AB ,又∵EF平分AD ,∴HF是△ABD的中位线。∴HF=AB=×6=3。
∴EF=EH+HF=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翻折变换的性质,矩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定义,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分析】(1)根据翻折变换的性质和矩形的性质可知∠C′=∠C=∠BAG=90°,C′D=AB=CD,∠AGB=∠DGC′,故可得出结论。
(2)由(1)可知GD=GB,故AG+GB=AD,设AG=x,则GB=8-x,在Rt△ABG中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G的长,从而得出tan∠ABG的值。
3)由AEF是DEF翻折而成可知EF垂直平分AD,故HD=AD=4,再根据tan∠ABG的值即可得出EH的长,同理可得HF是ABD的中位线,故可得出HF的长,由EF=EH+HF即可得出结果。

类型(二)折痕过顶点,对应点落在一边上

基本图形 :全等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
解决问题方法,根据勾股定理或用相似三角形性质解决。
1.(2012黑龙江)如图所示,沿DE折叠长方形ABCD的一边,使点C落在AB边上的点F处,若AD=8,且△AFD的面积为60,则△DEC的 面积为

【答案】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矩形的性质,折叠对称的性质,勾股定理。
【分析】∵四边形ABCD是矩形,∴∠A=∠B=90°,BC=AD=8,CD=AB。
∵△AFD的面积为60,即AD•AF=60,解得:AF=15。

由折叠的性质,得:CD=CF=17。∴AB=17。∴BF=AB-AF=17-15=2。
设CE=x,则EF=CE=x,BE=BC-CE=8-x,
在Rt△BEF中,EF2=BF2+BE2,即x2=22+(8-x)2,解得:x=,即CE=
∴△DEC的面积为: CD•CE=×17×

2.(2012山东菏泽)如图,OABC是一张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矩形纸片,O为原点,点A在x轴的正半轴上,点C在y轴的正半轴上,OA=10,OC=8.在OC边上取一点D,将纸片沿AD翻折,使点O落在BC边上的点E处,求D,E两点的坐标.

【分析】先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E的长,从而可得出CE的长,求出E点坐标。在Rt△DCE中,由DE=OD及勾股定理可求出OD的长,从而得出D点坐标。

【答案】依题意可知,折痕AD是四边形OAED的对称轴,
∴在Rt△ABE中,AE=AO=10,AB=8,
∴CE=4,∴E(4,8)。
在Rt△DCE中,DC2+CE2=DE2,
又∵DE=OD,∴(8﹣OD)2+42=OD2。∴OD=5。∴D(0,5)。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坐标与图形性质,勾股定理。

3. 2013 泸州中考
如图,点E是矩形ABCD的边CD上一点,把ADE沿AE对折,点D的对称点F恰好落在BC上,已知折痕AE=10cm,且tanEFC=3/4,那么该矩形的周长为(  )
 
A
72cm
B
36cm
C
20cm
D
16cm

考点:
矩形的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分析:
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AB=CDAD=BCB=D=90°,再根据翻折变换的性质可得AFE=D=90°AD=AF,然后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求出BAF=EFC,然后根据tanEFC=,设BF=3xAB=4x,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出AF=5x,再求出CF,根据tanEFC=表示出CE并求出DE,最后在RtADE中,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出x,即可得解.
解答:
解:在矩形ABCD中,AB=CDAD=BCB=D=90°
∵△ADE沿AE对折,点D的对称点F恰好落在BC上,
∴∠AFE=D=90°AD=AF
∵∠EFC+AFB=180°90°=90°
BAF+AFB=90°
∴∠BAF=EFC
tanEFC=
BF=3xAB=4x
RtABF中,AF===5x
AD=BC=5x
CF=BCBF=5x3x=2x
tanEFC=
CE=CFtanEFC=2x=1.5x
DE=CDCE=4x1.5x=2.5x
RtADE中,AD2+DE2=AE2,
即(5x2+2.5x2=10)2,
整理得,x2=16
解得x=4
AB=4×4=16cmAD=5×4=20cm
矩形的周长=216+20=72cm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矩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勾股定理的应用,根据正切值设出未知数并表示出图形中的各线段是解题的关键,也是本题的难点.
4.(2013日照)
如图(a),有一张矩形纸片ABCD,其中AD=6cm,以AD为直径的半圆,正好与对边BC相切,将矩形纸片ABCD沿DE折叠,使点A落在BC上,如图(b).则半圆还露在外面的部分(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半圆的半径为3,所以,ABCD3DAD6
C3,B63,设AEx,在直角三角形EB中,
3x2+(63)2=x2,解得:x126tan∠ADE=,所以,∠ADE=15°,∠ADF=30°,∠AOF=60°,
S半圆AD=,S扇形AOF=,
S△DOF=,
所以,阴影部分面积为:

类型(三)折痕过顶点,对应点落在矩形内(或在对角线上)
1.(2012四川达州)将矩形纸片ABCD,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点A、点C恰好落在对角线BD上,得到菱形BEDF.若BC=6,则AB的长为 .

【答案】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折叠的性质,菱形和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
【分析】设BD与EF交于点O。
∵四边形BEDF是菱形,∴OB=OD=BD。
∵四边形ABCD是矩形,∴∠C=90°。
设CD=x,根据折叠的性质得:OB=OD= CD=x,即BD=2x,
在Rt△BCD中,BC2+CD2=BD2,即62+x2=(2x)2,解得:x=
∴AB=CD=
可以解直角三角形
2.(2012福建南平)如图,正方形纸片ABCD的边长为3,点E、F分别在边BC、CD上,将AB、AD分别和AE、AF折叠,点B、D恰好都将在点G处,已知BE=1,则EF的长为【

A. B. C. D.3
【答案】B。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正方形的性质,折叠的性质,勾股定理。
【分析】∵正方形纸片ABCD的边长为3,∴∠C=90°,BC=CD=3。
根据折叠的性质得:EG=BE=1,GF=DF。
设DF=x,则EF=EG+GF=1+x,FC=DC-DF=3-x,EC=BC-BE=3-1=2。
在Rt△EFC中,EF2=EC2+FC2,即(x+1)2=22+(3-x)2,解得:
∴DF= ,EF=1+。故选B。

3.2013连云港
在矩形ABCD中,将点A翻折到对角线BD上的点M处,折痕BEAD于点E.将点C翻折到对角线BD上的点N处,折痕DFBC于点F
1)求证:四边形BFDE为平行四边形;
2)若四边形BFDE为为菱形,且AB=2,求BC的长.


考点:
矩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菱形的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分析:
1)证△ABE≌△CDF,推出AE=CF,求出DE=BFDE∥BF,根据平行四边形判定推出即可.
2)求出∠ABE=30°,根据直角三角形性质求出AEBE,即可求出答案.
解答:
1)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
∴∠A=∠C=90°AB=CDAB∥CD
∴∠ABD=∠CDB
∵在矩形ABCD中,将点A翻折到对角线BD上的点M处,折痕BEAD于点E.将点C翻折到对角线BD上的点N处,
∴∠ABE=∠EBD=∠ABD∠CDF= ∠CDB
∴∠ABE=∠CDF
在△ABE△CDF
∴△ABE≌△CDFASA),
∴AE=CF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D=BCAD∥BC
∴DE=BFDE∥BF
∴四边形BFDE为平行四边形;

2)解:∵四边形BFDE为为菱形,
∴BE=ED∠EBD=∠FBD=∠ABE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D=BC∠ABC=90°
∴∠ABE=30°
∵∠A=90°AB=2
∴AE==,BE=2AE=
∴BC=AD=AE+ED=AE+BE=+=2.
点评:
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菱形的性质,矩形的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定理进行推理和计算的能力.

4. (河南2013 如图,矩形中,,是边上一点,连接,把沿折叠,使点落在点处,当△为直角三角形时,的长为

【解析】
①当时,由题可知:,即:在同一直线上,落在对角线上,此时,设,则,,在Rt中,解得
②当时,即落在上,,此时在RtAD,中,
斜边大于直角边,因此这种情况不成立。
③当时,即落在上,此时四边形是正方形,所以
【答案】
类型(四)折痕不过顶点
1.将一张矩形纸条ABCD按如图所示折叠,若折叠角∠FEC=64°,则∠1= 度;△EFG的形状 三角形.
【考点】折叠问题矩形的性质,平行的性质。
分析:∵四边形CDFE与四边形C’D’FE关于直线EF对称
∴∠2 = 3 = 64°
∴∠4 = 180° - 2 × 64° = 52°
ADBC
∴∠1 = 4 = 52°
2 = 5
又∵∠2 = 3
∴∠3 = 5
GE = GF
∴△EFG是等腰三角形
对折前后图形的位置变化,但形状、大小不变,注意一般情况下要画出对折前后的图形,便于寻找对折前后图形之间的关系,注意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GEF

2.如图a是长方形纸带,∠DEF=20°,将纸带沿EF折叠成图b,再沿BF折叠成图c,则图c中的∠CFE的度数是(  )


ADBC
∴∠DEF=EFB=20°,
在图b中,GE = GF,∠GFC=180°-2EFG=140°,
在图c中∠CFE=GFC-EFG=120°,

本题考查图形的翻折变换,解题过程中应注意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
由题意知∠DEF=EFB=20°图bGFC=140°,图c中的∠CFE=GFC-EFG


3.(2013南充中考) 如图,把矩形ABCD沿EF翻折,点B恰好落在AD边的B′处,若AE=2DE=6,∠EFB=60°,则矩形ABCD的面积是
A.12 B. 24 C. 12 D. 16

答案:D
解析解析:由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知∠DEF=∠EFB=60°,又∠AEF=EF120°,所以,∠E=60°,EAE2,求得,所以,AB2,矩形ABCD的面积为S2×816,选D

4. (2012山东泰安)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沿EF折叠,使点B与CD的中点重合,若AB=2,BC=3,则△FCB′与△B′DG的面积之比为【

  A.9:4  B.3:2  C.4:3  D.16:9
【答案】D。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折叠对称的性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设BF=x,则由BC=3得:CF=3﹣x,由折叠对称的性质得:B′F=x。
∵点B′为CD的中点,AB=DC=2,∴B′C=1。
在Rt△B′CF中,B′F2=B′C2+CF2,即,解得:,即可得CF=
∵∠DB′G+∠DGB′=90°,∠DB′G+∠CB′F=90°,∴∠DGB′=∠CB′F,又∵∠D′=∠C=90°∴Rt△DB′G∽Rt△CFB′。
根据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可得: 。故选D

5.(2012广东深圳)如图,将矩形ABCD沿直线EF折叠,使点C与点A重合,折痕交AD于点E、交BC于点F,连接AF、CE.
(1)求证:四边形AFCE为菱形;
(2)设AE=a,ED=b,DC=c.请写出一个a、b、c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答案】(1)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AD∥BC,∴∠AEF=∠EFC。
由折叠的性质,可得:∠AEF=∠CEF,AE=CE,AF=CF,∴∠EFC=∠CEF。
∴CF=CE。∴AF=CF=CE=AE。∴四边形AFCE为菱形。(2)解:a、b、c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式为:a2=b2+c2。理由如下:
由折叠的性质,得:CE=AE。
∵四边形ABCD是矩形,∴∠D=90°。
∵AE=a,ED=b,DC=c,∴CE=AE=a。
在Rt△DCE中,CE2=CD2+DE2,
∴a、b、c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可写为:a2=b2+c2。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矩形的性质,折叠的性质,平行的性质,菱形的判定,勾股定理。
【分析】(1)由矩形ABCD与折叠的性质,易证得△CEF是等腰三角形,即CE=CF,即可证得AF=CF=CE=AE,即可得四边形AFCE为菱形。
2)由折叠的性质,可得CE=AE=a,在Rt△DCE中,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得:a、b、c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式为:a2=b2+c2。(答案不唯一)
6.(2012广西南宁)如图,已知矩形纸片ABCD,AD=2,AB=4.将纸片折叠,使顶点A与边CD上的点E重合,折痕FG分别与AB,CD交于点G,F,AE与FG交于点O.
(1)如图1,求证:A,G,E,F四点围成的四边形是菱形;
(2)如图2,当△AED的外接圆与BC相切于点N时,求证:点N是线段BC的中点;
(3)如图2,在(2)的条件下,求折痕FG的长.

【答案】解:(1)由折叠的性质可得,GA=GE,∠AGF=∠EGF,
∵DC∥AB,∴∠EFG=∠AGF。∴∠EFG=∠EGF。∴EF=EG=AG。
∴四边形AGEF是平行四边形(EF∥AG,EF=AG)。
又∵AG=GE,∴四边形AGEF是菱形。
(2)连接ON,
∵△AED是直角三角形,AE是斜边,点O是AE的中点,
△AED的外接圆与BC相切于点N,
∴ON⊥BC,∴ON∥EC∥AB
又∵点O是AE的中点,∴ON是梯形ABCE的中位线。
∴点N是线段BC的中点。
(3)解法一:作OM⊥AB于M,则四边形OMBN是矩形。
∴OM=BN=BC=1
令ON=x,则由(2)得OE=OA=ON=MB=x(外接圆半径),
∵AM=AB-MB=4-x
在Rt△AOM中,由勾股定理得:OA2=AM2+OM2
即x2=(4-x)2+12
解之得:x=
∴AM=4-=
又∵Rt△AOM∽Rt△EFO
∴= 即=
∴OF= ∴FG=2OF=
解法二:延长NO交AD于H,则AH=BN=1,NH=4
令ON=x,则由(2)得OE=OA=ON=x(外接圆半径),
∵OH=4-x
在Rt△AOH中,由勾股定理得:OA2=AH2+OH2
即x2=12 +(4-x)2
解之得:x=
∴HO=4-=
又∵Rt△AOH∽Rt△EFO
∴=
即:=
∴OF=
∴FG=2OF=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折叠对称的性质,菱形的判定,梯形中位线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分析】(1)根据折叠的性质判断出AG=GE,∠AGF=∠EGF,再由CD∥AB得出∠EFG=∠AGF,从而
判断出EF=AG,得出四边形AGEF是平行四边形,从而结合AG=GE,可得出结论。
(2)连接ON,则ON⊥BC,从而判断出ON是梯形ABCE的中位线,从而可得出结论。
7. (2012山东德州)如图所示,现有一张边长为4的正方形纸片ABCD,点P为正方形AD边上的一点(不与点A、点D重合)将正方形纸片折叠,使点B落在P处,点C落在G处,PG交DC于H,折痕为EF,连接BP、BH.
(1)求证:∠APB=∠BPH;
(2)当点P在边AD上移动时,△PDH的周长是否发生变化?并证明你的结论;
(3)设AP为x,四边形EFGP的面积为S,求出S与x的函数关系式,试问S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求出这个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1)如图1,∵PE=BE,∴∠EBP=∠EPB.
又∵∠EPH=∠EBC=90°,
∴∠EPH﹣∠EPB=∠EBC﹣∠EBP,即∠PBC=∠BPH。
又∵AD∥BC,∴∠APB=∠PBC。∴∠APB=∠BPH。
(2)△PHD的周长不变为定值8。证明如下:
如图2,过B作BQ⊥PH,垂足为Q。
由(1)知∠APB=∠BPH,
又∵∠A=∠BQP=90°,BP=BP,
∴△ABP≌△QBP(AAS)。∴AP=QP,AB=BQ。
又∵AB=BC,∴BC=BQ。
又∵∠C=∠BQH=90°,BH=BH,∴△BCH≌△BQH(HL)。∴CH=QH。
∴△PHD的周长为:PD+DH+PH=AP+PD+DH+HC=AD+CD=8。
(3)如图3,过F作FM⊥AB,垂足为M,则FM=BC=AB。
又∵EF为折痕,∴EF⊥BP。
∴∠EFM+∠MEF=∠ABP+∠BEF=90°。∴∠EFM=∠ABP。
又∵∠A=∠EMF=90°,AB=MF,∴△EFM≌△BPA(ASA)。
∴EM=AP=x.
∴在Rt△APE中,(4﹣BE)2+x2=BE2,即

又∵四边形PEFG与四边形BEFC全等,

∵0<x<4,∴当x=2时,S有最小值6。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正方形的性质,折叠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二次函数的最值。
【分析】(1)根据翻折变换的性质得出∠PBC=∠BPH,进而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PB=∠PBC即可得出答案。
(2)先由AAS证明△ABP≌△QBP,从而由HL得出△BCH≌△BQH,即可得CH=QH。因此,△PDH的周长=PD+DH+PH=AP+PD+DH+HC=AD+CD=8为定值。
(3)利用已知得出△EFM≌△BPA,从而利用在Rt△APE中,(4﹣BE)2+x2=BE2,利用二次函数的最值求出即可。

三、其他四边形折叠
1. (2012河北省)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70°,将平行四边形折叠,使点D、C分别落在点F、E处(点F、E都在AB所在的直线上),折痕为MN,则∠AMF等于【

A.70° B.40° C.30° D.20°
【答案】B。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平角的定义。
【分析】∵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
∵根据折叠的性质可得:MN∥AE,∠FMN=∠DMN,∴AB∥CD∥MN。
∵∠A=70°,∴∠FMN=∠DMN=∠A=70°。
∴∠AMF=180°-∠DMN-∠FMN=180°-70°-70°=40°。故选B。
2. 2013 南京中考
如图,将菱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A恰好落在菱形的对称中心O处,折痕为EF。若菱形ABCD的边长为2 cm, ÐA=120°,则EF= cm。

答案:
解析:点A恰好落在菱形的对称中心O处,如图,PAO中点,所以EAB中点,AE1ÐEAO=60°,EP,所以,EF
3.2013 兰州中考
如图1,在△OAB中,∠OAB=90°∠AOB=30°OB=8.以OB为边,在△OAB外作等边△OBC,D是OB的中点,连接AD并延长交OC于E.
1)求证:四边形ABCE是平行四边形;
2)如图2,将图1中的四边形ABCO折叠,使点C与点A重合,折痕为FG,求OG的长.

考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分析:(1)首先根据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DO=DA,再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DAO=∠DOA=30°,进而算出∠AEO=60°,再证明BC∥AE,CO∥AB,进而证出四边形ABCE是平行四边形;
2)设OG=x,由折叠可得:AG=GC=8x,再利用三角函数可计算出AO,再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OG的长即可.
解答:(1)证明:∵Rt△OAB中,D为OB的中点,
∴DO=DA,
∴∠DAO=∠DOA=30°∠EOA=90°
∴∠AEO=60°
又∵△OBC为等边三角形,
∴∠BCO=∠AEO=60°
∴BC∥AE,
∵∠BAO=∠COA=90°
∴CO∥AB,
∴四边形ABCE是平行四边形;
2)解:设OG=x,由折叠可得:AG=GC=8x,
在Rt△ABO中,
∵∠OAB=90°∠AOB=30°BO=8
∴AO=BO•cos30°=8×=4,
在Rt△OAG中,OG2+OA2=AG2,
x2+4)2=8x)2,
解得:x=1
∴OG=1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的应用,图形的翻折变换,关键是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4.(2013浙江台州)如图,□ABCD中,E,F分别在边DC,AB上,DE=BF,把平行四边形沿直线EF折叠,使得点B,C分别落在点B′,C′,线段EC′与线段AF交于点G,连接DG,B′G.
求证:(1∠1=∠2
2DG=B′G

【答案】证明:在ABCD中,AB∥CD,
∴∠2=∠FEC.
由折叠,∠1=∠FEC,∴∠1=∠2.
2)由(1)知:∠1=∠2,
∴EG=GF.
∵AB∥CD,∴∠DEG=∠EGF
由折叠,EC′∥FB′,
∴∠B′FG=∠EGF
∴∠B′FG=∠DEG
∵DE=BF=B′F,
∴DE=B′F.
∴△DEG≌△B′FG
∴DG=B′G.
5. (2012山东威海)
(1)如图①,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直线EF过点O,分别交AD、BC于点E、F 求证:AE=CF。

(2)如图②,将ABCD(纸片)沿过对角线交点O的直线EF折叠,点A落在点A1处,点B落在点B1处。设FB1交CD于点G,A1B1分别交CD、DE于点H、I。
求证:EI=FG。

【答案】证明:(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EAO=∠FCO,∠AEO=∠CFO。
又∵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OA=OC。
∴△AOE≌△COF(AAS)。∴AE=CF。
(2)由(1)得,AE=CF。
∵由折叠性质,得AE=A1E,∴A1E=CF。
∵∠A1=∠A=∠C,∠B1=∠B=∠D,
∴∠EIA1=∠DIH=1800-∠D-∠DHI=1800-∠B1-∠B1HG=∠B1GH=∠FGC。
在△EIA1和△FGC中,∵∠A1=∠C,∠EIA1 =∠FGC,A1E=CF,
∴△EIA1≌△FGC(AAS)。∴EI=FG。
【考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折叠的性质,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对顶角的性质。
【分析】(1)要证AE=CF,只要△AOE和△COF全等即可。一方面由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的性质和平行线内错角相等的性质,可得∠EAO=∠FCO,∠AEO=∠CFO;另一方面由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可得OA=OC。从而根据AAS可证。
(2)要证EI=FG,只要△EIA1和△FGC全等即可。一方面由(1)可得AE=CF;另一方面由折叠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可得∠A1=∠C,∠EIA1 =∠FGC。从而根据AAS可证。

四、圆中的折叠
12013盐城中考
如图,将⊙O沿弦AB折叠,使经过圆心O,则∠OAB= 30° 


考点:
垂径定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专题:
探究型.
分析:
过点OOC⊥AB于点D,交⊙O于点C,再由将⊙O沿弦AB折叠,使经过圆心O可知,OD=OC,故可得出OD=OA,再由OC⊥AB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
解:过点OOC⊥AB于点D,交⊙O于点C
∵将⊙O沿弦AB折叠,使经过圆心O
∴OD=OC
∴OD=OA
∵OC⊥AB
∴∠OAB=30°
故答案为;30°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垂径定理及图形的翻折变换,熟知图形翻折不变性的性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如图,将半径为8的⊙O沿AB折叠,弧AB恰好经过与AB垂直的半径OC的中点D,则折痕AB长为(  )








解:延长COABE点,连接OB
CEAB
EAB的中点,
由题意可得CD=4OD=4OB=8
DE = 2(1)(8×2 - 4) = 6
OE=6-4=2
RtOEB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BE=, ∴AB =

注意折叠过程中形成的对应边,利用勾股定理求解

3.如图,将弧BC沿弦BC折叠交直径AB于点D,若AD=5,DB=7,则BC的长是多少?







连接CA、CD;
根据对称的性质,得: =
∴∠CAB=∠CBD+∠BCD;
∵∠CDA=∠CBD+∠BCD,
∴∠CAD=∠CDA,∴AC=CD,过C作CE⊥AB于E,则AE=DE=2.5;
∴BE=BD+DE=9.5;
在Rt△ACB中,CE⊥AB,△ABC∽△CBE,得:
BC2=BE•AB=9.5×12=114;
故BC=
此题考查的是对称的性质、圆周角定理、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能够根据圆周角定理来判断出△CAD是等腰三角形,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4. .2013资阳中考
(2013•资阳)在⊙O中,AB为直径,点C为圆上一点,将劣弧沿弦AC翻折交AB于点D,连结CD.
(1)如图1,若点D与圆心O重合,AC=2,求⊙O的半径r;
(2)如图2,若点D与圆心O不重合,∠BAC=25°,请直接写出∠DCA的度数.


考点:
垂径定理;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圆周角定理;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分析:
(1)过点O作OE⊥AC于E,根据垂径定理可得AE=AC,再根据翻折的性质可得OE=r,然后在Rt△AOE中,利用勾股定理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2)连接BC,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求出∠ACB,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出∠B,再根据翻折的性质得到所对的圆周角,然后根据∠ACD等于所对的圆周角减去所对的圆周角,计算即可得解.
解答:
解:(1)如图,过点O作OE⊥AC于E,
则AE=AC=×2=1,
∵翻折后点D与圆心O重合,
∴OE=r,
在Rt△AOE中,AO2=AE2+OE2,
即r2=12+(r)2,
解得r=;
(2)连接BC,
∵AB是直径,
∴∠ACB=90°,
∵∠BAC=25°,
∴∠B=90°﹣∠BAC=90°﹣25°=65°,
根据翻折的性质,所对的圆周角等于所对的圆周角,
∴∠DCA=∠B﹣∠A=65°﹣25°=40°.

点评:
本题考查了垂径定理,勾股定理的应用,翻折的变换的性质,以及圆周角定理,(1)作辅助线构造出半径、半弦、弦心距为边的直角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2)根据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求解是解题的关键.
五.抛物线的折叠
例(2012湖南益阳)已知:如图,抛物线y=a(x﹣1)2+c与x轴交于点A和点B,将抛物线沿x轴向上翻折,顶点P落在点P'(1,3)处.
(1)求原抛物线的解析式;
(2)学校举行班徽设计比赛,九年级5班的小明在解答此题时顿生灵感:过点P'作x轴的平行线交抛物线于C、D两点,将翻折后得到的新图象在直线CD以上的部分去掉,设计成一个“W”型的班徽,“5”的拼音开头字母为W,“W”图案似大鹏展翅,寓意深远;而且小明通过计算惊奇的发现这个“W”图案的高与宽(CD)的比非常接近黄金分割比(约等于0.618).请你计算这个“W”图案的高与宽的比到底是多少?(参考数据:,结果可保留根号)

【答案】解:(1)∵P与P′(1,3)关于x轴对称,∴P点坐标为(1,﹣3)。
∵抛物线y=a(x﹣1)2+c顶点是P(1,﹣3),
∴抛物线解析式为y=a(x﹣1)2﹣3。
∵抛物线y=a(x﹣1)2﹣3过点A
∴a(﹣1)2﹣3=0,解得a=1。
∴抛物线解析式为y=(x﹣1)2﹣3,即y=x2﹣2x﹣2。
(2)∵CD平行x轴,P′(1,3)在CD上,∴C、D两点纵坐标为3。
由(x﹣1)2﹣3=3,解得:
∴C、D两点的坐标分别为。∴CD=
∴“W”图案的高与宽(CD)的比=(或约等于0.6124)。
【考点】二次函数的应用,翻折对称的性质,二次函数的性质,曲线上点的坐标与方程的关系。
【分析】(1)利用P与P′(1,3)关于x轴对称,得出P点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即可。
(2)根据已知求出C,D两点坐标,从而得出“W”图案的高与宽(CD)的比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