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中的折叠问题
2016-03-23 09:51阅读:1,449
初中数学中的折叠问题
折叠问题(对称问题)是近几年来中考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类题型,学生往往由于对折叠的实质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对这类中档问题失分严重。其实对于折叠问题,我们要明白:
1、折叠问题(翻折变换)实质上就是轴对称变换.
2、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对称轴是对应点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化,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
3、对于折叠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实际操作图形的折叠,在画图时,画出折叠前后的图形,这样便于找到图形之间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
4、在矩形(纸片)折叠问题中,重合部分一般会是一个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
5、利用折叠所得到的直角和相等的边或角,设要求的线段长为x,然后根据轴对称的性质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其他线段的长度,选择适当的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求解;或运用相似三角形性质求解;或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求解。
现对在初中数学中经常涉及到的三角形的折叠、矩形(正方形)的折叠、其他四边形的折叠、圆的折叠、抛物线的折叠的典型问题进行讲解,从中抽象出基本图形的基本规律,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常规方法。
一.三角形中的折叠
三角形中的折叠考点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平行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的中位线、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等。
1.
(2012广东梅州)如图,在折纸活动中,小明制作了一张△ABC纸片,点D、E分别是边AB、AC上,将△ABC沿着DE折叠压平,A与A&p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rime;重合,若∠A=75°,则∠1+∠2=【
】
A.150° B.210° C.105° D.75°
【答案】A。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分析】法一:∵△A′DE是△ABC翻折变换而成,∴∠AED=∠A′ED,∠ADE=∠A′DE,∠A=∠A′=75°。
∴∠AED+∠ADE=∠A′ED+∠A′DE=180°﹣75°=105°,∴∠1+∠2=360°﹣2×105°=150°。故选A。
法二:连接A A′,可证∠1+∠2=∠CAB+∠E
A′D=75°+75°=150°
2.(2013•郴州)如图,在Rt△ACB中,∠ACB=90°,∠A=25°,D是AB上一点.将Rt△ABC沿CD折叠,使B点落在AC边上的B′处,则∠ADB′等于( )
|
A.
|
25°
|
B.
|
30°
|
C.
|
35°
|
D.
|
40°
|
考点:
|
翻折变换(折叠问题).3718684
|
分析:
|
先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的度数,再由图形翻折变换的性质得出∠CB′D的度数,再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
|
解答:
|
解:∵在Rt△ACB中,∠ACB=90°,∠A=25°,
∴∠B=90°﹣25°=65°,
∵△CDB′由△CDB翻折而成,
∴∠CB′D=∠B=65°,
∵∠CB′D是△AB′D的外角,
∴∠ADB′=∠CB′D﹣∠A=65°﹣25°=40°.
故选D.
|
点评:
|
本题考查的是图形的翻折变换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熟知图形翻折不变性的性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
3.2013 烟台中考17题
如图,△ABC中,AB=AC,∠BAC=54°,∠BAC的平分线与AB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O,将∠C沿EF(E在BC上,F在AC上)折叠,点C与点O恰好重合,则∠OEC为 度.
考点:
|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
分析:
|
连接OB、OC,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BAO,根据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求出∠ABC,再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可得OA=OB,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ABO=∠BAO,再求出∠OBC,然后判断出点O是△ABC的外心,根据三角形外心的性质可得OB=OC,再根据等边对等角求出∠OCB=∠OBC,根据翻折的性质可得OE=CE,然后根据等边对等角求出∠COE,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
解答:
|
解:如图,连接OB、OC,
∵∠BAC=54°,AO为∠BAC的平分线,
∴∠BAO=∠BAC=×54°=27°,
又∵AB=AC,
∴∠ABC=(180°﹣∠BAC)=(180°﹣54°)=63°,
∵DO是AB的垂直平分线,
∴OA=OB,
∴∠ABO=∠BAO=27°,
∴∠OBC=∠ABC﹣∠ABO=63°﹣27°=36°,
∵DO是AB的垂直平分线,AO为∠BAC的平分线,
∴点O是△ABC的外心,
∴OB=OC,
∴∠OCB=∠OBC=36°,
∵将∠C沿EF(E在BC上,F在AC上)折叠,点C与点O恰好重合,
∴OE=CE,
∴∠COE=∠OCB=36°,
在△OCE中,∠OEC=180°﹣∠COE﹣∠OCB=180°﹣36°﹣36°=108°.
故答案为:108.
|
点评:
|
本题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性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等边对等角的性质,以及翻折变换的性质,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作辅助线,构造出等腰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
|
4.
(2012湖南岳阳)如图,在Rt△ABC中,∠B=90°,沿AD折叠,使点B落在斜边AC上,若AB=3,BC=4,则BD= .
【答案】。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运用勾股定理解决
【分析】法一,如图,点E是沿AD折叠,点B的对应点,连接ED,
∴∠AED=∠B=90°,AE=AB=3,
∵在Rt△ABC中,∠B=90°,AB=3,BC=4,
∴。
∴EC=AC﹣AE=5﹣3=2。
设BD=ED=x,则CD=BC﹣BD=4﹣x,
在Rt△CDE中,CD2=EC2+ED2,即:(4﹣x)2=x2+4,解得:x=。∴BD=。
法二,根据△CED∽△CBA,对应边成比例求DE长,从而求出BD长。
法三,根据三角函数求DE长,从而求出BD长。
5.2013 资阳中考
如图,在Rt△ABC中,∠C=90°,∠B=60°,点D是BC边上的点,CD=1,将△ABC沿直线AD翻折,使点C落在AB边上的点E处,若点P是直线AD上的动点,则△PEB的周长的最小值是
.
考点:
|
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
分析:
|
连接CE,交AD于M,根据折叠和等腰三角形性质得出当P和D重合时,PE+BP的值最小,即可此时△BPE的周长最小,最小值是BE+PE+PB=BE+CD+DE=BC+BC,先求出BC和BE长,代入求出即可.
|
解答:
|
解:连接CE,交AD于M,
∵沿AD折叠C和E重合,
∴∠ACD=∠AED=90°,AC=AE,∠CAD=∠EAD,
∴AD垂直平分CE,即C和E关于AD对称,CD=DE=1,
∴当P和D重合时,PE+BP的值最小,即可此时△BPE的周长最小,最小值是BE+PE+PB=BE+CD+DB=BE+BC,
∵∠DEA=90°,
∴∠DEB=90°,
∵∠B=60°,DE=1,
∴BE=,BD=,
即BC=1+,
∵∠ACB=90°,∠B=60°,
∴∠CAB=30°,
∴AB=2BC=2×(1+)=2+,
AC=BC=+2,
∴BE=AB﹣AE=2+﹣(+2)=,
∴△PEB的周长的最小值是BC+BE=1++=1+,
故答案为:1+.
|
点评:
|
本题考查了折叠性质,等腰三角形性质,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勾股定理,,关键是求出P点的位置,
应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解决问题,题目比较好,难度适中.
|
6. (2012内蒙古包头)如图,将△ABC 纸片的一角沿DE向下翻折,使点A 落在BC
边上的A ′点处,且DE∥BC ,下列结论:
① ∠AED=∠C;
② ;
③ BC= 2DE ;
④ 。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个。
【答案】4。
【考点】折叠问题,折叠对称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关系,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全等、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①∵DE∥BC,∴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得∠AED=∠C。∴①正确。
②∵根据折叠对称的性质,A ′D=AD,A ′E=AE。
∵DE∥BC,∴根据两直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得。∴。∴②正确。
③连接A
A ′,
∵根据折叠对称的性质,A ,A ′关于DE对称。
∴A A ′⊥DE。
∵DE∥BC,∴A A ′⊥BC。
∵A ′D=AD,∴∠DA A ′=∠D A ′A。
∴∠DB A ′=∠D A ′B。∴BD= A
′D。∴BD=AD。
∴DE是△ABC的中位线。∴BC= 2DE。∴③正确。
④∵DE∥BC,∴△ABC∽△ADE。
∵由③BC= 2DE,∴。
∵根据折叠对称的性质,△ADE≌△A′DE。∴。
∴,即。∴④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结论的个数是4个。
7. 2013上海中考
如图,在△ABC中,AB=AC,BC=8,tanC=,如果将△ABC沿直线l翻折后,点B落在边AC的中点处,直线l与边BC交于点D,那么BD的长为 .
考点:
|
翻折变换(折叠问题).3824674
|
专题:
|
压轴题.
|
分析:
|
首先根据已知得出△ABC的高以及B′E的长,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D即可.
|
解答:
|
解:过点A作AQ⊥BC于点Q,
∵AB=AC,BC=8,tanC=,
∴=,QC=BQ=4,∴AQ=6,
∵将△ABC沿直线l翻折后,点B落在边AC的中点处,
过B′点作B′E⊥BC于点E,
∴B′E=AQ=3,∴=,∴EC=2,
设BD=x,则B′D=x,∴DE=8﹣x﹣2=6﹣x,
∴x2=(6﹣x)2+32,
解得:x=,
直线l与边BC交于点D,那么BD的长为:.
故答案为:.
|
点评:
|
此题主要考查了翻折变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和锐角三角函数关系,根据已知表示出DE的长是解题关键.
|
8.
(2012河南省)如图,在Rt△ABC中,∠C=900,∠B=300,BC=3,点D是BC边上一动点(不与点B、C重合),过点D作DE⊥BC交AB边于点E,将∠B沿直线DE翻折,点B落在射线BC上的点F处,当△AEF为直角三角形时,BD的长为
【答案】1或2。
9.2013 潍坊中考
如图,直角三角形中,,, ,在线段上取一点,作交于点.现将沿折叠,使点落在线段上,对应点记为;的中点的对应点记为.若∽,则=__________.
答案:3.2
解:∵∠ACB=90°,AB=10,BC=6,∴AC2=
AB2-BC2 = 102-62=64,∴AC=8。设AD=2x,
∵点E为AD的中点,将△ADF沿DF折叠,点A对应点记为A1,点E的对应点为E1,
∴AE=DE=DE1=A1E1=x,
∵DF⊥AB,∠ACB=90°,∠A=∠A,∴△ABC∽△AFD,∴AD:AC
=DF:BC ,
即2x:8
=DF:6 ,解得DF=1.5x,
在Rt△DE1F中,E1F2=
DF2+DE12 = 3.25 x 2
,
又∵BE1=AB-AE1=10-3x,△E1FA1∽△E1BF,∴E1F:A1E1
=BE1 :E1F ,∴E1F2=A1E1•BE1,
即3.25x2=x(10-3x),解得x=1.6
,∴AD的长为2×1.6 =3.2.
考点:本题是一道综合性难题,主要考查轴对称变换,折叠,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
点评: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出AC,设AD=2x,得到AE=DE=DE1=A1E1=x,然后求出BE1,再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列式求出DF,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出E1F,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列式求解得到x的值,从而可得AD的值.
二、矩形、正方形中的折叠
类型(一)沿对角线折叠
基本图形 :全等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腰梯形
多根据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1. 2013 (湖州中考)
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是矩形,把矩形沿直线AC折叠,点B落在点E处,连接DE.若DE:AC=3:5,则的值为( )
考点:
|
矩形的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
分析:
|
根据翻折的性质可得∠BAC=∠EAC,再根据矩形的对边平行可得AB∥CD,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DCA=∠BAC,从而得到∠EAC=∠DCA,设AE与CD相交于F,根据等角对等边的性质可得AF=CF,再求出DF=EF,从而得到△ACF和△EDF相似,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求出=,设DF=3x,FC=5x,在Rt△ADF中,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出AD,再根据矩形的对边相等求出AB,然后代入进行计算即可得解.
|
解答:
|
解:∵矩形沿直线AC折叠,点B落在点E处,
∴∠BAC=∠EAC,AE=AB=CD,
∵矩形ABCD的对边AB∥CD,
∴∠DCA=∠BAC,
∴∠EAC=∠DCA,
设AE与CD相交于F,则AF=CF,
∴AE﹣AF=CD﹣CF,
即DF=EF,
∴=,又∵∠AFC=∠EFD,
∴△ACF∽△EDF,
∴==,
设DF=3x,FC=5x,则AF=5x,
在Rt△ADF中,AD===4x,
又∵AB=CD=DF+FC=3x+5x=8x,
∴==.
故选A.
|
点评:
|
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角对等边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的应用,综合性较强,但难度不大,熟记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
2.
(2012广东省)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中,AB=6,BC=8.把△BCD沿对角线BD折叠,使点C落在C′处,BC′交AD于点G;E、F分别是C′D和BD上的点,线段EF交AD于点H,把△FDE沿EF折叠,使点D落在D′处,点D′恰好与点A重合.
(1)求证:△ABG≌△C′DG;
(2)求tan∠ABG的值;
(3)求EF的长.
【答案】(1)证明:∵△BDC′由△BDC翻折而成,
∴∠C′=∠C=∠BAG=90°,C′D=AB=CD,∠AGB=∠DGC′,
在△ABG≌△C′DG中,∵∠BAG=∠C′,AB= C′D,∠ABG=∠AD C′,
∴△ABG≌△C′DG(ASA)。
(2)解:∵由(1)可知△ABG≌△C′DG,∴GD=GB,∴AG+GB=AD。
设AG=x,则GB=8﹣x,
在Rt△ABG中,∵AB2+AG2=BG2,即62+x2=(8﹣x)2,解得x=。
∴。
(3)解:∵△AEF是△DEF翻折而成,∴EF垂直平分AD。∴HD=AD=4。
∴tan∠ABG=tan∠ADE=。∴EH=HD×=4×。
∵EF⊥AD,AB⊥AD,∴EF∥AB ,又∵EF平分AD
,∴HF是△ABD的中位线。∴HF=AB=×6=3。
∴EF=EH+HF=。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翻折变换的性质,矩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定义,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分析】(1)根据翻折变换的性质和矩形的性质可知∠C′=∠C=∠BAG=90°,C′D=AB=CD,∠AGB=∠DGC′,故可得出结论。
(2)由(1)可知GD=GB,故AG+GB=AD,设AG=x,则GB=8-x,在Rt△ABG中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G的长,从而得出tan∠ABG的值。
(3)由△AEF是△DEF翻折而成可知EF垂直平分AD,故HD=AD=4,再根据tan∠ABG的值即可得出EH的长,同理可得HF是△ABD的中位线,故可得出HF的长,由EF=EH+HF即可得出结果。
类型(二)折痕过顶点,对应点落在一边上
基本图形 :全等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
解决问题方法,根据勾股定理或用相似三角形性质解决。
1.(2012黑龙江)如图所示,沿DE折叠长方形ABCD的一边,使点C落在AB边上的点F处,若AD=8,且△AFD的面积为60,则△DEC的
面积为
【答案】。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矩形的性质,折叠对称的性质,勾股定理。
【分析】∵四边形ABCD是矩形,∴∠A=∠B=90°,BC=AD=8,CD=AB。
∵△AFD的面积为60,即AD•AF=60,解得:AF=15。
∴。
由折叠的性质,得:CD=CF=17。∴AB=17。∴BF=AB-AF=17-15=2。
设CE=x,则EF=CE=x,BE=BC-CE=8-x,
在Rt△BEF中,EF2=BF2+BE2,即x2=22+(8-x)2,解得:x=,即CE=,
∴△DEC的面积为:
CD•CE=×17×。
2.(2012山东菏泽)如图,OABC是一张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矩形纸片,O为原点,点A在x轴的正半轴上,点C在y轴的正半轴上,OA=10,OC=8.在OC边上取一点D,将纸片沿AD翻折,使点O落在BC边上的点E处,求D,E两点的坐标.
【分析】先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E的长,从而可得出CE的长,求出E点坐标。在Rt△DCE中,由DE=OD及勾股定理可求出OD的长,从而得出D点坐标。
【答案】依题意可知,折痕AD是四边形OAED的对称轴,
∴在Rt△ABE中,AE=AO=10,AB=8,,
∴CE=4,∴E(4,8)。
在Rt△DCE中,DC2+CE2=DE2,
又∵DE=OD,∴(8﹣OD)2+42=OD2。∴OD=5。∴D(0,5)。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坐标与图形性质,勾股定理。
3. 2013 泸州中考
如图,点E是矩形ABCD的边CD上一点,把△ADE沿AE对折,点D的对称点F恰好落在BC上,已知折痕AE=10cm,且tan∠EFC=3/4,那么该矩形的周长为( )
|
A.
|
72cm
|
B.
|
36cm
|
C.
|
20cm
|
D.
|
16cm
|
考点:
|
矩形的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
分析:
|
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AB=CD,AD=BC,∠B=∠D=90°,再根据翻折变换的性质可得∠AFE=∠D=90°,AD=AF,然后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求出∠BAF=∠EFC,然后根据tan∠EFC=,设BF=3x、AB=4x,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出AF=5x,再求出CF,根据tan∠EFC=表示出CE并求出DE,最后在Rt△ADE中,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出x,即可得解.
|
解答:
|
解:在矩形ABCD中,AB=CD,AD=BC,∠B=∠D=90°,
∵△ADE沿AE对折,点D的对称点F恰好落在BC上,
∴∠AFE=∠D=90°,AD=AF,
∵∠EFC+∠AFB=180°﹣90°=90°,
∠BAF+∠AFB=90°,
∴∠BAF=∠EFC,
∵tan∠EFC=,
∴设BF=3x、AB=4x,
在Rt△ABF中,AF===5x,
∴AD=BC=5x,
∴CF=BC﹣BF=5x﹣3x=2x,
∵tan∠EFC=,
∴CE=CF•tan∠EFC=2x•=1.5x,
∴DE=CD﹣CE=4x﹣1.5x=2.5x,
在Rt△ADE中,AD2+DE2=AE2,
即(5x)2+(2.5x)2=(10)2,
整理得,x2=16,
解得x=4,
∴AB=4×4=16cm,AD=5×4=20cm,
矩形的周长=2(16+20)=72cm.
故选A.
|
点评:
|
本题考查了矩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勾股定理的应用,根据正切值设出未知数并表示出图形中的各线段是解题的关键,也是本题的难点.
|
4.(2013日照)
如图(a),有一张矩形纸片ABCD,其中AD=6cm,以AD为直径的半圆,正好与对边BC相切,将矩形纸片ABCD沿DE折叠,使点A落在BC上,如图(b).则半圆还露在外面的部分(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半圆的半径为3,所以,AB=CD=3,D=AD=6,
C=3,B=6-3,设AE=x,在直角三角形EB中,
(3-x)2+(6-3)2=x2,解得:x=12-6,tan∠ADE=,所以,∠ADE=15°,∠ADF=30°,∠AOF=60°,
S半圆AD=,S扇形AOF=,
S△DOF=,
所以,阴影部分面积为:
类型(三)折痕过顶点,对应点落在矩形内(或在对角线上)
1.(2012四川达州)将矩形纸片ABCD,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点A、点C恰好落在对角线BD上,得到菱形BEDF.若BC=6,则AB的长为
.
【答案】。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折叠的性质,菱形和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
【分析】设BD与EF交于点O。
∵四边形BEDF是菱形,∴OB=OD=BD。
∵四边形ABCD是矩形,∴∠C=90°。
设CD=x,根据折叠的性质得:OB=OD= CD=x,即BD=2x,
在Rt△BCD中,BC2+CD2=BD2,即62+x2=(2x)2,解得:x=。
∴AB=CD=。
可以解直角三角形
2.(2012福建南平)如图,正方形纸片ABCD的边长为3,点E、F分别在边BC、CD上,将AB、AD分别和AE、AF折叠,点B、D恰好都将在点G处,已知BE=1,则EF的长为【
】
A.
B.
C.
D.3
【答案】B。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正方形的性质,折叠的性质,勾股定理。
【分析】∵正方形纸片ABCD的边长为3,∴∠C=90°,BC=CD=3。
根据折叠的性质得:EG=BE=1,GF=DF。
设DF=x,则EF=EG+GF=1+x,FC=DC-DF=3-x,EC=BC-BE=3-1=2。
在Rt△EFC中,EF2=EC2+FC2,即(x+1)2=22+(3-x)2,解得:。
∴DF= ,EF=1+。故选B。
3.2013连云港
在矩形ABCD中,将点A翻折到对角线BD上的点M处,折痕BE交AD于点E.将点C翻折到对角线BD上的点N处,折痕DF交BC于点F.
(1)求证:四边形BFDE为平行四边形;
(2)若四边形BFDE为为菱形,且AB=2,求BC的长.
考点:
|
矩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菱形的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
分析:
|
(1)证△ABE≌△CDF,推出AE=CF,求出DE=BF,DE∥BF,根据平行四边形判定推出即可.
(2)求出∠ABE=30°,根据直角三角形性质求出AE、BE,即可求出答案.
|
解答:
|
(1)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
∴∠A=∠C=90°,AB=CD,AB∥CD,
∴∠ABD=∠CDB,
∵在矩形ABCD中,将点A翻折到对角线BD上的点M处,折痕BE交AD于点E.将点C翻折到对角线BD上的点N处,
∴∠ABE=∠EBD=∠ABD,∠CDF= ∠CDB,
∴∠ABE=∠CDF,
在△ABE和△CDF中
∴△ABE≌△CDF(ASA),
∴AE=CF,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D=BC,AD∥BC,
∴DE=BF,DE∥BF,
∴四边形BFDE为平行四边形;
(2)解:∵四边形BFDE为为菱形,
∴BE=ED,∠EBD=∠FBD=∠ABE,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D=BC,∠ABC=90°,
∴∠ABE=30°,
∵∠A=90°,AB=2,
∴AE==,BE=2AE=,
∴BC=AD=AE+ED=AE+BE=+=2.
|
点评:
|
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菱形的性质,矩形的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定理进行推理和计算的能力.
|
4. (河南2013)
如图,矩形中,,点是边上一点,连接,把沿折叠,使点落在点处,当△为直角三角形时,的长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