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米芾“第一山”是为武当而题吗?

2016-04-03 15:27阅读:2,198
我这次去武当山,亲眼看到了刻在大山石壁上的“第一山”三个大字。字体遒劲有力,粗狂而流畅。青山红字,相映成辉,确实为河山增色。我还听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单道这三个字的由来:宋朝时候,大书家米芾到武当山游玩,看见朝阳洞风景很好,提笔在石壁上写了“第一山”三个大字。
米芾刚写成,旁边走来一个提竹篮的大嫂,对着字冷笑。米芾问:“嫂子,我的字好吗?”“好。”妇人说:“可惜不会出气。”米芾对妇人这句含而不露的话整整琢磨了一夜。第二天,才想出个头绪:原来是大嫂笑他写的字不“活”啊!
从这天起,米芾就在朝阳洞天天练字。眼一虚蒙,那个山村大嫂就站在面前,她的头发最惹人见爱,米芾便想:我的字能够写到这个地步就好了。
一天傍晚,米芾写字写闷了,到河边散步,看见水里一条花蛇,那摇头摆尾的劲儿,多么自由自在,他想:我的笔锋要能如此自如,那就好l
深夜,米芾在道院里赏月,透过窗户,看见老道士正在那里修真养性,盘着腿,眯着眼,神态自若,稳如泰山。他想:我的字要能写得如此泰然,那就好了。
米芾就耐心地锤炼。许多个日日夜夜以后,再到山崖上写“第一山”几个字。
说也凑巧刚写完“第”字,那个大嫂提着篮子正好又从这里经过。她抿嘴一笑,不好意思地低头走了。原来米芾的这个第字,真像她头上美丽的发髻呢!
后世的人们赞扬这“第一山”写得好,编了一个顺口溜

美人绾髻不用簪,第字好像青丝盘。
游龙戏水一最好,仙人打坐写成山。
今天看来,米芾的一字,真像蛇在水里游戏,而山字确像老道士稳稳重重坐在那里修炼。
有了这个流传很广的传说,再加上米芾少时生长在湖北,曾住在襄阳,有“米襄阳”之号。他身临鬼斧神工般的武当仙山幻境时有所感触,便在山上朝阳洞前挥毫疾书,留下灵动鲜活的“第一山”三字,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所以我当时就认为米芾就是在武当山题下了“第一山”。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了点问题,怎么这“第一山”别处也有呢?
在许多名山胜迹,都能看到北宋书法名家米芾题写的“第一山”大字石刻, 而且写法如出一辙。究竟哪座山堪当第一, 见仁见智, 我们暂且不去讨论。现在我们关心的是这些米芾“第一山”题字,从何而来, 又为何遍布各地?
据查: 山东泰山、河南嵩山、江西庐山、湖北武当山都有米芾所题“第一山”;陕西终南山:宋代米芾题“第一山”碑刻在楼观台老子祠;江苏盱眙县东有米芾“第一山”,且有米芾题诗;浙江杭州吴山,有米芾字迹摩崖刻于瑞石洞下方;四川大邑鹤鸣山、江苏南通狼山亦有宋代米芾题刻在山。
原来有这样多的米芾第一山,真出人意外。但我想,米芾绝不会到这些地方都题下一模一样的“第一山”三字。听说郭沫若先生曾为湖北隆中和河南南阳各题一纸“诸葛庐”三字,这已经是很不负责任的做法了,米芾想不会这样做的。
虽然说天下第一泉有多处, 多数人说是有七处,分别是:济南的趵突泉、镇江的中冷泉、北京的玉泉、庐山的谷帘泉、峨眉山的玉液泉、安宁的碧玉泉、衡山水帘洞泉。这些第一泉,是不同时期,不同的原因,因不同的人而成名的,而绝不是同一个人命名的。
而且这里所题的是“第一”,第一即只有一个,在同一个人眼里,怎么也不会有那么多第一。米芾是什么人?宋代书法第一人,画界南宗的领袖,他怎么会到处去题同一个“第一山”?这绝不可能。他题的“第一山”只能是一个。
究竟谁是原刻, 谁是翻刻? 其中又潜藏着怎样的文化现象呢?
我在网上学习了一些有关文作,在这里将引用他们的一些考证成果及照片。我先在这里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在有米芾的“第一山”碑帖题的众多名山大川中,有可能米芾去过并题字的,据查有东岳“泰山”、江苏盱眙县“南山”以及湖北丹江口市的“武当山”三处。这三处地方各自都有一定的证据表明在近1000年前的当初,米芾先生可能为他们中的一处因兴之所至而挥毫题下了“第一山”名号。
现在我们就说说他们各自的证据:
“泰山”:在现今的泰山脚下的“岱庙”中,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有“米芾”亲题的“第一山”三个大字。
米芾“第一山”是为武当而题吗?

江苏盱眙县南山的“第一山”:米芾赴任涟水知军时,从京城汴梁乘船,沿汴河南航赴任。一路千里平川,出汴入淮时,米公纵目南跳,峰峦起伏,逶迤不绝,即景生情,口占七绝一首:“京洛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其论衡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他登临游览时,挥笔题诗,并书“第一山”。诗及字均镌刻于秀岩。诗中的第一山,当时泛指淮河南岸群山,后来,米书“第一山”的石刻所在地,命名为第一山。
米芾“第一山”是为武当而题吗?
清代乾隆年间,知县郭起元临摹“第一山”手迹,勒石为碑
“武当山”:据武当山旅游部门的资料,米芾题“第一山”刻碑原存朝阳洞,后迁元和观。1987年移至玉虚宫泰山庙,高2.4米,宽0.93米,厚0.15米。碑中行书“第一山”三个大字。落款为宋米芾,有斑驳。但是世人都没有能看到真迹,只有一现代仿米芾“第一山”石碑立于武当山进山公路旁,还有刻在大山上的摩崖大字。
米芾“第一山”是为武当而题吗?
米芾“第一山”是为武当而题吗?

在考证当代各山的“第一山”真伪之前,我们先对米芾身世、一生徙居地、其书法随年龄变化的情况先做一个了解。
米芾(1051~1107或1108),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米襄阳、米海岳、襄阳漫士、鹿门居士、净名庵主等。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直至终年。
米芾的五世祖是宋初勋臣米信,高祖、曾祖以上多为武职官吏,其父名佐,字光辅,官至武卫将年。米芾自称楚国氏之后(远祖为火正祝融、鬻熊),故自题偶作黻(芾)、楚国米黻(芾)、火正后人、鬻熊后人。年轻时寓居襄阳。但从史料记载他21岁时即以任子身份被授予校书郎、30岁时任职长沙等来看,米芾应当在襄阳居住的时间不长,并且自从当官以后就离开襄阳分赴北宋王朝的各地任职。从米芾入仕为官来看,他离开襄阳的时间最晚也不会晚于他21岁,也就是公元1072年。
米芾的书法随年龄的变迁:据史料表明米芾虽自幼习书,但是他24岁在临桂龙隐岩题铭摩崖,略存气势,全无自成一家的影子;30岁时的《步辇图》题跋,亦使人深感天资实逊学力。在元佑三年(公元1088)书写的《苕溪帖》、《殷令名头陀寺碑跋》、《蜀素帖》写于一个半月之内,风格却有较大的差异,还没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门槛。直到“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以为主”时才最后完成了自己风格的确立,大概在五十岁(公元1101)前后。
另外一点值得关注,米氏落款改写“米芾”时的年龄。一般认为:他41岁(公元1091)起必写“芾”。这也见于翁方纲《米海岳年谱》: “按(米芾)《王子敬帖》跋云:崇宁元年五月十五日,易裱改装,时以芾字行,……自崇宁元年计起,是其名写芾,在元佑六年(1091)辛未也。……时年四十一矣。……米海岳书画,凡有元佑六年以前作芾者,皆赝品也。黻在前,芾在后,悉可由此定之。……”
由以上史料可知,米芾的书法定型自成一家以及落款提名“米芾”的书法字画都应该在他41岁以后,也就是公元1091年之后。
我们根据以上背景资料,可以考证各地米芾“第一山”题字的真伪了。
江苏盱眙县南山是米芾“第一山”真正所指地的可能性最大
如今不怎么知名的江苏盱眙县,先说说在千年前为何如此有名。该山左翠屏峰,右揽凤坡岭,背倚清风山,面向长淮,气势巍峨。山上树木葱郁,楼阁掩映其中,自然风景极佳,尤为诱人的是第一山题刻。
现存的第一山题刻有摩崖88块和碑碣78块。摩崖主要分布在秀岩、瑞岩和西域寺,碑碣除了在玻璃泉见到的,主要放在淮山堂、翠屏堂、明伦堂。第一山题刻记录了宋、元、明、清、民国五代名家、政要的手迹,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其正、草、隶、篆、行五体书法石刻艺术堪称国之瑰宝。题刻中有文学家、书画家的手迹,如宋代的苏轼、米芾、蔡元长、刘焘、杨万里,元代的赵孟頫、余阕,明代的李东、吴伯朋、李先芳,清代的张鹏鬲翮、陶澍等;还有翰林、大学士、总督、尚书等高官,列入《中国名人大词典》的就达32人之多。在秀岩的摩崖石刻中,右侧上方苏轼手书的行书《行香子》词最为著名,词与书都是极品。由于政治原因,署名被凿去。这首题词明清县志都没有记载,本县考古学者秦士芝先生在八十年代初发现了它,引起文化界的关注。经千年风雨,苔痕斑驳,文字残缺,但依然透出大诗人的过人才情。
隋、唐、宋都定都中原,东南漕运,由扬州、楚州溯淮水而上,经盱眙入汴河,因此,来往于江南鱼米之乡与长安、汴京之间都必经盱眙。在隋唐以来形成的逶迤千里的交通大动脉上,盱眙恰好扼东西咽喉,据南北要冲,是一个重要枢纽。在水运时代,再大的官、再大的名人也不能坐飞机,要减少长途旅行的颠簸,只能走这条水道,这帮人经常在汴淮交汇的盱眙落帆抛锚,漫游第一山,弄出一些文人“雅事”来。久而久之,山上群贤毕至,盛况空前。这山也就成了誉满天下的文化名山。而题刻只是名士诗文的一小部分。 对于米芾在盱眙南山题下“第一山”诗及碑文,虽然真迹不存,但是有较多的史料可以佐证:第一、该“第一山”诗尚存,著作年份落实(公元1097年);第二、史学家考证米芾自成一体的书法风格定型在他50岁左右(公元1101年);第三、米芾题字落款“米芾”在他41岁之后(公元1091年)。回看米芾“第一山”题字,书法已成熟,落款写“芾”字,应为他五十岁以上作品,这些都与他在盱眙的时间段相符。因此盱眙南山最有可能是今天大家争论不休的米芾“第一山”的最初出处。
但是没有真迹,就不敢百分之百地肯定这个结论。
泰山次之,但证据不足
位于泰山岱庙的碑刻“第一山”是真实地存在着一块石碑(见文后照片),碑上的落款为“米芾书”三个字,立碑时间无从考证。关于这幅作品的来历,历来众说纷纭,流传比较普遍的传说,则是在徽宗时期,朝廷内的一位宰相,在游览泰山后,认为泰山是天下第一,因此想书写一幅字,却又因书法水平不足,便急令米芾赶来泰山,让其书写“第一山”这三个字。米芾当时年事已高,来到后,顿觉不适,但有令在先,只好挥毫书写,当“第一”两个字写完后,便倒在地上,昏了过去,久求相似字体而不可得。有一天,一位官员到泰山游览时,看到一个店小二用布在桌子上写字,就上前问,能否写一个“山”字,店小二立刻就用桌布在桌子上写下了一个“山”字,官员看后大喜,于是便把这个“山”字与米芾写的字连接起来,组成了“第一山”,并刻在了碑上。
事实上,这个传说恐怕不足以证明米芾作品上那个“山”字的来历。但是关于泰山米芾“第一山”的文献资料也就这些,岱庙里的“第一山”三个字无从考证是否是米芾为泰山所书。鉴于“泰山”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所处的地位,米芾为之题“第一山”也存在着一定合情合理的解释。但是证据不充分也是客观事实。
武当山的可能性不大
虽然米芾在武当山附近居住过,并有别号之一为襄阳居士,但从他入仕的年龄以及书法定型、“米芾”的“芾”字落款定型来看,米芾所书“第一山”只有极小可能性为“武当山”所题。但是确实也没有完全可以否定的证据。
虽然当地有名有姓地提及“第一山”真迹石碑存在,可惜世人都没有看到。好歹泰山“岱庙”还可以展出那块石碑,而武当山却只有一块现代的“第一山”石碑。
至于关于武当山“第一山”碑刻的美丽传说,那艺术化的描述更不可用作史料考证了。
综上所述,米芾之题“第一山”最有可能的是现今江苏盱眙县南山。
米芾“第一山”是为武当而题吗?
米芾像

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可能会持有不同的观点,也是因为现今自认为可配称“第一山”的各处地方没有米芾“第一山”的直接证据所致。
我们说,盱眙的 第一山并非真的是可比五岳的天下第一山,它的得名不过是因人而已。或许在真正的历史书或地理书里并不会有它的存在,可在书法家的天地里,米芾却是不可忘记的人物。
米芾在去知涟参军的路途上,一直都是经过平原地带,当来到盱眙的这座山时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他待不得整理旅途的风尘,当即提笔写下了“第一山”三个大字。“第一山”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一路上首先见到的山?米芾在审美上是严肃的,“第一”者,非高也;“第一”者,美景也
正是:
沉沉往事近千年,真迹无存屡变迁。
安得上天问庵主,挥毫何处第一山

明朝玄岳与天齐,华夏泰山不可移。
只为米颠题三字,第一无奈让盱眙。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