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切切故乡情——忆《烟台日报》创刊初期老报人于逢源二三事

2025-04-22 16:10阅读:12
切切故乡情
——忆《烟台日报》创刊初期老报人于逢源二三事
孙为刚

417日上午11时许,我正在一位老同学家议论他准备出书的事,突然,手机铃响,打开一看,是《烟台日报》创刊初期的老报人于逢源的儿子于燕敏从北京打来的,顿时,一种不祥的预感略过心头。
电话那边,于燕敏悲切地告诉我:“孙叔叔,我爸爸昨天在301医院去世了。”
放下电话,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与于老相识相知20余年的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一个笔记本引发的相识相知
2000年春天,我所在的《烟台周末》策划了一组“纪念《烟台日报》创刊55周年•旧闻新访”系列报道。根据预案,计划到北京采访两位创刊初期的老报人。
临行前,报社领导拿出了一份文稿的复印件,是烟台日报社第一任社长、总编辑于大申在1948122日所作的《<<
/span>烟台日报>两年来的工作总结》。报社领导告诉我,原件是创刊初期6位老报人之一的于逢源抄在一本笔记本上。这份工作总结报告,全面记载了烟台日报创刊初期的基本情况,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此次进京,找到于逢源老人,最好能动员他将那个笔记本捐献出来,由报社收藏。
带着报道任务和领导的重托,我奔赴首都北京。
5月中旬,一个细雨霏霏的上午,我来到位于海淀区学院南路的一座部队干休所。摁响门铃,于老和老伴满腔热情地将我这个来自家乡的晚辈迎进了家门。在客厅落座,我仔细地打量着两位老人:于逢源老人中等身材,头发灰白,精神矍铄;他的老伴宋阿姨是蓬莱人,满头银发,和蔼慈祥。亲不亲,故乡人。见到家乡人,两位老人感到分外亲切,没等我问话,他们就不停地问这问那,像是多年未见的老熟人。
75岁的于老是烟台市牟平区龙泉镇枣园西店子村人,1941年小学毕业后,由地下党组织送往我党在解放区创办的胶东公学,三年后毕业,被派往胶东区党委机关报《大众报》工作。19459月,他与于大申、宋兹心等5位同志一道,被派往刚刚获得解放的烟台市,创办《烟台日报》,那一年,他20岁。
虽说50多年过去,岁月冲淡了许多记忆,可战争年代创办《烟台日报》的那段经历,依然如昨,历历在目。窗外,淅淅沥沥的春雨滋润着大地;屋内,于老的回忆如绵绵雨丝,滋润着我的心田。
“听说您保存着一本记载着于大申社长工作总结报告的笔记本?”惦记着报社领导的嘱托,我询问于老。
于老微笑着点点头,又深情地回忆起当年的情形。
194710月,国民党军队占领烟台,报社全体工作人员撤到了牟平南部的石字岘村(今属乳山市午极镇)19481月,社长于大申在这里作了创刊两年来的工作总结,全文约4万字。长年的记者生涯使于逢源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于大申社长作完工作总结后,于逢源又从社长于大申那里要来了原稿,认认真真地抄在了自己珍藏的一本崭新的笔记本上。
我提出是否可以看一看这个笔记本,于老说家里正准备装修,许多东西已经装箱,需要找一找。
第二天上午,我第二次来到了于老的家。于老从里屋拿出了一本黄褐色的笔记本,郑重地交到我的手里。
我接过这本记载着烟台日报创刊初期重要资料的笔记本,仔细地
端详着。这是一本硬纸壳封面的笔记本,外面包了一层黄褐色的纸质封皮,上半部写着4个手写体大字“新闻手册”,中间部位是一个罗马数码“”,罗马数字下面是阿拉伯数码“1948.1.22”,最下面的落款是“于逢源”三个字和一枚于逢源的私人印章。在落款的左面和印章的右面,分别有三滴墨渍。翻开纸壳封面,第一页、第一行起便工工整整地写着:“烟台日报两年来之工作总结报告,1948122,社长于大申。”接下来是于逢源认真抄写的总结报告全文,笔记本虽然没有横格,但分行清楚,页面整洁,整整53页,几乎一般大小的钢笔字,密密麻麻,工工整整,虽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风霜,有个别地方的字迹有些漫漶不清,但总体上依然可以看出主人当年的精心与细致。
我注视着这本历经半个多世纪依然完好的笔记本,心中充满了深深的敬意。我委婉地向于老表达了报社领导希望收藏这本笔记本的想法,于老微笑着沉吟片刻,然后说道:“让我想一想吧。”
第三天上午,我第三次走进了于老的家门,进行了一些补充采访之后,话题又回到那本笔记本。于老又翻开了那本凝聚着他半个多世纪心血的笔记本,深情地说道:“不是我不想捐,而是实在割舍不下50多年的感情。”
原来,这本非同寻常的笔记本里,不仅有《烟台日报》创刊两年来的工作总结,还有于老成为随军记者后的一些会议记录,还有在抗美援朝时的一些战地记录。看着这一页页浸透着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满腔心血的笔记本,我深深地理解于老那难以割舍的情怀。
临别之前,我又一次表达了报社领导希望收藏这个笔记本的殷切心情,于老深情地抚摸着笔记本的封面,恳切地说道:“这样吧,我南下后参军,成为随军记者,一直到离休都在新华社解放军总分社工作,这本笔记本里面有不少是反映这段历史的,我跟总分社汇报一下,如果他们没意见,我就考虑交给烟台日报收藏。”话说到这个份儿上,我无法再提过高的要求,只能等待下一步的消息。离开于老家之前,我留下手机号码,请他一有消息立即与我联系。
又隔了一天,完成了在北京的采访任务,下午就要乘火车返回烟台,上午我抽时间到西单商场买点东西。走在商场里,我还在想,看来这本非同寻常的笔记本这次不能带回去了,只能下次再找机会。
10时许,我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一看是于老家的电话号码,打开手机,传来于老那熟悉的乡音,他在电话中让我到他家去一趟。关上手机,东西也顾不得买了,快步走出商场大门,拦下一辆出租车,立即朝于老家赶去。一路上,我的心依然忐忑。
第四次走进于老的家门,于老微笑着对我说:“我请示了单位,也考虑再三,决定将这本笔记本交由烟台日报社收藏,因为它记载了《烟台日报》创刊初期的那段历史。希望你们珍惜这段历史,把报纸办得更好。”
说完,他双手郑重地将这本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历史风云的笔记本交到了我的手里。顿时,一股暖流涌遍我的全身,我双手接过这本笔记本,朝于老深深地鞠了一躬,坚定地说:“我们一定不辜负老一辈的希望!
如今,作为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这本笔记本永久地珍藏在烟台日报社的历史档案中,它记载着《烟台日报》创刊初期那段艰苦岁月,它凝聚着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满腔热情。
创刊60周年再次相聚
2005918日,是《烟台日报》创刊60周年,报社领导决定续办一系列活动,隆重纪念创刊60周年。
系列活动之一是举办“我与烟台日报社”征文。我第一时间与于老取得联系,告知他征文的消息,并请他写篇文章,于老爽快地答应了。几天后,我收到了一个厚厚的大信封,那里面装着于老撰写的一篇征文。400字一页的稿纸,整整写了6页半,充满激情地记载了19459月,他们一行4人在社长于大申的带领下,从根据地莱阳步行两天,赶到刚刚解放的海滨城市烟台办报的经历。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从一个亲历者的角度,讲述了创刊初期的艰难。《烟台日报》以《到烟台去》为题全文刊发了这篇征文,并收录在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一路同行——“我与烟台日报社”征文集》一书中。
纪念创刊60周年活动期间,报社还主办了一个“老报人暨子女相聚烟台”的活动。
917日上午,秋风飒飒,细雨蒙蒙。在烟台山下,在工人疗养院院内,在乳山市午级镇石字岘村泥泞的街道上,走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他们就是应邀参加《烟台日报》创刊60周年庆典活动的老报人及其子女的代表。
他们中有创刊初期的专职记者于逢源。几年不见,于老还是那么硬朗,谈笑风生,完全不像是个81岁高龄的老人。老报人的子女有:创刊时的社长兼总编辑于大申的儿子、国家新闻出版署原署长、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还有创刊初期的副总编辑宋兹心的儿子、青岛市社科院副院长李晓群等。
《烟台日报》创刊初期,正值抗战硝烟未散,内战烽烟将起,条件艰苦,局势动荡,两年多的时间里,报社曾先后六易社址,仍坚持办报。由于城市建设,仍然幸存的旧址已经不多了,但每一处旧址,都留下了老报人艰苦奋斗的身影。
9时许,老报人及其子女一行7人,首先来到烟台山下的履信路(今历新路)3号旧址。
“这里就是履信路3号的位置,报社进城后最初的社址就在这里,老建筑已经没有了。”我指着烟台山下邮政局屋后的一片绿地向老报人暨子女们介绍。
“当年的报社是座二层小楼,是日伪时期的报纸《鲁东日报》的旧址。”提起当年《烟台日报》创刊时期的情形,于逢源老人眼里闪着兴奋的光彩。他激动地说:“报社的根就在这里!虽然当年的房子没有了,但站在这里,当年的一幕一幕好像又重现在了眼前。”
告别历新路,大伙儿又来到了位于虹口路的烟台工人疗养院大院。听说当年的办公楼现在还在,已经81岁高龄的于逢源老人疾步上前,一手抚摸着一栋三层日式建筑的外墙,一手拉着于友先的手说:“当年,大申社长每天就是在这门口等着我们采访回来呢!”于老告诉大家,有时记者们在外采访到了点没回来,大申社长就坐在这里等,一旦有人回来,他就当场听他们口述稿子、改稿子,当场拍板,当场定稿。说到这里,于老不禁感慨万千。
临近11时,冒着蒙蒙细雨,老报人及其子女一行驱车百里来到了乳山市午极镇石字岘村。19479月下旬,因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报社大部分工作人员撤离烟台市区,转移到距离烟台五六十公里远的石字岘村。
位于村中心的一幢屋檐已经塌了一角的老房子,当年是一户地主家的房子,房间多,面积大,是报社的前辈们在这里开会办公的地方。60年后重返故地,这些曾经在战斗岁月中办报的老报人纷纷在老房子前面合影留念。于老清楚地记得, 1948122日这天,于大申社长在这里给报社全体人员作总结报告的情形。也是从这里出发,于老踏上了南下的征途,开始了一名军事记者的生涯。
与百岁老人的微信联系
自创刊60周年庆祝活动结束后,我和于老一直保持着电话和通信联系,在编撰《烟台日报社志》的日子里,我数次寄去征求意见稿,征求于老对社志书稿的意见和建议。每逢新年或春节,我们之间都会致电问候,每逢报社有重要纪念或庆祝活动,我都会知会与他,与他一起分享报社的发展。
有一段时间,听说他身体欠佳,住进了301医院,打了几次电话也没打通,心中不免有些担心。
去年91日晚上7时许,我的手机突然铃声突然响了起来,一看是北京于老打来的。我问他:“于老,你好啊!”
“你好,为刚!”听得出来,于老心情很好,声音爽朗。接着,他拟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大声地告诉我:“为刚,今天是我一百岁生日!家里人正在给我过生日哪!”
“于老,祝贺!祝贺!”
于老似乎有些余兴未尽,他又问我:“为刚,你有微信吗?”我连说:“有啊!有啊!”
于老又说:“那你加我微信吧,正好我儿子他们在这儿,让他们帮我加上,这样以后联系就方便了。”
我根据他的提示,很快就加了微信。他又说:“我经常住院,住院期间手机有时护士给管制起来,不方便,要不你和我儿子也加个微信吧,这样联系起来方便些。”接到这样一通电话,我真的有些吃惊,一个百岁老人,还能操作微信,这让我对如此高龄,仍能与时俱进的于老肃然起敬。
建立微信后,很快,于老百岁生日的照片就发过来了。第一张是他穿着军装,胸前和脖子上挂满勋章的照片,第二张是他穿着红色半袖衫、带着寿星帽的照片,还有一张是和家人的合影,一共是6张。
发完图片后,于老还发了一句留言:“谢谢大家的关心和祝福,发几张百岁生日照与大家分享。”
我立即给他回复短信:“百岁老人真精神,百岁高龄还能发微信,真棒!为您点赞”并附上几幅点赞的图片。
2025年是《烟台日报》创刊80周年。新年过后,报社有关方面负责人与我联系,希望我联系一下于老,准备去北京看望这个唯一健在的创刊初期的老报人。报社原副总编殷成明正在编撰一部《新华社胶东分社简史》,听说曾经担任过新华社烟台支社记者的于老还健在,也委托我与于老取得联系,等抽时间去北京拜访他。我立即发微信与于老联系。很快,于老的儿子于燕敏给回复微信:父亲因慢阻肺又住进了医院,对家乡报社来访一事,父亲很高兴,说等出院后再安排。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百岁于老对家乡的深情令人感动。
128日是农历除夕,我给于老发了一个拜年的短视频。29日是大年初一,一早,我又给于老发去了拜年短信。
29日下午,我收到了于老儿子的回信:“孙叔叔:我爸还在301医院住院,可能要到天气暖和一些才能回家……”
毕竟是百岁老人了,岁月不饶人哪!我立即回了祝福的短信,并在心中暗暗祈祷,期待他在春暖花开时家里接待家乡报社的晚辈。
没想到,我等来的却是本文开头的那一幕,不禁令人唏嘘。
百岁于老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们那一代人创办的我国解放区第一张沿海城市党委机关报——《烟台日报》还在,他们留在家乡的脚印和身影还在,家乡的人们不会忘记他们对革命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于老,一路走好!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