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故事三则
2020-04-08 18:50阅读:1,285
对联故事三则
古人的俗语谚语对联很多,好比“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等。民间一直流传着“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这样的话。这里的“增广”就是《增广贤文》,“幼学”是指《幼学琼林》。今天选择三则对联故事与大家分享。
1.寡妇征婚出上联 穷木匠对下联获芳心
清朝时候,有一位姓柳的姑娘,从小就聪明伶俐,他的父亲也是有文化的读书人,经常教这位柳姑娘读书认字。因为在那个年代,女子的地位很低,要是没点才华嫁过去,那是要吃一辈子苦的。就这样,柳姑娘琴棋书画样样通,并且喜欢读书,是响当当的才女!到了婚配的年纪,也有很多提亲的上门,柳姑娘就相中了一个正直的小伙,人老的眉清目秀,并且也是个颇有想法的公子,婚后不久就参了军,成为一名士兵。在战场上,难免会有死伤,这个小伙子在一次战役中不幸牺牲,柳姑娘成为了一名寡妇。家中的父亲,害怕女儿会做傻事,为了让她心情好一些,便接回了家中,一年一年过去了,这柳姑娘也不能总是在家待着,时常做一些针线活养活自己,提亲上门的媒婆也有很多,但柳姑娘一开始不愿意,一直沉浸在失去丈夫的悲伤中,后来提亲的人多了,劝说她改嫁的也有很多,柳姑娘便答应了改嫁,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对出她所出的上联。
柳小姐出的上联是这样的:“昨日今日明日,日复一日”。不过,前来提亲能对下联的人并不多。有天,一个穷木匠从大门口路过,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看到了柳姑娘出的上联后,略微思索便提笔写出了下联:“早餐午餐晚餐,餐外加餐”。柳姑娘看到这个下联却是眼前一亮。这个下联对的既对仗工整,又承接了上联的寓意。在经历了痛苦的婚姻之后,柳姑娘只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过上平淡的生活。而木工的下联正对出了她心中所想。
到了现代,这对对联“昨日今日明日,日复一日;早餐午餐晚餐,餐外加餐。”已经成为了一句俗语流传下来,古人就是用这样一句话,来告诫自己,只有平平淡淡才是真,世界上没有心满意足的荣华富贵,平淡的日子反而是平安喜乐。
2.妻子出上联,才子秒对下联
在很多人眼里,古代的文人们似乎永远是一副呆板的形象,说起话来也总是文绉绉的。但事实上这或许只是大家的一种偏见!随便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古人有多新潮!你以为“呵呵”二字是今人在聊天时的发明?其实它出自五代大文人韦庄之手,原句是“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这个用法距今已有1000多年。你以为“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出自今天的网络?其实它来自唐代的“放妻协议”,古人离婚时早就这么说了!
古人的潮很多时候是咱们想不到的,今天要说的这两个词也是咱们老祖宗的“杰作”,那就是:老公和老婆。这两个词估计不少人都会以为是现代人的发明,其实不然,它们诞生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估计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何这两个词前都要加一个“老”字呢?话说唐代有位姓麦的读书人,家中有位糟糠妻,本来夫妻倒是十分恩爱,但丈夫中了功名后便开始嫌弃了妻子,想再纳个妾室。丈夫也知道这样不太好,所以不便直说,便写了个上联放在书桌上: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说起来这11个字也算十分高明了,不直接说自己的心思,而是用荷花、莲子、老藕来暗写。荷叶枯败,莲花也凋谢了,眼前只剩下一个老莲藕了。这里的“藕”谐音“偶”,在前面加一个“老”字,摆明了就是嫌弃妻子老了,这也是后来“老公”“老婆”两词之前会有个“老”字的原因。妻子也是个才女,自然明白丈夫的意思,于是便对出了这样一副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同样是谈感情却完全不露痕迹,这下联看似简单,其实用的是《后汉书》中一个很有名的典故。当年西汉才子宋弘被皇帝刘秀的姐姐看中,刘秀有意撮合,宋弘却表示自己早有妻子,并用一句“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来回复他。麦书生的妻子在这里用“吹糠见米现新粮”的形象暗喻,可谓十分高明。麦书生看到妻子这个下联,自然是为她的才情所打动,便再无纳妾之意了。妻子见丈夫还算有良心,又挥笔出了个上联:老公十分公道
这个上联虽只有6个字,但要对起来同样不简单。这6字中,出现了两个“公”字,一个数量词“十分”,而且还十分符合夫妻二人眼前的这件事。丈夫本就是位才子,于是秒对出下联:老婆一片婆心。同样是6个字,但却对出了格调。妻子说丈夫公道是觉得他还算有良心,丈夫说妻子一片婆心,是觉得她知道借用前人的典故提醒自己不忘初心,这两位当真是天生一对了。因为这对夫妻,老公老婆一说便在民间流传起来,成了两个影响后世亿万人的词。看了这两个词的来历,我们当真是佩服咱们的老祖宗们。别看人家平时文绉绉的,但有趣起来却如此有意思,就连夫妻间的打趣也如此讲究。
3.“老子天下第一,孙子盖世无双”
朱元璋是一个奇迹,从来没有人像他一样能够从社会的最底层挣扎出来,然后还只用了16年的时间便打趴了同时代的所有人,一手开创了明朝。他发迹之前几乎没有读过书,也不识得几个字,可他的军事才华和政治能力却仿佛是与生俱来的,是生而知之的,领袖也曾这么评价过朱元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只不过朱元璋这个人黑料也多,原因或许在于他当时对待文人略有苛刻之处,因为他坐江山之后人手不够,所以不断地招揽人才,可是一部分人自恃有才,又怕朱元璋坐不稳江山,也在于看不起朱元璋的出身,所以也不愿入朝为官,将朱元璋气得不轻,为此还有不少人被砍了头。这也是朱元璋背负了这么多黑历史的原因之一,毕竟得罪了手握笔杆子的读书人。
话说这一日,朱元璋又在找文官们的茬。朱元璋虽然发迹之后看了不少书,腹中有了不少知识,可真想找文官们的茬,想为难为难文官们,还真不是一件易事。想了好半天,他想出了一个对对子的办法。他想出了一个上联,于是开口说道:“咱给你们出个上联,你们给咱对一对,听好了,咱的上联是:老子天下第一!”文官们一听,顿时愣住了,这什么破上联,还敢不敢在粗俗一点?心中虽然报怨,可嘴上不敢说呀!再仔细一想,朱元璋这个皇帝虽然谈不上什么文采风流,可他这么热爱学习,又学了这么久了,按说出一个好的上联,他还是可以的,难道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老子,说的是朱元璋自己呢?还是说的道家学派的鼻祖李耳?想到这,文官们心里紧张了起来,恐怕朱元璋还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文字狱,朱元璋可没少弄。所以,这时候朱元璋突然间玩起了文字游戏,不得不让文官们感到危险正在向自己一步一步走来,这才使得文官们一个个沉默了下来。谁不怕祸从口出?过了好一会儿,朱元璋见没人回答,心里也有点不爽了,板起了脸,可正当他准备训斥他们的时候,却有一个年轻官员站了出来。
只见这人先是向朱元璋拜了一拜,然后气定神闲地说:“皇上,臣已经想出了一个下联:孙子盖世无双!”这个下联对得好不好呢?算不上多好,毕竟上联已经有了“子”字,下联便不可再有“子”字了,可是因为“老子”二字既可指道家老子,也可指朱元璋自己,所以这个年轻官员才不得不保留这个瑕疵。因为,孙子既可指兵家鼻祖孙武,也可指朱元璋的孙子,如此便能够完美相对了。但是,朱元璋一听,脸色瞬间变了。朱元璋怒喝一声:“来人,给咱廷杖此人!”
听到“廷杖”二字,这年轻官员瞬间吓得脸色苍白,廷杖虽然到了明朝中后期之后被清流视为荣耀,可在太祖时期却会真的要命,明朝开国功臣永嘉侯朱亮祖便因获事而被当廷鞭死,那叫一个惨。见此情形,在场的所有人暗暗摇了摇头,此人到底还是太年轻了呀,这事若真这么简单,哪还轮得到他出头?读书人身体本便瘦弱,哪经得起打?所以几下打过去,这个急于出头的年轻人还没来得及施展自己的抱负便一命呜呼了。
朱元璋听到这个下联的时候为何发怒,又为何要砍了这个官员的头呢?朱元璋的上联是在自夸,当然,他也确实有这个资格自夸,谁让他能从一个一无所有的乞丐变成一个坐拥江山的皇帝呢?他虽然曾经投靠过以明教起家的小明王,说白了红巾军本身便带有宗教性质,但他当了皇帝之后,实际上一直在打压宗教,尤其是明教,将明教定为妖教,将明教徒定为妖人,不许人们信明教,更不许明教传教。因为他自己很清楚信仰所能够带来怎样的力量。所以,他所说的“老子”不可能是指道家的李耳,只能是指他自己。可是呢,这个官员没想明白朱元璋的意思,以为朱元璋所说的“老子”是两个意思,所以才对出了一个“孙子盖世无双”。如此一来,朱元璋听着当然不爽了,别说你是夸咱的孙子,咱听着你就是在骂咱是孙子!于是,这个官员也就因此稀里糊涂地送了命。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