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家普遍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孔子的学生赞扬孔子“循循然善诱人”。孟子认为教学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应自强不息,不可松懈或间断;一方面也不应流于急躁。他说:“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他把进学的次第比作流水,“盈科不行”,“其进锐者,其退速”。孟子还以禾苗的自然生长来譬喻人受教育的过程,一方面主张尽力耕耘,反对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又反对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学记》提出的“进学之道”也反对“躐等”。它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脱)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这就是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原则。
张载认为教学过程“虽不可缓,又不欲急迫,在人固须求之有渐”。因为教材的难易先后和学生身心的发展都是“有渐”的,这就要求教学也须坚持“有渐”的原则,不可躐等而教。朱熹更明确地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教学思想。他说:“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远者大者”,“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
《学记》提出的“进学之道”也反对“躐等”。它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脱)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这就是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原则。
张载认为教学过程“虽不可缓,又不欲急迫,在人固须求之有渐”。因为教材的难易先后和学生身心的发展都是“有渐”的,这就要求教学也须坚持“有渐”的原则,不可躐等而教。朱熹更明确地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教学思想。他说:“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远者大者”,“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