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乾隆爷的农家乐审美,真的轮不到你来鄙视

2017-06-16 11:01阅读:
最近,相信大家都被乾隆的农家乐审美刷屏了。
有网友直言,“乾隆和他爹雍正的审美相隔一个黑洞”;也有网友对乾隆帝的身份表示怀疑,“感觉乾隆不像(雍正)亲生的”。



大家都喜闻乐见地到处转发,很高兴原来堂堂的皇帝审美还不如自己。
可是真
的是这样的吗?一个生在皇家,从小锦衣玉食,见惯世上奇珍异宝,而且相当有才华治国有方的皇帝,就终止于农家乐审美?这样的说法真的没有问题吗?

首先我们看看乾隆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面。乾隆从小很喜欢艺术,在还没登基之前,就常跟画家有往来,譬如唐岱。文物收藏他也很喜欢,常在文学侍从、内廷画家陪侍下阅赏品鉴,作为政务之暇的消遣。有学者研究过,每天下午五点到六点是乾隆研究文物的专属时间。
乾隆对古玉的鉴别水平很高,对玉器的沁色和俏色很有研究。他写有《御制玉杯记》,记载玉工姚宗仁祖制玉杯的经过及做旧方法。
那么,一个人从小就喜欢艺术,身边又都是很专业的画家和鉴赏家,他还很勤奋地天天研究,艺术水平会很低吗?不太可能。
在艺术品收藏方面,他最招人诟病的问题是喜欢到处盖章。因此被称为“风暴降生·毁图者·红底小碎花之父·民族收藏家·文物标记者·爱新觉罗·十全宝宝·弘历”
可是他盖的东西是什么?不是《花开牡丹富贵图》,也不是《美人出浴图》,而是《富春山居图》,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这是农家乐里应该有的东西吗?不是,这是中国文化里最顶级的艺术珍品。盖章这种手段是有点low,可是乾隆爷的艺术品味并没有问题。


还有一个被大家耻笑的点,是乾隆时代花里胡哨的瓷器,和雍正朝比起来品味差了好几个档次。
比如这个

这个

还有这个

的确是丑得让人无力辩白……可要是我说雍正时候瓷器不是不想花哨,而是技术达不到,你是不是觉得听起来也挺合理?
瓷器技术的发展在乾隆时达到了高峰。很多艺术品都向繁杂的方向走,工匠们都以能表现复杂工艺为豪。此外,像珐琅彩技术是在乾隆时代才全面发展起来的,珐琅彩的艺术特点就是繁复。
请问,一个朝代掌握了以前所没有的新技术,发展出了新的色彩和花纹,然后开始炫技性地到处使用,是不是也可以理解?

17、18世纪的中西交流也对清前期的艺术品风格及审美有所影响。18世纪的欧洲正好是巴洛克风格兴起的时代,其总体的特点是戏剧性、豪华、夸张。

正好乾隆时代江南文人的趣味、皇家的兴趣也是繁杂的,对细节的雕琢不遗余力。当时的东西方交流又相对频繁,能看出互相的影响。
所以,乾隆朝瓷器的五彩繁复,这和当时的历史条件、中西方交流的条件、民间的喜好、技术的成就都有关系,并非是皇帝个人的审美取向就能决定的。
清宫档案里还有很多乾隆的批语,认为很多瓷器工艺过于繁复,工匠不能这么迎合大众口味,这些器皿还是要以实用功能为主,还是要节俭一些、简朴一些,不能太华丽。
而且说到底,其实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风格并没有根本性的差别。雍正时期除了淡雅的瓷器外,也有颜色艳丽的。而乾隆时期也不全是类似东北花棉袄的装饰,也有很性冷淡风的艺术品。

乾隆皇帝不仅重视收藏,还花费了很大功夫,对宫中藏品进行了认真的整理登记工作,例如《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就是两部大型书画著录。《秘殿珠林》专记宫廷藏宗教题材的书画,《石渠宝笈》则专记宫廷藏一般题材的书画及其他,全书的编纂过程前后长达74年之久,共收录书画作品一万多件。乾隆成功构建了清宫文物收藏的庞大体系,包括“石渠宝笈”书画在内的清宫文物收藏,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称迈绝前代,开创了北宋以来皇家收藏的又一鼎盛期。

乾隆不仅自己摹写欣赏,还热衷于书法艺术的普及推广,曾经命令大臣组织刊刻《淳化阁帖》《三希堂法帖》等供普通士人临摹之用。
看完这些之后,你觉得你还有底气鄙视乾隆爷的农家乐审美吗?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