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开元年间,为了解决横渡黄河问题,唐玄宗下令在黄河两岸铸造铁牛八只,东西两岸各四只。
以铁牛作为承力结构,用铁索横穿黄河两岸,铁索上铺上木板,则行人、车辆皆可过。
唐代铁牛浮桥是秦、晋交通咽喉,蒲津铁索桥第一次将黄河天堑变成通衢大道,唐代铁牛浮桥毁于元初,但是铁牛一直都在。
明代利用铁牛继续建桥,清代因黄河逐渐向西改道,蒲津渡彻底废弃。
三门峡水库蓄洪而使河床淤积,最终铁牛被埋放河沙之中。
铁牛每尊高约1.9米,长约3米,宽约1.3米,牛尾后有横轴,直径约0.4米,长约2.3米。
据测算,铁牛各重约30吨左右,下有底盘和铁柱,各重约40吨,两排之间有铁山。
铁牛头西尾东,面河横向两排;牛儿呈伏卧状,两眼圆睁,呈负重状,形象逼真。
铁牛造形生动,前腿作蹬状,后腿作蹲伏状,矫角、昂首,牛体矫健强壮,尾施铁轴,以系浮桥。
铁牛除了当桥梁地锚外,还有充当镇水神兽的作用,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牛是镇水之宝。
目前找到了东岸的四只铁牛,西岸的还没有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