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淮阴侯列传》:韩信之死谁负责

2019-05-13 18:17阅读:
《淮阴侯列传》:韩信之死谁负责
韩信,“汉初三杰”之一。刘邦有言“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见,张良、萧何、韩信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何等的功劳。按理,功臣理应稳坐朝庭,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可事实并非如此,待平定天下后,三人都受到了刘邦不同程度的猜忌。萧何懂得明哲保身,张良懂得激流勇退:“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他们二人都得到了善终。只有韩信一人,落得“身首异处,被灭三族”的下场,一个军事奇才为何最后以悲剧结束人生?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萧何,算得上是韩信走上仕途的伯乐。他用一双识人的慧眼,从众多将领中识得韩信。他赏识韩信是个人才,认定他是刘邦夺取天下不可缺少的将才。萧何多次向刘邦举荐韩信,但刘邦一直都没重用韩信。直到后来出现了“萧何月下追韩信”一幕,事情才有了转机,萧何极力说服了刘邦。最终,韩信成为了汉军的大将军。他在战场上大显身手,助刘邦打败了项羽。萧何的赏识也有了成果。
而在韩信的心里早已把萧何当作自己的恩人,兄长、朋友。在他被一再削弱势力时,他对谁都可以不信,唯独不会去怀疑萧何,所以在得
到韩信要起兵造反的密报时,萧何轻而易举地用计把韩信骗入宫。最后,他和吕后合谋将韩信杀害于长乐宫钟室内。
萧何为什么要杀死韩信?要知道他之前是多么的赏识韩信呀!他曾经对刘邦说:“诸将易得耳。至如韩信,国土无双。”一个如此看好韩信的人,却成了致他于死地的刽子手!
韩信该不该被萧何杀掉?萧何是因接到韩信准备起兵造反的密报,才动了杀心的。要知道,造反的罪可是要受到灭族的惩罚。身为大汉相国的萧何,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的内心也许做过极力的抗争:“为什么偏偏是你韩信?要知道我是多么的欣赏你呀,你辜负了我对你的期望恨铁不成钢哪!”于私,萧何不愿看到这样的事发生在韩信身上;于公萧何必须以国家利益为重,以百姓的安定为重,国法大于私情。所以,他必须果断地做出决策,以谋逆之罪处死韩信。只因这次韩信所犯的罪大了去了,任是神仙也救不了。何况区区一介凡人萧何!
韩信能忍胯下之辱,为何不能忍被削兵权之痛呢?

韩信忍“胯下之辱”的故事,已成为了“忍的极限”的象征,也激励那些身处人生低谷时的人,忍受周遭的一切,定会迎来韩信一样的辉煌时刻。确实,韩信若不忍那胯下一辱,就不会成为后来的“汉初三杰”中的一个。
即便这样,韩信最后还是落得个悲惨结局,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韩信出身于社会最底层,从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日子。底层出身的韩信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不就是出人头地嘛。跟了刘邦后,他确实飞黄腾达了一段日子,本以为这样的日子会长久下去。没料到刘邦坐稳了江山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削弱他的势力,而且是一再的削弱,根本不会顾及他的感受。韩信指望得到晋升,却始终待在淮阴侯这个位置再不见动静。一开始他还心存一点希望,以为皇帝会念点旧情,重新重用他。最后,希望一再落空,变成了绝望。韩信开始发牢骚,抱怨。抱怨多了,难免会心生其他的想法。于是在旧部下的游说下,想做最后一搏。
二是刘邦虽做了皇帝,但韩信还是觉得他还是以前那个关心他的人,心里很敬重他。在贫困中长大的韩信,没少受别人的白眼,缺少关爱。所以,当刘邦能够把自己的饭食分给他吃,把衣服脱下给他穿时,韩信觉得这是莫大的恩惠。从心里感激刘邦,一直铭记着这份恩情。即使自己有能力自立为王时,韩信也从不做君王梦,死心塌地的跟着刘邦干。他早已在心里认定刘邦是自己的兄长。最后,恰恰是自己最敬重的人,无端的猜忌他、冷落他。这,在韩信心里觉得比胯下之辱更难以接受。如此大的心理落差,让韩信由最初对刘邦的爱而产生对他的恨。
三是韩信太想出人头地了,不懂得收敛自己的锋芒。虽然他有过以病为由不上朝之举,但是一日两日可以,时间长了刘邦就会起疑心,更加会忌恨疏远他,认为他肯定是心生不满才这样的。如果他像张良、萧何那般懂得“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功成隐退心理,也不至于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无奈,他缺少萧何处事的那份圆滑,也缺少张良那种笑看人生的态度。
也许至死那一刻,韩信有过诸多的悔恨:后悔自己太相信萧何了;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听从别人的建议自立为王;更悔不该当初卷入这混沌的世乱之争。真希望做回一介布衣……丧钟敲响了。至此,他的传奇人生也该落幕了。他,给世人留下的只有这个《淮阴侯列传》的故事罢了。

《淮阴侯列传》:韩信之死谁负责 语文老师读《史记》(五)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