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光子的本质:光子=中微子;中微子和光子是中性物质基子展示的两种宏观形态

2016-04-04 11:39阅读:794
光子的本质:光子=中微子;中微子和光子是中性物质基子展示的两种宏观形态
. 现代物理学对光子的诠释
原始称呼是光量子light quantum),电磁辐射的量子,传递电磁相互作用的规范粒子,记为γ 。其静止质量为零,不带电荷,其能量为普朗克常量和电磁辐射频率的乘积,E=hv,在真空中以光速c运行,其
自旋1,是玻色子。光子的起源:早在1900年,M.普朗克解释黑体辐射能量分布时作出量子假设,物质振子与辐射之间的能量交换是不连续的,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的能量为1905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进一步提出光波本身就不是连续的而具有粒子性,爱因斯坦称之为光量子;1923A.H.康普顿成功地用光量子概念解释了X被物质散射波长变化的康普顿效应,从而光量子概念被广泛接受和应用,1926年正式命名为光子摘自百科名片:光子)。
. 光子是电磁辐射载体论不成立
. 由摘文可见:光子是电磁辐射的量子”论与“不带电荷”相悖,因为,不带电荷光子不带电、磁场,所以,光子是电磁辐射载体论不成立。②.《宇运论总纲》论证了: 光波与电磁波是特性对立的两种物质波,光子是中性能量的载体不是电磁辐射载体,不再重复论证。
. 在理论上,中微子和光子是中性物质基子展示的两种宏观形态
证明:
《自然对立统一法则》只构建有两种自旋方向相反的中性物质基子,所以中微子和光子要么是两种自旋相反的物质基子,要么是中性物质基子展示的两种宏观形态。因此,在理论上,如果中微子和光子都只有一种自旋方向,则中微子和光子特性不同的中性物质基子;如果中微子和光子都有两种自旋方向他们是同种中性物质基子展示的两种宏观形态。
因为,根据《量子物理学》证实:中微子、光子和负电子都有两种自旋方向,所以,在理论上,中微子和光子是中性物质基子展示的两种宏观形态中微子=光子。
. 客观存在事实证明:中微子=光子。
A. 中微子的频闪现象是中微子=光子的客观存在证据
根据上文摘录可知,弗雷德里克·莱因斯是根据中微子的“频闪很有特异性”证实的。 中微子产生频闪现象的原因是:实验中获得的中微子是自由中子的衰变产物–μ中微子μ中微子在中子内部的能量级约是1.290187×106 eV,(见下文《物质体内粒子的相对静止质量计算》),在γ光子能级区2.559×105ev1.5354×1010ev,所以,中子裂变产生的μ中微子在实验中很难直接观测到。但当μ中微子撞击到质子时,会把部分宏观振动能量传递给质子,使得μ中微子波能量级降低到了可见光能级范围,从而展示出了可见光特性
中子裂变产生的μ中微子运动方向各不相同,所以,撞击质子的μ中微子呈一个个不连续形态,因此,实验只能观测到单个μ中微子波形成的频闪现象:太阳光线是无数个传播方向相同的光子波形成的连续态),揭示出:当中微子能量级在可见光能级范围时,就展示出了可见光子的特性。反之,如果中微子≠光子,则:中微子没有可见光特性,就不可能产生频闪现象
由此可见:可见光子波的本质是高能中微子波的振动能量降低后展示的形态中微子的频闪现象是中微子=光子的客观存在证据
B. 太阳光是高能中微子与对流层物质发生康普顿效应、光电效应后产生的可见光
根据下文《核反应的本质》论证可知:. 太阳的核反应不是氢燃烧聚合成氦。原因是:4氢原子聚合成氦原子不但没有负电子和光子放出反而需要吸收外界4个中微子与太阳释放出大量负电子和中微子相悖. 太阳核反应层是氘、氚核密集层,核反应是松散层内氘、氚核在强碰撞中产生核裂变释放出质子中子中子裂变释放出质子、μ中微子νμ)和负电子νμ和负电子在太阳大气层底部与物质发生光核反应、康普顿效应和光电效应行成对流层,
νμ波降低了能量后,才在光球层转变成了可见的太阳光波。
根据下文推算,太阳每秒裂变的氘、氚核粒子对数3.589167×1038对,每秒产生的中微子(约2.15×1039个。中微子波穿越太阳大气层转化成光子波,光波进入地球大气层后,通过强碰撞相互作用形成漫反射效应,不断输出振动能量,振动频率不断降低。可见光波就会转化成红外线波。随着红外线波能量进一步降低,红外线波就变成了微波-中微子波这就是为什么“太阳内部核反应产生大量中微子,每秒钟通过我们眼睛的中微子数以十亿计”的本质原因通过眼睛的中微子主要是可见光子波能量降低后转化成的。因此:太阳光是中微子=光子的证据
C. 燃烧和高温物质体发光是中微子穿越高温火焰和物质体时吸收热能后转变成的可见光
论据:因燃烧是氧化反应原子核内部的中子裂变释放出中微子核反应氧化反应不可能释放出光子,所以,从燃烧物质发出的光波不是从物质体内部释放出的可见光子产生的光波。同理,从高温物质体发出的光波也不是物质体内部释放出的可见光子产生的光波。
燃烧和高温物质体发出的光波本质是:因低能中微子波穿过燃烧物质及其相邻高温气体空间或高温物质体时,会与高温分子发生强碰撞相互作用,获取热能量会转化成中微子波的宏观振动能量,使振动频率增大,一旦获得的能量大于红外线波能量,低能中微子波就会重新转变成可见光波。因此,燃烧和高温物质体发光是中微子=光子的有力证据
同理,动物体内不可能激发出红外线波,动物体内“发出”红外线的原理是:低能中微子波穿过动物体内时,吸收了热能量,振动频率达到了红外线波频率级后的展示。
D. 普朗克实验揭示的热辐射本质是:低能中微子波穿越热体带出的热能量…。
论据:根据《普朗克演讲的内容是关于物体热辐射的规律,即关于一定温度的物体发出的热辐射在不同频率上的能量分布规律。…普朗克指出,…必须假设在光波的发射和吸收过程中,物体的能量变化是不连续的,或者说,物体通过分立的跳跃非连续地改变它们的能量,能量值只能取某个最小能量元的整数倍。为此,普朗克还引入了一个新的自然常数 h = 6.626196×10^-34 J·s(即6.626196×10^-27erg·s,因为1erg=10^-7J)。这一假设后来被称为能量量子化假设,其中最小能量元被称为能量量子,而常数 h 被称为普朗克常数 光子的本质:光子=中微子;中微子和光子是中性物质基子展示的两种宏观形态量子物理学创立者马克斯·普朗克18581947可见:“物体的能量变化是不连续的”。
根据《宇运论总纲》论证,能量是对虚质能的度量。因为,如果物质体释放或吸收的是纯能量,则物体的能量变化应该是连续的,所以普朗克定律揭示出:物体的能量变化不是直接向外界发射和吸收能量,而是通过“发射和吸收 非连续的粒子展示的能量转移现象
普朗克实验不是核反应实验,所以,物质体内部不可能向外界发射出粒子。因此,实验观测到物质体“发射”的“非连续”能量是外界中微子穿越物质体时,与物质体发生碰撞态相互作用产生的能量转移现象吸收能量是物质体受到外界非连续的高能量粒子撞击时获得的能量。
产生物体的能量变化有两种类型:. 物质体直接向外界辐射带能量的粒子。例如:放射性物质体的衰变;恒星核反应。. 物体的能量变化是通过与外界粒子发生碰撞态相互作用产生能量转移展示的现象。例如:阳光照射使物质体获得能量;冷风吹拂热体会吸收热能量带走。
因为,非放射性物质和非核反应都不会产生核裂变,所以,物质体向外界“发射”能量是穿过热体的低能中微子,把吸收物质体的热能量带出展示的“辐射”现象。如果中微子波吸收能量后携带的能量在1.53541.9448×102 ev范围,展示的就是红外线; 如果携带的能量在1.9448×1023.992×103 ev范围,展示的就是可见光。
依据是:“每秒钟通过我们眼睛的中微子数以十亿计”,证明一切物质体每时每刻都在与中微子波发生碰撞态相互作用。如果中微子波的能量密度大于物质体内部热能量密度,则物质体会从外界吸收能量,相反,低能中微子会从物质体带走能量。因每个中微子是相互独立的,所以:“物体的能量变化是不连续的物体通过分立的跳跃非连续地改变它们的能量”。
由此可见:普朗克实验揭示的是物质体与外界中微子(或者光子)发生相互作用展示的物理现象。证明普朗克实验是中微子=光子的证据
根据“中微子不带电,自旋1/2质量非常轻(小于电子的百万分之一)”推算,物理学界把质量小于9.11×10-37kg的中性粒子才称为中微子,能量<8.2×10-20J0.511ev ,属于微波范畴。
综上所证中微子和光子是中性物质基子展示的两种宏观形态,中微子=光子
附件 物质基子波的波长频率与物质基子的能量对应表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