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松锦之战是皇帝逼着打输的大败仗:1642年4月28日清军攻破杏山城

2020-05-01 12:05阅读:
松锦之战是皇帝逼着打输的大败仗:1642年4月28日清军攻破杏山城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松锦之战是皇帝逼着打的一场败仗:1642年4月28日清军攻破杏山城,明清松锦之战以清朝胜利告终。
松锦之战是皇帝逼着打输的大败仗:1642年4月28日清军攻破杏山城
松锦之战是大明和满清最后一次战略决战。
此次战败后,大明辽东主力基本被歼灭,防御体系崩溃,已经无力同满清对抗。
在松锦之战,关内外的局势对于大明已经极为不利。
明军传承民族英雄袁崇焕留下的遗产,坚守松山、锦州、宁远、山海关一线。虽然大明的军队战斗力不强,但这条防线大体完整。这条防线存在的本身,就是对满清的很大威胁。
可惜,此时满清已经摸到了大明内部的空虚,多次绕过辽东防区,效仿当年杀到北京城下的战略,不断关内袭击。当年糊涂的崇祯因此杀死了袁崇焕。
袁崇焕死后,清军入关更是肆无忌惮。
崇祯十二年初,清军从京畿地区进入山东境内,入关达半年,深入二千里,俘获人口四十六万余、黄金四千余两、白银九十七万余两,导致大明北方遭受重大摧残。
然而,大明关外的松锦防线仍然相对稳固。
松锦之战是皇帝逼着打输的大败仗:1642年4月28日清军攻破杏山城

1639年,清军曾出动主力围攻城墙不到2里的松山城。松山明军拼死防御,双方血战40天,清军无法攻占坚城,丢失2000多具尸体撤走。
从军事战略上来说,满清不能打垮松锦防线,任何军事行动都是危险的,等于是侧敌而动。
只要敌人有一定野战能力,完全可以侧击入关清军的侧翼和后路,导致他们全线崩溃。
所以,在第一次攻打松山失利以后,满清就认为必须不惜代价,和松锦一线明军决战。
此时,辽东局势也略有好转。
同年,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带来了左光先、曹变蛟等嫡系部队。洪承畴骨头不硬,却有一定军事才能。在他的建议下,明军开始编练新军,最终凑齐了13万人,准备了大量武器和火药。
可以说,编练新军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在同年12月,满清大将豪格率领1万多人,攻打宁远。
而宁远明军竟然敢主动出击,攻打立足未闻的清军。自然,此战还是明军战败,却让清军大感吃惊。明军已经很久不敢野战了,此次竟然主动出击。豪格没有敢于继续攻城,转而撤退。
松锦之战是皇帝逼着打输的大败仗:1642年4月28日清军攻破杏山城
从1640年开始,清军陆续同最前线的锦州明军交手。
当时大明关内局势还是很乱,农民军四处攻打,北方天灾连连,到处都是饿殍和瘟疫,连首都北京都无法避免。
在同明军的交手中,清军却发现明军战斗力逐步增强。
由此皇太极认为继续相持下去,对于满清是非常不利的,还是尽快进行战略决战。
从3月开始,清军开始围困锦州。锦州是大明修建多年的坚城,祖大寿在此死守,满清无法攻占。
这里就要说一说祖大寿了。
松锦之战是皇帝逼着打输的大败仗:1642年4月28日清军攻破杏山城
祖大寿是袁崇焕手下的悍将。当年袁崇焕守宁远,祖大寿就是他的部下,战后升为副总兵。
1627年皇太极再次攻打宁远时,祖大寿和满桂带兵和清军激战,最终后者溃败,史称“宁锦大捷”。
袁崇焕死后,遗命祖大寿未必为国效力。祖大寿在1631年坚守大凌河城,苦战3个月,粮食用尽。眼见就要全军覆没,祖大寿投降满清。然而他装作返回明军内部做内应,去了就不回,继续和清军激战。
此次祖大寿坚守锦州,同清军顽抗战斗了1年多时间。
围困战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1641年3月,清军才攻陷锦州外城,杀到城下。
当时锦州危急,祖大寿向明廷报称:“锦城的粮米仅供一月余,而喂马的豆则不能支撑一月,倘若清兵再次急攻,宁锦两城就要攻破,那么松、杏、锦三城就岌岌可危、朝不保夕了。”
这种情况下,崇祯命令洪承畴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步骑十三万,出击救援锦州。
可以说,此时明军已经用尽辽东所有的兵力,倾其全部了。
松锦之战是皇帝逼着打输的大败仗:1642年4月28日清军攻破杏山城
有意思的是,金庸在小说《碧血剑》中,却说明军多次见死不救,祖大寿才被迫投降,这是公然违背历史事实的。
我们发现金庸的小说中,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只要涉及清朝或者明末同清军作战,金庸小说中就处处以汉民族自居。这主要是当时香港人基本都是广东人,多是汉族,比较接受这种思想。
然而,只要提到清朝或者明末,金庸的论调立即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比如《鹿鼎记》中,天地会反清复明的英雄,大多像小丑一样。而唯一正面的陈近南,最后被自己的主子郑克塽暗算杀死。相比郑克塽、陈近南、九难等反清人物来说,康熙简直就是伟大光正的代言人,光辉四射。
而《碧血剑》中,把明军写的比恶魔还坏,把满清和农民军则写的很正面。搞笑的是,最后明朝灭亡,满清入关以后,农民军立即从正面角色变为烧杀淫掠的土匪。
类似还有很多这种奇怪的地方,这并非偶然。
在《鹿鼎记》中,金庸甚至逆转历史真相,写了所谓查伊璜帮助吴六奇振作起来反清。
实际上,吴六奇身为广东水陆师提督却从没有反清,反而杀死了很多反清的江湖人士。
而查伊璜同吴六奇只是一面之交而已,谈不上是什么朋友。
而这个所谓的反清文人查伊璜,其实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也是明史案的元凶。
查伊璜本名查继佐,是海宁的一个文人,曾经参加过《明史》的编纂。
然而他发现《明史》内容中有违禁部分,竟然主动向满清朝廷举报,最终使得70多人被杀,千余人被波及,尤其南浔巨富庄家因此家破人亡。
查继佐本是普通书生,因此分得庄家大笔财富作为奖赏,一说还成为包衣旗人,成为海宁当地的大户。
那么,这个查继佐是什么人?
就是金庸,或者说查良镛的直系祖先。作为后代,当然不可能否定祖先的作为了。
松锦之战是皇帝逼着打输的大败仗:1642年4月28日清军攻破杏山城
我们再回来说战争。
作为洪承畴来说,他心里很清楚,锦州是难以解救的。
满清总兵力已经增加到24万,比明军数量还要多一倍。而皇太极长期围困锦州的重要目的,就是试图让辽东的明军主力来救。
皇太极明白,自己去强攻明军固守的坚城,是非常难成功的。相反,将明军引诱出城市,就可以在清军擅长的野战中将它打垮。
明军就算固守宁远、杏山、山海关三城,放弃锦州,也未必能够挡住满清的攻击,又何谈野战对攻。这简直是自我毁灭。
所以,洪承畴率领大军进入宁远以后,就按兵不动,不敢随便北上,进入满清的圈套。
此举,颇像后来的辽沈战役,林彪围攻长春的同时,摆开八个满员纵队,等待廖耀湘10万军队从沈阳北上营救。
廖耀湘有卫立煌的支持,所以能够顶住压力,长时间不去救援长春,最终差一点就保住了自己的主力。
然而,洪承畴要倒霉的多,他遇到了崇祯和兵部尚书陈新甲两个草包。他们一个借口锦州危急,一个借口粮饷不能长期维持,迫使洪承畴北上决战。
洪承畴做不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能北上钻入圈套,自寻死路。
最终,明军在7月28日抵锦州城南乳峰山一带,击溃清军外围部队。
此时皇太极听说明军已经北上,大喜过望。他不顾自己重病在身(鼻血流淌不止),昼夜兼行500余里,到达锦州城北的戚家堡(辽宁锦县齐家堡)。
松锦之战是皇帝逼着打输的大败仗:1642年4月28日清军攻破杏山城
此时明军已经深入满清军队腹地作战,极为不利。
果然,皇太极立即指挥大军,将洪承畴的主力圈圈包围。
至此,明军野战不是敌人的对手,又失去了粮饷供应,也无法撤退。
此时别说救援锦州了,援军自己陷入绝境。
而这个绝境,是洪承畴早就预计到的事情。
皇太极秘令阿济格突袭塔山,夺取明军屯积在笔架山的粮草。
由此,明军粮草短缺,仅能维持数日。
此时,明军只有突围这一条路了。满清将明军团团包围,想要突围是非常困难的。
明军各部四面突围,各显神通,最终失去了统一的指挥。
松锦之战是皇帝逼着打输的大败仗:1642年4月28日清军攻破杏山城
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而洪承畴则没有突围成功,只得退回松山城。
鏖战到1962年2月18日,松山城破,总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被杀,洪承畴兵败被俘。
这种情况下,锦州祖大寿坚守到4月6日,被迫开城投降,随后杏山也被清军攻破。
此战,参战13万明军战死5万多人,残部几万人逃到山海关,归吴三桂统领。
由此,辽东战局已经不可收拾。
此战主要问题是崇祯和陈新甲狗屁不通,还非要强行干涉一线军事,使得明军北上送死。话说,这倒也不是第一次。在明军孙传庭同李自成的决战中,也是崇祯强行命令孙在粮草不济的情况下长驱直决战,最终导致全线崩溃,损失了关内明军最后数万精锐。最终,农民军攻打北京的时候,明军残部根本无力招架。
此次松锦之战大败后,崇祯仅仅诛杀了陈新甲泄愤。
松锦之战是皇帝逼着打输的大败仗:1642年4月28日清军攻破杏山城
其实,此战交给洪承畴自己负责,最低程度可以保住13万明军主力。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就算锦州丢失,有了部队终究还有周旋的余地。
而松锦之战,崇祯选择了最坏的结局,就是损失了主力还丢了锦州,鸡飞蛋打,什么也没有得到。
徐向前元帅曾说过一句名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自古以来不知道用多少鲜血才总结出来的经验啊!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