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清军仅打死2个英国士兵:1842年6月16日英军攻陷吴淞陈化成牺牲
2020-06-16 11:09阅读: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1842年6月16日:英军攻陷吴淞炮台,江南提督陈化成率众英勇作战,力竭牺牲。
吴淞战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一个战役,只持续了1天。
这个战役却颇能说明一些道理。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以后,英军舰队沿着中国海岸线北上,连续攻克厦门、定海、宁波。
在定海被英军占领以后,江苏巡抚的梁章钜就意识到上海、宝山两县有可能成为英军下一个目标。
当时宝山县清军士兵有3700人,大小火炮340多门。上海县士兵有1800人,大小火炮32门,还有数百乡勇。
除此以外,崇明驻扎3000多士兵。
这样,上海一地共有士兵8000多人,还有火炮近400门,就数量来说并不算少了。
在梁章钜和的新任两江总督牛鉴命令下,又有5000士兵赶赴上海增援,但火炮却没有大的增加
。
为什么只增加兵力,不增加火炮?
除了清军火炮数量有限以外,还有清军莫名其妙的呆想法:洋夷不善陆战。
他们认为洋人厉害的就是军舰和大炮,士兵陆战则没什么了不起,不是满清骑射和大刀铁矛的对手。
最初这伙人甚至认为洋人的腿是直的,加上穿上了靴子,根本不能随便弯曲。所以,近战期间,只要将洋人打翻在地,他们就无法自己爬起来。
这种谬论如果在1840年前有些市场,尚且可以理解,毕竟双方没有激烈的陆战。
然而,在1842年前的浙东反攻中,3万清军士兵近距离猛攻4个小时,却就被数千洋人杀得落花流水,全线崩溃。
这次可不是海上炮战,而是扎扎实实的陆战,甚至还是近距离陆战。
期间还有很多搞笑的战例。
如上千清军攻打镇海西门,没想到这里驻守的英军1个连,竟然出动开门出击。见英军完全不按照剧本来,这上千清军一哄而散。
镇海作战中,清军出动1900人进攻,还有3900人做支援,英军竟然没有一人伤亡。
这也算创造世界纪录了。
就算派一个乡下二愣子,晚上拿着一把杀猪刀入城,好歹也能趁黑捅死个把英国佬吧。
这TMD都打的什么仗!
而攻打宁波的2400清军,其中还有600所谓善战的四川兵(藏族人)。
结果他们冲入城内,自称经过一番血战才败退。
英军仅有1人死亡,数人受伤。
所以,清军军舰大炮不行,陆战就更不行。
一旦遇到洋人敢于近战,清军基本只有一个反应:撒丫子就跑。
到了1842年5月18日,英军舰队果然进驻杭州湾,攻占乍浦县城。
5月28日,英军2000多人乘坐20多艘军舰开始北上接近吴淞口。
6月8日,英军舰队赶到长江口,战争一触即发。
吴淞口扼守长江的入海口,自古以来都是极为重要的防御要隘。
满清在这里修建了,强大的吴淞炮台群。
从吴淞镇到宝山县约5里,满清建立了坚固的西炮台群,部署了144门大炮,驻军1300多人,由江南水师提督陈化成防守。
在黄浦江对岸的浦东张家浜,有着1000多名守军和20门大炮的东炮台,由川沙参将崔吉瑞驻守。
宝山县是西炮台的二线阵地,由两江总督牛鉴亲自率领士兵2000多人,配属50多门大炮驻守。
宝山县西北小沙背一带,由徐州镇总兵王志元带700人驻守。
满清还有水师20多艘军舰,协助防御吴淞口。
就防御来说,满清还是比较强大的,仍然挡不住英国人。
之前一系列败仗已经说明,依靠不能移动的炮台来防御,具有很大的缺陷。
这边,英军的骁勇善战,经验丰富,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
他们不能强攻获胜,就会设法迂回绕过炮台正面,从侧后用火炮或者步兵攻击。
而满清炮台的火炮大多难以360度移动,无法兼顾侧面的防御。
1842年6月13日,英军出动3艘大型军舰,开始正面攻击防御最强的西炮台。
这次英军军舰有8艘,另外还有6艘武装轮船,其余14艘是运输船。
陈化成率领西炮台守军,同英军3艘军舰激烈炮战。
期间,英军出动4艘轻型军舰,趁着西炮台炮战的机会,一举冲入黄浦江,侧翼西炮台和东炮台,同时开始掩护陆军在吴淞镇附近登陆。
正面的3艘重型军舰完成了掩护任务,就向后撤退,离开了西炮台的海域。
由于炮台无法移动,而满清水师军舰又不堪一击,对于英军军舰毫无办法。
这次,吴淞门户已经打开,英国人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
接着几天,双方都在调兵遣将。
6月16日,英军再次调动3艘重型军舰,猛烈轰击西炮台。
陈化成指挥官兵,同英军激烈炮战。
此时的英军火炮,就结构上来说,同满清大炮没有大的区别,只是射程、精度和威力都有一定优势。
即便如此,满清的火炮对于英军还是有一定威胁的。
激战4个小时后,英国军舰康丽华号被多次击中,船只受损,死伤20多人。
期间,英军炮火猛烈,西炮台清军有一些伤亡。
陈化成为了鼓舞士兵斗志,亲自到一线操纵火炮。
两江总督牛鉴听说陈化成到了最前线的炮位上,三次让他到后方宝山县城指挥,都被陈拒绝。
由于西炮台防御能力较强,英军认为没有必要强攻,3艘军舰暂时向后撤退修整。
而西炮台的清军并没有现代战争意识,误以为英军被击溃,立即向牛鉴报捷。
听说英国人已经败退逃走,没什么军事经验的牛鉴,顿时狂喜。
他决定离开宝山县城,亲自去西炮台慰劳官兵。
于是,他带着众多部下,打着总督的仪仗,大摇大摆的前往西炮台。
而英军只是暂退修整,准备寻找清军炮台薄弱点继续攻击。
见到满清官员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一艘军舰立即发射了几轮排炮。
炮弹准确落在队伍中,炸死炸伤几十人。
牛鉴大惊,一时间搞不清炮弹是从哪里来的,误以为英国人大部队已经攻到附近。
惊慌之下,牛鉴从轿子内逃出,脱掉官服,在河南参将陈平护送下逃回宝山县城。
此时牛鉴已经吓破了胆,认为宝山县城也不安全,迅速弃城逃到嘉定又逃到太仓,逃得比兔子还快。
见两江总督都跑了,宝山知县周恭寿也随即逃走。
县城内2000多官兵没有遭受一枪一弹的打击,就作鸟兽散了,50多门大炮都被丢弃。
于是,英军突入长江的4艘轻型军舰,开始趁机猛烈轰击西炮台南段的吴淞镇炮台。
这里的炮台规模很小,只有10门大炮,是西炮台防御群的薄弱之处。
能够迅速找到清军防御的弱点,可见英军的老辣和善战。
吴淞镇炮台不是对手,很快被摧毁,由此陈化成的西炮台防御出现缺口。
英军步兵迅速从这里登陆,使用步兵强攻炮台。
听到英军步兵已经上岸的消息,加上知道牛鉴已经逃走,这里清军更无心恋战。
由于吴淞镇炮台,同西炮台主阵地近在咫尺,洋人等于已经攻破了最坚固的阵地。
于是,英军尚且没有发动攻击,西炮台侧翼小沙背阵地与对岸东炮台阵地的守军,都纷自逃亡。
英军兵不血刃,步兵轻松占领这两处炮台。
由此,只剩下陈化成的西炮台主阵地,还在孤军奋战,已经被四面包围。
这种情况下,西炮台的2000官兵认为危险迫在眉睫,没有人愿意拼命。
他们不顾陈化成的劝阻,纷纷作鸟兽散逃走。
兵败如山倒,法不责众,陈化成也无可奈何。
最终,陈化成身边仅剩80多人。
英军数百步兵发动强攻,陈化成这区区几十人无力招架,很快死伤殆尽,陈化成本人中弹牺牲。
当时清军士兵基本都逃走,连陈化成的尸首都无人收殓。
几天后,安徽武进士刘国标,将他的遗体抢出藏于芦苇荡中。
八天后,陈化成遗体寻出运往嘉定县。嘉定县令练庭璜为陈化成拭去血污,并聘请画家程庭鹭按遗容绘制遗像,灵柩随后运回福建。
由此,英军彻底占领吴淞口防御工事,再占领空无一人的宝山县城。
听到吴淞口惨败,上海县城清军也蜂拥逃走,英军一枪不发占领上海县城。
由此,长江门户洞开,英军可以轻松沿着长江西进,攻击中国的内陆地区。
此次战役,可以说清军打的一塌糊涂,除了陈化成光荣战死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值得称赞的地方。
除了西炮台有过几小时炮战外,其余清军根本没有做出什么抵抗,基本都是闻风而逃。
此战英军参战军舰14艘,仅有2人死亡,25人受伤。
搞笑的是,清军明明有1万多人驻守,最终被英军打的鸟兽散,却仅有100多人伤亡。
战死的清军官兵,仅有包括陈化成在内的88人而已。
可见,清军根本没有什么激战,基本就是见势不妙就先跑了再说。
此战第一个逃跑的两江总督牛鉴,事后以贻误封疆罪逮捕,定为斩监候秋后处决,后又被赦免释放,赏赐七品顶戴。
这小子最后在1858年善终,死的时候还是二品官职。
中国人的脸,都被这些家伙丢光了。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