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梨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2017-01-06 14:53阅读:1,856
1 刺梨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X
1.1 形态特征
灌木,高1.0~2.5 m,树皮灰褐色,成片状脱落;小枝圆柱形,斜向上升,基部稍扁而成对皮刺。小叶9~15片,连叶柄长5~11
cm,椭圆形或长圆形,稀倒卵形,长1~2 cm,宽6~12
mm,先端急尖或圆钝,基部宽楔形,边缘有细锐锯齿,两面无毛,背部叶脉突起,网脉明显,叶轴和叶柄有散生小皮刺;托叶大部贴生于叶柄,离生部分呈钻形,边缘有腺毛。花单生,稀2~3簇生,直径4~6
cm;花梗短,小苞片2~3枚,卵形,边缘有腺毛;萼片通常宽卵形,先端渐尖,有羽状裂片,内面密被绒毛,外面密被针刺;花单瓣,粉红色至深红色,微香,倒卵形,直径4~6
cm,雄蕊多数着生在杯状萼筒边缘;心皮多数着生在花托底部;花柱离生,被毛,不外伸,短于雄蕊。蔷薇果为花托发育膨大形成的假果,扁球形或圆锥形,稀纺锤形,直径2~4
cm,熟时黄色,外面密被针刺;萼片宿存,直立。花期4―6月,果期8―9月。
1.2 生物学特性
刺梨适宜生长于温和气候下,适应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年平均气温11.0~16.5 ℃,≥10 ℃的有效积温为3 100~5 500
℃的地区,刺梨生长发育均良好。在年均温度超过17.5 ℃的地区,刺梨生长衰弱、结果少而小,质量差。刺梨的枝可以忍耐-10
℃左右的低温。刺梨已经萌动的芽和初展开的幼叶对低温的忍耐力弱,当气温降到3~5 ℃时则出现寒害。由于刺梨芽的萌动期较早,因此容易受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到倒春寒或晚霜危害。刺梨为喜光果树,但不耐强烈的直射光,以散射光最有利于生长发育。散射光充足时,树冠分枝多,生长强壮,花芽形成多,产量高,品质好;光照不足则分枝少而纤细,内膛枝易枯死,产量低;在强烈的直射光照下,植株矮小,结果虽多,但果实小,果肉水分少,纤维发达,品质低劣。
刺梨主产在南方多雨湿润地区,属喜湿植物。我国野生刺梨的分布区,年降雨量大多在1 100
mm以上。在湿润环境下,刺梨植株生长健壮,枝多叶茂,高产,果大质优。刺梨的抗旱力弱,在黄壤条件下,萎蔫系数为22.67%。在土壤干旱及空气干燥的条件下,刺梨生长较弱,叶易枯黄脱落,结果也少,且果小涩味重,在干热条件下更为严重。刺梨的耐湿力较强,即使在较潮湿的土壤中,也能正常生长结实。刺梨在pH值5.5~6.5的微酸性壤土、砂壤土、黄壤、红壤、紫色土上都能栽培。刺梨耐瘠力弱,因此栽培时要求园地土壤的土层深厚、肥沃,保水保肥性强。在保水保肥性差的土壤上,刺梨植株生长弱,产量低,品质差。
2 病虫害防治
2.1 病害防治
2.1.1
白粉病。刺梨白粉病主要为害嫩梢和嫩叶,也为害花蕾、花和幼果,以菌丝状态在芽鳞、叶或枝上越冬,为翌年的初侵染来源;其分生孢子以风力传播,散布量以白天为最多,占昼夜散布总量的90%以上,白天则在10:00以后散布的数量最多,而夜间则较少;白粉病潜育期为4~5
d,孢子萌发的适温为15~25
℃,湿度61%~100%,4月下旬至11月为发病期,7―8月高温会对白粉病菌的生长进行抑制,症状暂时隐退;病害的发生程度随着苗龄的增长而增加,嫩叶发病严重且普遍,老叶发病较轻。因此,随着植株的生长,病原菌逐年积累,树冠增大,易被侵害的嫩叶面积也随之增大,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也有所增加;肥水管理好的植株生长势强,发病轻,反之则植株生长不良,枝细弱叶小,抗性差,发病较重;山坡、田畔种植的刺梨植株较矮,枝条较少,通透性好,发病轻,而坝子栽植的刺梨植株生长茂密,枝叶幼嫩,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一是慎重选择刺梨造林地块,坝子地方多为良田,营造刺梨不经济,应选择水源条件较好的阳坡;二是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树势,秋冬季施1次基肥,春季施1次追肥并灌水1次;三是要及时进行整形修剪。既可使枝条的分布得以改观,增加植株通透性,有效培育营养枝和结果枝,增强抗性,同时可除去感病枝条,减少病原菌量的积累,缓解发病压力。四是可用25%粉锈宁2
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800倍液在春梢和秋梢初发病时各喷1次,条件允许的(大户承包管理或公司基地经济投入较高)可以选择使用抗霉菌素120的200倍液或抗生素BO-10的200倍液等生物制剂防治。
2.1.2 褐斑病。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老叶受害最重,5―10月为发病期,7―8月为发病盛期。
防治方法: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树势;发病初期喷70%代森锰锌6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倍液,每15
d喷1次,共防治4次,防治效果可达85%以上。
2.1.3
烟煤病。烟煤病一般不寄生在刺梨植株上,而是寄生在蚜虫和白粉虱的蜜露(粪便)上,主要为害叶片和枝条,初期为黑褐色霉点,然后逐渐扩展蔓延,形成一层黑色烟煤状物,与蚜虫和白粉虱的发生相关联,多发生在植株茂密和阴湿地段。
防治方法:从烟煤病的发生原理可以看出,防治烟煤病的关键是防治蚜虫和白粉虱,可用40%氧化乐果1
500倍液结合防治蚜虫、白粉虱效果较好。
2.2 虫害防治
刺梨上发生的虫害主要有蛀食性的梨小食心虫,食叶害虫黄刺蛾、蔷薇叶蜂、黄尾毒蛾、苹枯叶蛾、大造桥虫,以及集中为害嫩梢与花蕾的月季长管蚜,为害枝条和叶片的白粉虱等。
2.2.1
梨小食心虫。刺梨梨小食心虫每年发生2~5代,幼虫出土时间为4月中旬气温开始回升时,5月中下旬开始羽化,6月下旬至7月中上旬每7
d出现1次羽化高峰期,7月下旬渐入始末期。梨小食心虫是为害刺梨的主要蛀食性害虫,早起为害常引起落花落果,中期蛀食后果实内存黑色粪类物,影响刺梨的产量与品质。
防治方法:应将物理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物理防治的最佳时间在11月,可结合果实采收后对梨园的修剪和田间管理进行;药剂防治主要采用50%辛硫磷乳油7.5
kg/hm2+细土375 kg/hm2,或呋喃丹15 kg/hm2+细土225
kg/hm2拌成毒土撒施,时间选择在4月中下旬幼虫开始出土及1代成虫羽化期、刺梨挂果前。
2.2.2
食叶害虫。黄刺蛾是刺梨最严重的虫害,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枝条上结茧越冬,5月下旬成虫出现,6月中旬至7月上旬林间幼虫数量大,为害严重,7月中下旬林间茧量大增,9月为2代幼虫为害期,此代幼虫量少,为害轻,10月幼虫结茧越冬[3]。蔷薇叶蜂以幼虫群集叶背,食叶为害,1年发生2代,6月中上旬为害严重,8月上旬2代幼虫又群集为害,9月下旬幼虫入土越冬。黄尾毒蛾以幼虫蚕食叶片,1年发生2代,6月上旬出现成虫,6月中下旬幼虫为害严重,9月为2代幼虫为害期,10月越冬。苹枯叶蛾1年发生2代,以小幼虫在枝干上越冬,5月为害叶片,7月中下旬为1代幼虫为害期。大造桥虫以幼虫食叶为害,1年发生4~5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化蛹越冬,4月末出现成虫,6月和9月为幼虫期,幼虫有拟态,常栖于刺梨枝干上,形似嫩枝,不易发现。
防治方法:对以上5种食叶害虫的防治,要及时清理林内的垃圾,并在幼虫初孵期喷70%辛硫磷1 000倍液,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2.2.3
月季长管蚜。月季长管蚜集中为害嫩梢与花蕾,少数为害叶片,4月中旬至11月均有发生,以5月中下旬和10月上旬为其繁殖的高峰期,11月份以成蚜在叶芽和叶背越冬。
防治方法:秋后剪除有虫枝条,及时清除杂草和落叶;保护和利用寄生性的蜂类和捕食性的瓢虫类天敌;虫害大面积严重发生时,喷施25%灭蚜威(乙硫苯威)1
000倍液,或0.5%醇溶液(虫敌)500倍液,或50%辟蚜雾1 500倍液防治均可[4]。
2.2.4
白粉虱。白粉虱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在叶背为害,分泌蜜露,诱发烟煤病,1年发生10~12代,世代重叠,4―10月均可见到白粉虱成虫,6月最多,虫源主要来自育苗的温室内。
防治方法:适当修枝,改善通风透光,可减轻为害。在成虫发生盛期或幼虫大量孵化时,可选用40%氧化乐果乳油喷施。特别是在卵孵化盛期喷2.5%敌杀死乳油5
000倍液防治,喷2~3次,防治效果最好。白粉虱成虫对黄色有强烈趋性,因此可在刺梨树旁栽插黄色木板或塑料板,黄色板上涂粘油,振动枝条,使白粉虱成虫飞舞,粘到黄色板上,起到诱杀作用,对控制其为害有一定效果。另外,使用小型吸尘器(如汽车专用吸尘器),成虫期连续吸几次,可以完全控制其危害。
3 结语
刺梨病虫害的防治,应主要采用生物技术措施,如慎重选择造林地、及时修剪整形、加强水肥管理等,这既是防治病虫害的需要,也是实现刺梨增产增收、保证品质的需要;还要保护病虫天敌,达到生态防治的目的。同时,要慎用药物制剂,尽量不用或少用,即使必须要使用药剂,也尽可能地使用抗霉菌素120等生物制剂,这是形成绿色健康生态产业的需要。
中国刺梨产业网:http://jcl.99114.com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