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诺兰的一次撤退,战争片的一次胜利
2017-09-02 10:30阅读:
诺兰不试图解读战争本身的意义,而是专注于战争中的人最原始、最真实的反应:逃亡,不顾一切地逃亡。
文 |黎诗韵
编辑 | 金匝
从诺兰声称要拍《敦刻尔克》的第一天起,全世界都对这位从没失手过的导演充满期待。
早年有《记忆碎片》和《蝙蝠侠:黑暗骑士》这样的神作,再到后来中国观众熟知的《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诺兰电影,是可以直接跟“超现实题材”、“智力考验”划上等号的。但遇到“敦刻尔克大撤退”,一个结局早已知晓的故事,诺兰会怎么讲述,成了撩拨全世界的谜题。
9月1日,《敦刻尔克》上映,谜题揭晓,没有人料到,“鬼才”诺兰选择了一种最朴素的方式来完成他个人风格的一次“撤退”:没有血腥残酷的场面,也没有繁复细腻的情感,更没有试图解读战争本身的意义,他专注于一种“沉浸”式的体验,用技术和故事带你进入战场,让你感受身处战争的人最原始、最真实的求生反应:逃亡,不顾一切地逃亡。
《敦刻尔克》是一部“好看的战争片”吗?不是。战争从来都不好看,活着,才是战争的底色。
战争
拍一部战争片的想法,25年前诺兰就有了。当时他和妻子艾玛乘着朋友的小帆船从英国驶向法国敦刻尔克,旅程非常险峻,天气糟糕,海
浪汹涌狂暴,这让他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听过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5月,英军和盟军被德军包围在法国敦刻尔克,士兵们像罐头里的沙丁鱼,挤在一片海滩上,这里是最后的庇护所,也是德军空袭的葬身地,幸存的唯一机会,就是渡过英吉利海峡回到英国。
英国海军抽调军舰来运输士兵,并在沿海和泰晤士河沿岸征用船只,船主们纷纷响应,上千条小木船、渔船、货船、客轮、扫雷艇、驱逐舰驶向敦刻尔克,渔夫、码头工人、出租车司机都加入了救援队伍。英国的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当时一只最小的木船,只有3米长,靠着浆划过了英吉利海峡,让人难以想象。
诺兰一度觉得,这场援救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故事,但从未有人在现代电影里讲述这个故事,“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只能拍一次《敦刻尔克》,那一定要拍好”。
为了讲好这个故事,他保留了一贯擅长的多线叙事,分为陆海空三线,时间跨度分别为一周,一天和一个小时。陆,几位士兵伙伴尝试逃离海滩;海,一艘民用船船主带着儿子协助联军撤退;空,三名英军飞行员试图阻挡德国轰炸机,三线并进,并最终汇合在一起。
当年帮助士兵撤退的民船与“喷火”式战斗机
图 / 网络
被摈弃的是这三条线之外一切多余的内容,比如剧本只有76页,差不多只有诺兰之前剧本的一半,演员台词极少,主角之一汤姆·哈迪只有10句台词,影片时长也缩短为106分钟,配乐里时钟的滴答声也收紧了节奏。
为了达到更真实的视觉效果,诺兰没有使用绿幕抠图,而是用真实的驱逐舰,把IMAX摄影机放在水中,甚至让演员开着飞机进行拍摄。为了让观众最大程度地感受影片中的恐惧与悬疑,他把观众置身于海滩,置身于战斗机驾驶舱上,置身于横跨海峡救援的船只上,和影片中的人物一起感同身受。
连敌人的存在也被隐藏起来,从没正面出现过敌军形象,不论是士兵汤米在街道上被追击,还是他和战友被围困在船里,观众只能看到敌军扫射而来的子弹,而看不到他们的正脸。视角也始终保持在士兵的层面上,竭力还原他们本身的体验:逃亡,不顾一切地逃亡。
胜利
两年前,我去过士兵们逃亡的布赖迪纳海滩,已经很难看到当年的战争痕迹了,现在这里是法国的度假胜地,小孩和狗追逐奔跑,一切宁静又美好。
如今宁静的布赖迪纳海滩 图 / 金匝
但70多年前,40多万名士兵就被困在这片沙滩上,继续留守会葬身炮火,越过海峡对岸就是安全所在,命运翻转,何去何从,都只在一瞬间。诺兰要讲述的,就是这种命运的不确定性。
越过海滩上的伤员和尸体,爬上挤满士兵的长堤,并不意味着离活着更近一步;好不容易挤进船舱,前一秒还在大口吃着涂了果酱的面包片,后一秒船就被鱼雷击中,只好在海里奋力逃生;试图从一艘沉没的船逃向另一艘,又被炮火声击中,只能沉到水面以下,用手紧紧捂住耳朵。
求生是唯一的愿望,胜过一切,甚至包括人性:没有人聊起自己的家庭亲人,讲述过往将来;也没有人壮烈牺牲,彰显光芒,甚至飘荡在海里的海军士兵被参与撤退的小船救下后,还因为害怕,阻止这艘再航向敦刻尔克——类似“月光石”号船主和驾驶“喷火”空军那样的英雄之举有,但恐惧和贪婪也并不少见。
奇迹、伟大,战争残酷,人性光辉闪烁,这些传统学院派的视角、主流的大词,都和诺兰沾不上边。他要的是异常冷静,保持和“主旋律”的距离,不要宏大意义,只专注于一场逃亡,告诉你面对死亡时,一个人最原始、最真实的反应。
作为宏大复杂的创作趋势下难得的返璞归真,《敦刻尔克》是最不诺兰的一次尝试;但最后成为独树一帜的“非主流”战争片,又是最诺兰的一次。可能也有人会认为这是诺兰的退缩,但事实上,就像《敦刻尔克》的撤退行动一样,它其实是一种胜利。
英雄
战争里总有英雄,但诺兰的英雄主义视角是独特的。
“最终在战争中发生的事情是非常随机的,非逻辑的。所以我会尊重这种人类寻求生存的本能,而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他觉得敦刻尔克的集体撤退能成功,一部分来自于自私,另一部分来自于求生的欲望,所以整个电影的基调并不像很多其它讲述战争的电影,有着对英雄主义的刻画。
比如哈里·斯泰尔斯饰演的士兵阿莱克斯死里逃生,坐上回家的民船,却忐忑地问起船主儿子,“我们(逃跑)让你们很失望对不对?”
后来他满面油污坐在列车上,却不敢打开印有丘吉尔关于敦刻尔克演讲的报纸,“我受不了,你(战友汤米)来读吧。”阿莱克斯满以为自己会被民众唾弃时,窗外递来了两瓶啤酒,欢迎他们的归来。
撤退的士兵们称不上是普遍意义上的英雄,但准确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英雄,小人物式的英雄,正如发放食物的盲人老人对归来士兵说的话:“做得好。”虽然他们做的“只是逃跑而已”,但“那就够了”。这正是这部影片要表达的主题,每个士兵都尽了最大的努力返回故乡,这场撤退对他们而言就是一场成功。
对英雄的这种另类解读,让人想到《蝙蝠侠:黑暗骑士》的最后,编剧乔纳森·诺兰说,“我们的英雄要逃走了”——蝙蝠侠作为“英雄”,没有按常理得到嘉奖与崇拜,他承担下一切恶名,成为众人唾弃之人,只能做隐藏的“黑暗骑士”。
有意思的是,《敦刻尔克》的第一批观众正是大撤退中幸存下来的老兵们,对诺兰来说,他们的感受才最为重要。一位曾参战的97岁老兵看过影片后说,“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再见到他们,感觉我仿佛又在战场上与他们相见。”在诺兰眼里,“这就是最好的评价。”
当年的老兵们和人们一同在纪念敦刻尔克大撤退70年 图 / 金匝
每人互动
你最喜欢诺兰的哪一部电影?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