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匍匐一生,只为一“芯”》原创上稿《中学语文》2023年7月上(第19期)作者:戴坤旭
2023-08-22 19:14阅读:3,408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匍匐一生,只为一“芯”
戴坤旭
曾被西方媒体称为“芯片女魔头”的黄令仪,1936年生于广西。
1955年,黄令仪大学毕业,被派往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深造。两年后,她又回到母校华中科技大学任教,在母校创建了首个半导体专业和半导体实验室。
1962年,黄令仪加入中科院计算所。1965年,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下,她带领团队,仅用一年时间,就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
1970年,计算所筹建集成电路研究室,黄令仪负责集成电路研究室的工作。三年后,国家启动“013大型通用计算机”的研制。在国外技术封锁的情况下,黄令仪带领年轻的团队,不辱使命,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3年6月,所里将11室命名为大规模集成电路室,芯片研制净化小楼也已改造成功。正当大家准备大干一番时,却被告知因经费紧张,计算所撤消了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室。黄令仪在安顿好同事后,去微电子中心报到。
1989年,黄令仪去美国参加一个国际芯片展览会。看到成千上万的摊位,却找不到一个中国的摊位,这让黄令仪非常难过。她深刻地意识到:我国的芯片水平,已远远落后了。
1990年,黄令仪一头扎进集成电路的研究中。在这期间,她和团队申请了两项发明专利。
2000年,黄令仪参加在德国纽纶堡召开的国际发明专利博览会,这次她终于看到了属于中国的展位,并且她们的一项专利还一举拿下了银奖。这个博览会1949年创立,50年来是第一次邀请中国参加。归国途中,黄令仪难掩激动,当即挥毫“神州之尊重泰山,赤子荣辱轻鸿毛;灵台无计四十载,不觉青丝已成雪。纽纶堡夜星光灿,启明银座落中华;十年耻痛今宵去,芳草天涯迷人还”。
2002年,黄令仪接到中科院教授胡伟武“打造属于中国自己的芯片”的号召时,毫不犹豫地加入了龙芯中科,成为项目负责人。
在黄令仪的带领下,2002年的8月10号,团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个自制芯片“龙芯一号”,改变了我国芯片制造受制于人的现象。
李国杰院士曾在《研制龙芯CPU的策略考虑》一文中说:“龙芯一号做了三次不同的物理设计,设计最成功的是由计算所自己完成的C方案,能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感谢中科院微电子中心的黄令仪研究员,是她把计算所的系统设计人员领进了微电子设计的大门。”
2004年9月,68岁的黄令仪在圆满完成龙芯2C的相关工作后,向微电子所申请退休,可刚回到桂林老家,就收到了胡伟武写给她的信,请她继续为龙芯的理想而奋斗。信中言辞恳切,黄令仪义无反顾,再次回到了计算所。
2005年4月,“龙芯二号”研制成功,开创了我国计算机核心技术对外授权的先例,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为后续研发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2008年,在黄令仪和她的团队的努力下,我国首款国产商用4核处理器“龙芯三号”问世。龙芯三号才真正彻底打破了美国芯片行业的垄断,成为我国高铁、北斗、军工、政府办公以及所有核心高端设备的“心脏”,黄令仪也因此被誉为“中国龙芯之母”。
黄令仪曾说过:“我愿匍匐在地,擦净祖国身上的耻辱。”“以芯雪耻”,黄令仪80多岁仍然奋战在研发第一线,她用一颗“中国芯”诠释着一颗火热的拳拳“中国心”。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