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路有些许的凌乱,在下只做一些片段式的旁批 不是读后感,更像是批注。 鲁迅先生曾经多次提到文章的速朽,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鲁迅先生认为如果自己的文章还没有腐朽,那说明文章所抨击的问题还存在,而如果文章速朽,那说明问题已经得到了彻底的解决。阿
Q曾经说过我们先前比你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而我不禁疑惑,当真阔吗?我想几乎可以肯定他是没有 阔过的,他身上的习气丝毫没有曾经阔过的痕迹。
他只是沉溺于在自己编制的一种无法确切被戳穿的谎言之中,满足自己一时的虚荣心,一种自卑的心理补偿,一种幻觉的满足,虽然靠着这种心理能得到暂时的满足,得到片刻的安宁。但最终却是他精神麻木,陷入更深的迷雾和虚妄之中,虚荣却不想为获得真正的荣誉而奋斗,这是鲁迅先生所批判的国民性的一个方面。
阿Q所有的准备动作全是为了挨打,居然丝毫没有想过逃跑或者是反抗,只能也只会接受这一打击和压迫,可见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之深。
忘却又是国民性的一大特点,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在后来的《娜拉走后怎样》描述。记性不佳是有益于己而有害于子孙的,人们因为能忘却,所以自己能渐渐地脱离了受过的苦痛,也因为能忘却,所以往往照样的再犯前人的错误。被虐待的儿媳做了婆婆的仍然虐待儿媳,邪恶学生的管理者是先前痛骂官吏的学生,现在压迫子女的有时也许就是十年前的家庭革命者,这也许与年龄和地位都很有关系,但记性不佳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