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太姥山太姥娘塔

2018-02-22 18:09阅读:
太姥山旧称才山。相传黄帝老师容成子曾栖此炼丹。尧时古越人始母种蓝山中,用白茶为百姓治病,后得道成仙,民间奉为太母娘娘,为闽地第一位女神,改称太母山。汉武帝时被册封为天下三十六名山之首,改“母”为“姥”,定名太姥山。
八闽大地信奉两位女神—太姥与妈祖,上山拜太姥,下海拜妈祖。
所以,“砖家”以为太姥娘娘应从四个方面诠释:福建最早的女神,南方古越人的始祖母,尧帝的母亲,西王母造象的原型。
道藏正统《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混沌初开,有神曰圣姥,母子二人居占此山,秦时人号为圣姥,众仙立为太姥圣母,今人祝庙呼大元夫人是也”;并载:秦始皇二年八月十五,魏王子骞等十三位武夷仙人在武夷山幔亭峰宴请乡人,上古仙人太极玉皇大帝,太姥魏真人,武夷君降临,邀坐上席。
福建最早的地方志《三山志》在标注太姥山时,称“旧名才山。王烈《蟠桃记》:尧时有老母,以蓝练为业,家于路旁,往来者不吝给之。有道士尝就求浆,母饮以醪。道士奇之,乃授以九转丹砂之法。服之,七月七日乘九色龙而仙,因相传呼为太母。汉武帝命东方朔授天下名山文,乃改母为姥。”
历史上太姥山诗文中,多有记载传说的内容,最早把太姥娘娘入诗的是宋代的陈嘉言,写有《太姥墓诗》:“吾闻尧时种蓝妪,世代更称那可数。帝尧骨配无微尘,此间犹有其时墓。”这也是最早记录了太姥的诗文之一。
万历戊申(1609年)仲秋,陈仲溱游太姥山,出天门,在四壁环卫处,见到了太姥墓,铭刻:“尧封太姥舍利塔”。第二年,即万历已酉年(1610),谢肇浙游太姥山,他的《太姥山记》载:“过此豁然,别一世界,是为岩洞。石壁罗立,平园半亩,窣
堵树片,石上太姥墓,似藏舍利所耳。僧流以为肉身坐化,乃卒不知太姥何人?墓何代?尧耶?汉耶?未可知也。”至清代,太姥墓仍是游人必访的一处名胜古迹,也留下不少诗文作品。
太姥墓塔是重要的人文遗存。如上所述可知,明代“太姥墓塔”只是一块小石龛,大概30-50厘米高大(根据目前塔内所见目测),龛内衣葫芦状石塔,上刻“尧封太姥之墓”;而且“窣堵树片,石上太姥墓,似藏舍利所耳”,说明现在的广场上当年有好几座宗教墓塔,有一块大石头上放置了“太姥墓”(墓塔),墓塔里可能藏有舍利子。能从尧一直保存到明代,当然匪夷所思。不过,谁知道太姥究竟是何年代人。至少,明代就有人替太姥造塔了。
现在的太姥墓塔,外为一方石屋,坐东北向西南,花岗岩方石叠加造砌,基座稍宽,往上逐渐收分,整体成立体梯状,面积约28平米。这是民国时期加盖的石屋,塔前陈设供桌,香炉。门额中间阳刻四字“太姥娘塔”,左款落“民国甲申小春”,右下款落“住持僧进杭立”,款为阳刻,均为行书。门楣上深刻凿沟等简单的装饰纹样,室顶仍以石镇,左右和后壁并留有出水槽。
室内正台设石龛,立太姥舍利塔,状如葫芦。龛门置阴刻行楷楹联:“姥峰耸秀留仙迹,宝塔重新耀法身”。塔顶匾额:“法身常住”。主梁镌:“民国甲申年立”。室两壁还各置一石龛。
很是特别的一座墓塔,很是扑朔离迷的一段历史传说。
太姥山太姥娘塔
太姥山太姥娘塔
太姥山太姥娘塔
太姥山太姥娘塔
太姥山太姥娘塔
太姥山太姥娘塔
太姥山太姥娘塔
太姥山太姥娘塔
太姥山太姥娘塔
太姥山太姥娘塔
太姥山太姥娘塔
太姥山太姥娘塔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