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面宽三间进深三间,一进院正面为均安堂,堂内陈列着难得一见的圣旨木刻匾,为清咸丰皇帝诰封园主人邬彬及其父、祖父为通丰大夫,诰封园主祖母、母亲和妻子为夫人的三道圣旨。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清咸丰帝圣旨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余荫山房有副名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弓”即是箭,古人以一箭之地喻百步距离,意指园林面积很小,不过三百步而已。“红雨”指深柳堂前的炮仗花,开花一串串,池塘落英缤纷,状如一片红雨,泛指园林姹紫嫣红。
山房有四座主体建筑:卧瓢庐、临池别馆、深柳堂和玲珑水榭。一座小小虹桥将院落分为东西两部,东为“绿云”,西为“红雨”,故而小桥名曰“浣红跨绿桥”。
卧瓢庐为硬山顶风火墙建筑,为宾友憩息而设的小庐舍,北面一排百叶窗,通风采光,南面“四季窗”,透过蓝色玻璃的重叠交换,可观四季景观。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虹桥映月,园内有一长方形石砌荷池,之上横卧一座廊桥,古时适逢龙舟水时节,池水涨至桥孔正中,半圆桥孔与水中倒影恰好形成满园,有如十五月圆,被称“虹桥印月”。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莲池南有临池别馆,园主的书斋。古文人以墨砚为“池”, 蘸砚挥毫称为“临池”。装饰玲珑精致,廊檐柱联:“别馆恰临池洗砚有时鸥可狎,回廊移步月寻诗不觉鹤相随。”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池北相对应为山房的主体建筑深柳堂,名源自唐诗“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是园主邬彬邀集骚人墨客、新朋旧友把酒言欢、吟诗作对的场所。堂内书香浓郁,珍品极多,木刻精品琳琅满目,名家墨宝闪耀清华。32幅桃木扇画把深柳堂装饰得富丽堂皇,具有岭南建筑风格特色。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双面木屏风,刻有乾隆东阁大学士、宰相刘墉、岭南三大家之一陈恭尹、广东晚清三大才子梁山舟、张船山、翁方纲等八大名家书法手迹,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东面小池中建有玲珑水榭,八角卷棚歇山顶建筑,窗户八面开启,玲珑通透,是园主人邀集骚人墨客挥毫雅叙的地方。榭中园主人撰写对联:“每思所过名山,坐看奇石皴云,依然在目;漫说曾经沧海,静对明漪印月,亦足莹神。”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浣红跨绿廊桥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来熏亭
瑜园,又称小姐楼,是邬彬第四代孙邬仲瑜建造,作息居宴客之所,其女眷亦曾在此居住。瑜园为二层,底层中座为船厅,立于方池之畔,方池上设有观鱼桥,与船厅相映成趣。船分前后舱,用翠竹木雕门罩分割。二楼中座为听雨轩,登上楼台,可饱览山房景色。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后花园是园中小苑,内设曲水流觞及象棋残局,遍植岭南佳果,叠泉小瀑,流水潺潺,春来虫喧蛙叫,夏日荔熟蝉鸣,令人流连忘返。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原创】百年山房余荫留香(下)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