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别让地膜成“地魔”

2024-05-04 09:16阅读:
别让地膜成“地魔”
“地膜盖一盖,增收几百块”,这是挂在庄稼“老把式”嘴上的一句口头禅。多年来,以增温、增产为显著特点的农用地膜,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在瓜果、玉米、蔬菜等作物种植生产上取得了增产增收成效。伴随着农用地膜的大面积推广,地膜残留造成的农膜污染治理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广袤的乡村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沟渠两侧,常常可以看到丢弃的废旧地膜。路旁和田间的树梢上“白旗”飘扬,水渠边堆积的废旧地膜厚度有的达5至6厘米。刨开覆盖过地膜的耕地,随处可见大片废旧地膜残留在土壤之中。这些白色污染,让美丽农村变成了强烈的视觉污染和环境污染
目前,农村使用的地膜大部分是高分子化合物,这些残膜在自然环境中往往需要上百年才能完全分解,在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出一定的有毒物质,不仅会抑制土壤微生物的生长、降低土壤肥力,还直接破坏土壤的理化结构。更严重的是,残膜长期留存土壤中将产生毒性会导致作物生长缓慢,直接造成耕地减产甚至绝收,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实地检测,当土壤中地膜残留量达到每公顷120公斤的时候,小麦、玉米、棉花的产量将分别下降17.8%、13.2%和16%。
我国是农业大国,作为重要的农资产品,地膜已成为粮、棉、油、蔬菜等农作物增产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地膜覆盖,除了可以抵御旱灾、低温冷害,显著增加作物产量外,还可实现反季节生产
,改善冠层光照,提高果蔬品质并能抑制杂草和病虫害农民普遍认为,地膜使用好能让农产品实现普遍增产30%~50%。但随之而来的残留农膜对农田和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影响。过去是耕地之中看地膜,现在是扒开残膜找耕地。地膜在土壤中残留量逐年积累,严重破坏耕地土壤环境,制约农作物生长,地膜随水流到河里或被焚烧,会造成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如何解决残膜的“白色污染”,已成为提高耕地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为了治理农田“白色污染”,从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等国家部委到地方乡镇,各级政府部门相继出台相关法规,禁止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推广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和加厚高强度地膜,创新回收利用工作机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推动农膜塑料污染治理,并将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等纳入农资打假行动。但这些地法规在现实市场执行中效果不甚理想,农民普遍在使用买种子、化肥等其他农资搭赠的超薄地膜,或者购买这些价格低廉的超薄地膜。
地膜看似事小,却关乎绿水青山,需要多方发力。政府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用法律法规约束地膜的使用、回收和监管;地膜生产厂家在生物降解膜上,要提高产品质量并降低产品成本;农资流通部门拒售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农民朋友和种植大户要尽可能使用生物降解膜等新型农用膜,主动清理农田残膜,科学回收处理,拒绝将废旧地膜随意丢弃或者焚烧,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建设美丽田园不懈努力。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