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以菌治虫的头牌明星——苏云金芽孢杆菌

2024-04-30 15:04阅读:
以菌治虫的头牌明星——苏云金芽孢杆菌



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菌),是你熟知的著名杀虫能手,还是一个陌生而拗口的名字?这种独一无二的细菌,人们已发现了百余年、应用了近百年,为农业生产“虫口夺粮”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关于它的新发现、新创造始终没有停止。就让我们走近Bt菌,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怎样一种细菌?

Bt菌通常呈宽1-2微米、长3-5微米的椭圆形杆状。与“三体人”靠脱水应对“乱纪元”类似,Bt菌在缺乏营养或外界环境恶劣时,也会进入休眠期。它的休眠方式是在细胞内形成一个球形或椭球型的“芽孢”,浓缩并保存生命物质,当条件适宜时重新萌发。由于这些特性,Bt菌在细菌分类学中被归为“芽孢杆菌属”。

然而,与大多数芽孢杆菌不同,Bt菌在形成芽孢时会出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在芽孢旁出现一个大小近似的晶体,称为“伴孢晶体”。在电子显微镜下,伴孢晶体呈菱形、斜方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状,如同一粒微小的宝石,十分美丽。伴孢晶体由蛋白质形成,外形虽美,却是对昆虫致命的毒蛋白。

百年前的发现

家蚕会患一种名为“猝倒病”的致命疾病,给丝绸产业造成严重威胁。早在1901年,日本生物学家石渡繁胤(Ishiwata Shigetane)就从患病死亡的家蚕幼虫体内分离得到了一种芽孢杆菌,起名为“猝倒杆菌”。然而它的正式定名还要等待十多年。

1911年,在德国一个叫做苏云金的小镇上,生物学家恩斯特·贝尔林纳(Ernst Berliner)在一只死亡的地中海粉螟幼虫体内再次分离到类似的细菌,1915年被正式命名为苏云金芽孢杆菌。

高强的杀虫本领

Bt菌杀虫,靠的正是“美丽毒药”伴孢晶体。这些晶体本身没有毒性,当进入昆虫消化道后,在其肠道独特的碱性环境中,被一些特殊的蛋白酶进行改造,便露出真容,变成了具有毒性的杀虫蛋白。杀虫蛋白能够找到特定的“靶子”——昆虫肠道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并与之牢牢结合,然后在细胞膜上形成孔洞,引起细胞溶解,最终导致虫体死亡。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隐隐有些担心,这些听上去很可怕的杀虫蛋白会不会对人有毒?大可放心!人及其他哺乳动物体内没有昆虫肠道中那样特殊的碱性环境,缺乏那些特殊的蛋白酶,肠道细胞表面也没有杀虫蛋白的受体蛋白作为“靶子”,无法发挥作用,因此这些杀虫蛋白对人畜非常安全。

专属“毒药”

Bt菌家族有许许多多不同的成员,被划分为不同“亚种”,它们产生的杀虫蛋白各不相同,杀伤目标也各异。如:大部分Bt kurstaki 亚种能杀死蝴蝶、蛾子等在昆虫分类学上归为“鳞翅目”的昆虫,Bt israelensis亚种专杀苍蝇、蚊子等“双翅目”昆虫,Bt morrisoni亚种则是“鞘翅目”甲虫的克星。

目前科学家鉴定出的Bt菌杀虫晶体蛋白有上百种,分为Cry和Cyt两大类。除了在形成芽孢过程中合成伴孢晶体外,Bt菌在正常生长时期,也会分泌另一种毒素蛋白Vip,其作用机制和晶体蛋白相似。

这些杀虫蛋白很“专一”,只对特定种类的昆虫有毒。因此,农业生产中使用的Bt菌杀虫剂,除了针对性的目标害虫外,对其他生物无毒力,也不会危害天敌昆虫。

最成功的微生物杀虫剂

Bt菌杀虫效力高、专一性好,是制造农业杀虫剂的“天选之子”。由于Bt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使用后对环境不会产生污染,也不会在作物中残留,是最安全的微生物农药之一。

1938年,第一个Bt菌商品制剂Sporeine在法国问世,在地中海粉螟防治中发挥了作用。经过一系列技术改进,Bt菌制剂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最成功、应用最广泛的生物杀虫剂产品。

根据中国农药信息网的数据,截至2023年 8 月,我国批准使用的有效成分中含有Bt菌的杀虫剂产品已达249 个。Bt菌替代了大量化学杀虫剂,对农产品高效、安全、绿色生产和地球生态环境安全做出了贡献。

不过,金无足赤,Bt菌制剂也有不完美之处——田间施用后,在高温或紫外线照射下容易丧失活性,附着在叶片上的菌容易被风吹走或被雨水冲刷掉,杀虫蛋白也可能被叶片表面的蛋白酶分解;由活菌制成的Bt悬浮剂,为了保持菌的活性,对运输和储存条件有较高的要求。未来的Bt菌产品研发将主要针对这些方面加以改进。此外,Bt菌对家蚕高毒,因此在家蚕养殖场周围要特别慎用这类产品。

更新换代的Bt产品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Bt菌制剂早已更新换代。微生物学家们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改造菌种,能够提升毒力,延长发挥作用的持续时间,还能扩大杀虫谱。例如,给Bt菌中转入多份杀虫蛋白基因,使其超量合成;或转入不同杀虫蛋白基因,拓宽杀灭对象范围。

2017年,经过十余年持续攻关,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Bt菌G033A终于成功获得农药登记。科学家首先从大自然中存在的Bt菌种中筛选出一株优异菌种,它含有多个对鳞翅目害虫高毒性的杀虫蛋白;接着,以基因工程手段向其转入对鞘翅目害虫具有高毒力的杀虫基因。改造后的Bt菌杀虫谱大为扩展,小菜蛾、甜菜夜蛾、棉铃虫、草地贪夜蛾、马铃薯甲虫、黄曲条跳甲等,都不在话下。

一个基因一个产业

由于田间喷洒Bt菌制剂的种种局限性,从上世纪80年代起,科学家开始尝试将它的杀虫基因转入植物中,使其自身能够合成杀虫蛋白作为武器来对付害虫。

这一创新性的工作被证明极为成功。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第一批抗虫转基因作物实现了商业化生产。2019年,全球共有29个国家/地区种植转基因作物,总面积已达到 1.904亿公顷,其中约57%的转基因作物含有至少一种源自Bt菌的杀虫基因,总面积超过1亿公顷。

抗虫作物的大面积种植显著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挽回了大量由于虫害导致的产量损失。追根溯源,这些成就都得益于小小的Bt菌啊!

远不止杀虫

上面讲到的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害虫都属于昆虫家族成员,而线虫是另一类可严重危害作物的寄生性病原生物。科学家发现含有某些种类杀虫蛋白的Bt菌可以杀灭线虫,将这些基因转入植物,也可以使植物获得对线虫的抗性。还有一些Bt菌能够促进植物生长,具有生物肥料的潜质。

螨虫可寄生于人体传播疾病或引发过敏,而一些Bt菌表现出很好的杀螨活性。另一些Bt菌能够产生抑制真菌和细菌生长的化合物,在防治作物病害和动物与人类疾病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某些Bt菌的伴孢晶体蛋白没有杀虫活性,但出乎意料的是,它们对人子宫颈癌细胞、结肠上皮腺癌细胞、前列腺癌细胞等有很强的杀伤作用,也许未来能研发出源自Bt菌的抗癌药物,它对人类将再立新功!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