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食品中细菌总数的测定方法和原理及操作步骤与流程!

2025-04-02 16:13阅读:1,008,700
食品中细菌总数的测定方法和原理及操作步骤与流程!



一、目的与要求

1、学习并掌握细菌的分离和活菌计数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2、了解菌落总数测定在对被样品进行卫生学评价中的意义

二、原理

菌落总数是指食品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所得1g或1ml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总数。菌落总数主要作为判别食品被污染程度的标志,也可以应用这一方法观察细菌在食品中繁殖的动态,以便对被检样品进行卫生学评价时提供依据。

菌落总数并不表示样品中实际存在的所有细菌总数,菌落总数并不能区分其中细菌的种类,所以有时被称为杂菌数,需氧菌数等。

三、材料

1、食品检样

2、培养基

营养琼脂培养基,无菌生理盐水

3、其它

无菌培养皿,无菌移液管,无菌不锈钢勺。

四、流程、步骤

1、取样、稀释和培养

以无菌操作取检样25g(或ml),放于225mL灭菌生理盐水的灭菌玻璃瓶内(瓶内预置适量的玻璃珠)或灭菌乳钵内,经充分振要或研磨制成1:10的均匀稀释液。固体检样在加入稀释液后,最好置灭菌均质器中以8000~10000r/min的速度处理1min,制成1:10的均匀稀释液。

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ml,沿管壁徐徐注入含有9ml灭菌生理盐水的试管内,振摇试管混合均匀,制成1:100的稀释液。

另取1ml灭菌吸管,按上项操作顺序,制10倍递增稀释液,如此每递增稀释一次即换用1支10ml吸管。

根据标准要求或对污染情况的估计,选择2~3个适宜稀释度,分别在制作10倍递增稀释的同时,以吸取该稀释度的吸管移取1ml稀释液于灭菌平皿中,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皿。

稀释液移入平皿后,将凉至46营养琼脂培养基注入平皿约15ml,并转动平皿,混合均匀。同时将营养琼脂培养基倾入加有1ml稀释液(不含样品)的灭菌平皿内作空白对照。

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板,置36±1温箱内培养48±2h,取出计算平板内菌落数目,乘以稀释倍数,即得每克(每毫升)样品所含菌落总数。

2、菌落计数方法

作平皿菌落计数时,可用肉眼观察,必要时用放大镜检查,以防遗漏。在记下各平皿的菌落总数后,求出同稀释度的各平皿平均菌落数。到达规定培养时间,应立即计数。如果不能立即计数,应将平板放置于0-4,但不要超过24h。

3、菌落计数报告方法

平皿菌落数的选择

选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皿作为菌落总数测定标准。每一个稀释度应采用两个平皿平均数,其中一个平皿有较大片状菌落生长时,则不宜采用,而应以无片状菌落生长的平皿作为该稀释度的菌落数,若片状菌落不到平皿的一半,而其余一半中菌落分布又很均匀,则可以计算半个平皿后乘以2以代表全皿菌落数。

稀释度的选择

a.应选取平均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稀释度报告。

b.若有二个稀释度均在30~300之间时,应以二者比值决定,比值≤2取平均数,比值>2则其较小数字。

c.若所有稀释度均>300,则取最高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

d.若所有稀释度均<30,则以最低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乘稀释倍数报告之。

e.若所有稀释度均无菌落生长,则应按<1乘以最低稀释倍数报告之。

f.若所有稀释度均不在30~300之间,有的>300,有的又<30,则应以最接近300或30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

菌落计数报告方法

菌落数在1~100时,按实有数字报告,如大于100时,则报告前面两位有效数字,第三位数按四舍五入计算,为了缩短数字后面的零数,也可以10的指数表示。

五、结果

1、将实验测出的样品数据以报表方式报告结果。

2、对样品菌落总数作出是否符合卫生要求的结论。

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拥有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超低温冰箱,生物安全柜等仪器设备可进行对微生物分离、鉴定等常规的分子实验研究。对我国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需求进行积极的面对社会乃至国外收集保藏提供微生物菌种资源。在保证生物安全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为工农业生产、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科研教育提供微生物物种资源、基因资源、信息资源和专业技术服务。

易欧赛生物(EOUCELL)是由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开创的专注于科研细胞及其周边产品研发及提供的高端品牌,主要业务涵盖原代细胞、细胞系,细胞培养基及细胞周边耗材等!2024年6月30日,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武汉易欧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由武汉易欧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品牌易欧赛生物的全方位生物技术支持!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