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20220311听王崧舟老师执教《红楼春趣》有感

2022-03-11 15:34阅读:118
今天上《红楼春趣》,昨天特意看了王崧舟老师在现代经典课堂执教的《红楼春趣》的课堂实录视频。 《红楼春趣》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点开王老师的课堂实录时,我有点诧异——整个视频时长近两个小时。这样的时长让我在心底暗暗好奇——王崧舟老师会怎样解读这篇课文,又会作出怎样精妙的设计呢?
边改作业边看视频——两个小时的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等我放下笔,我才诧异地发现,王崧舟老师在这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并没有做出什么“奇巧别致”的设计,也没有进行什么“深刻深邃”的解读。尤其是前一个小时。王崧舟老师的主要步骤是这样的:
一.读课题,读关于课题的注释,了解《红楼春趣》是节选自曹雪芹的《红楼梦》。
二.读交流平台,了解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三.读课文,梳理情节:掉风筝——拿风筝——放风筝,在梳理情节的过程中,梳理字词。
四.再读课文,围绕“宝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思考、批注、做交流。板书“为女儿立传”。
“平平无奇”——简单的课堂步骤,耐心的课堂等待。
坐在我隔壁的老师听了一耳朵,说,这个老师上课好慢呀。
我感慨地说,是呀,如果换一个老师,上公开课,对这种略读课文,是绝不敢这样上的。40分钟,他会想尽办法设计波折、跌宕、牵引着孩子们的情绪走向一波波高潮。但是王崧舟老师的这种设计,我可以直接拿来给自己的学生。慢慢地等着学生一点点走进课文、走进故事、走进人物后,王崧舟老师才在第二课时的后半段,慢慢地带着学生一点点走进文学和人性。
一.出示补充资料(《红楼梦》有两种版本,脂本和程本,课前老师带大家看的第七十回是脂本,课文改写的却是程本)
20220311听王崧舟老师执教《红楼春趣》有感X

二.看看脂本和程本的区别。
(1)出示脂本对黛玉放走风筝的原文录音。
(2)对比区别:
最后把风筝放走的是谁?脂本中最后放走风筝的是“紫鹃”,程本放走风筝的是“黛玉”。
读黛玉的话,为什么不放走风筝?交流课前对黛玉的了解。这是一个多愁善感、聪慧心细、体弱多病、孤苦伶仃、寄人篱下的女子。这样性格的黛玉,看到飘飘摇摇的风筝飞走的时候,她心里想的是什么?写在作业纸上并交流。
(3)宝玉看到黛玉的风筝飞走了。他会怎么说怎么做呢?生猜测。听脂本中对宝玉中的描写。(不知道落在哪儿,我替他寂寞。剪了我的,做个伴儿)
(4)说明宝玉想黛玉所想,懂黛玉。这样的人叫做“知己”
(5)在《红楼春趣》中,寻找相关句子,看看黛玉是否也是宝玉的知己。
生寻找,读句子“那是顶线不好”。(当所有人都嘲笑宝玉时,黛玉却是这样宽慰,解围。)
三.黛玉和宝玉一直是知己,读《红楼梦》中的其他段落描写。
(1)第一次见到:倒像是在那里见过一般(黛玉)。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宝玉)
(2)第三十二回,史湘云劝宝玉读书求学: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宝玉)林黛玉为什么不劝宝玉求学?(黛玉懂宝玉的志向,懂得对方人生志向的才是知己)
(3)黛玉写的诗。师生对读。读宝玉看到诗的反应。宝玉为什么会哭了?(宝玉懂黛玉的心情)
20220311听王崧舟老师执教《红楼春趣》有感
(4)可惜黛玉死了。播放黛玉和宝玉的视频。师板书:叹知己无缘。
四.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说“叹知己无缘”?作者为什么要把林黛玉写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林黛玉的一生?林黛玉死了之后,贾宝玉跟谁在一起了。
师并没有给出解释。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好好地去读一读《红楼梦》,读一读曹雪芹的《红楼梦》,去读一读脂本的《红楼梦》。
20220311听王崧舟老师执教《红楼春趣》有感
在第二个课时的学习中,如何以《红楼春趣》为支点,拓展开来。需要思考两个问题:拓展的目的是什么?围绕怎样的中心展开拓展。
很显然,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是拓展最重要的目的。而在第二课时短短30分钟的时间里,王崧舟老师以“程本”和“脂本”的区别展开问题,把焦点落在了宝玉和黛玉的关系上“叹知己无缘”。通过对比原文和改写,感受宝玉和黛玉的知己关系;补充原文中重要的情节,进一步深入了解他们的知己关系。最后,如同在湖心投了了一颗颗小石子,王崧舟老师把课堂结束在了一圈一圈的涟漪中。
这才是真正的好课!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