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访谈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拍照纯属偶然
2015-04-27 13:43阅读:
文章来源:PhotoMagazine 中文摄影杂志 for
iPhone
作为最著名的巴西摄影师,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Sebastião
Salgado)在过去39年中从未停止过对全球性社会问题的关注,为了完成其私人拍摄项目,
萨尔加多游历了超过100个国家,其拍摄作品被视为21世纪初最重要的纪实项目。目前
萨尔加多正在进行一个名为“Genesis”的项目,以记录全球尚未被人类拍摄过的地理及物种。
Q:开始拍照的契机是什么?
A:那纯属偶然。我妻子是一名建筑师,年轻的时候我们住在巴黎,她就带着相机到处拍建筑。那是我第一次透过镜头进行观察,就在那一刻,摄影闯入了我的生活。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后,我成了一名经济学家,但相机带来的乐趣远大于此。渐渐地,我放弃了原本的职业,开始了作为摄影师的新生活,并一直持续到现在。
Q:摄影会给你带来痛苦吗?
A:不能说是“痛苦”。摄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它们是一体的。正如所有人一样,我的生活中也有艰难的时刻——我的儿子患有唐氏综合症。拍照使我目睹了人的种种灰暗面,但也有让人高兴的事情
。
Q:数码摄影的兴起对这种艺术形式来说是一件好事吗?
A: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我有多年的胶片拍摄经验,而数码摄影与传统胶片摄影大不相同。我不用闪光灯,但即使在很弱的光线下,数码相机也能发挥出色,其画质之精良简直超乎想象。另外,也不用担心机场安检机的射线会让胶卷曝光了。
Q:谁的建议最让你受益?
A:开始拍照不久,我遇见了布列松。他当时已经上了年纪了,但在思想上却是我见过最年轻的人。他告诉我,必须相信直觉,深入工作,将“自我”搁置一旁。虽然我的照片后来和他大相径庭,但我们的初衷是相同的。
Q:你的灵感源泉是什么?
A:甘地。无论他去往何地,都能完完全全地融入到当地的社群中,这让我非常钦佩。
Q:有哪种艺术形式是你不会涉及的?
A:应该说是没有。对我来说,艺术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任何东西都能成为艺术。学生时代,我住的公寓是勒·柯布西耶设计的,最近,当年放在我们房间里的家具竟然被摆在画廊里出售。我说:“天哪,我和那件家具朝夕共处了两年,把衣服随意扔在上面,而现在它居然变成了一件艺术品。”
Q:如果用一首歌来诠释你的生活,会是哪一首?
A:亨德尔《弥赛亚》中的《哈利路亚》。我很幸运,去过120多个国家,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人和思想,目睹了无比美妙的事物,也有过让人毛骨悚然的经历。那首曲子正是这一切的概括。
关于摄影师
Sebastião
Salgado,巴西摄影师,1944年生于艾莫雷斯。1973年成为职业摄影师,曾出版包括“Workers”、“Terra and
Africa”等在内的数本摄影集。1994年与妻子Lélia Wanick Salgado共同创立图片社Amazonas
Images。
扩展阅读:《苦难的尊严——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选自北京电影学院宋靖教授新书《纪实摄影》
(本书正在编辑中,即将在9月出版)(为了多点参考资料连编辑中的书稿都放上来了, )
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1944年2月8日生于巴西文革摩里斯。1969年,25岁的萨尔加多在圣保罗大学取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后,移居欧洲。1970年,他开始接触摄影,并对这门瞬间艺术一见钟情。1973年,在非洲咖啡贸易组织任职时,他发现自己对摄影的爱好远远超过填写枯燥乏味的表格,于是辞去了这份工作,一门心思地搞起了摄影。他很快成为世界基督教协进会的专职记者,处女作是对撒哈拉沙漠地区旱灾的摄影报道。1974年,30岁的萨尔加多被法国西格玛图片社吸收,任摄影记者,开始了到世界各地拍摄照片的生涯。1975年起,他先后任法国伽玛图片社和玛格南图片社的记者。
萨尔加多摄影采访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不论面对什么样的题材,都与苦难者同呼吸,坚持从人道主义精神出发来拍摄照片。
萨尔加多是一位有思想、有自己信念的摄影家。他说:“用信念去摄影,是我生活的准则。”1982年,萨尔加多以其照片中浓郁的人道主义精神,获美国的尤金•史密斯奖。1985年和1992年,他又以《埃塞俄比亚的饥荒》和《科威特的恐怖》两组摄影报道,连续两次在世界新闻摄影大赛中获奥斯卡•巴尔纳克奖。
1986年当萨尔加多在巴西帕拉达高原露天金矿采访时,他看到了世界上最艰苦、最危险的劳动场面:5万名淘金者挤在一个巨大的土坑之中,他们背负着沉甸甸的矿土,靠摇摇晃晃的木梯爬上爬下,随时都有摔死的危险。萨尔加多说:“被摄者虽然衣衫褴褛,甚至赤身裸体,但是他们仍然具有人的尊严。我感到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太多的不公平,良心驱使我把他们拍摄下来,借以引起人们的关注。”
作为玛格南图片社的重要成员之一,萨尔加多的摄影方式与该社前辈布列松等人有一脉相承之处,但又有自己的特点:相同之处是对“决定性瞬间”的追求,一旦发现这种瞬间就立刻迅雷不及掩耳地抓拍;不同之处是,他认为走马观花式的照片多数都缺乏应有的深度,他宁愿走进所要拍摄的人群里生活一段时间,使所拍照片更有深度。萨尔加多说,从事纪实摄影的记者就是记者,不是艺术工作者,尊重现实和尊重历史是从事纪实摄影的首要条件。他说他在拍摄照片时从不考虑艺术创作的问题,如果有人认为他的某些照片有艺术性,那是他们自己的事。
萨尔加多认为,人类的体力劳动生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我们现在所拍摄的体力劳动照片,再过10年、15年就会变成历史的遗迹。于是他制定并实施一个计划,从80年代开始,奔走于地球上仍存在着体力劳动的各个角落摄影采访。乌克兰的钢铁厂、古巴的甘蔗田、卢旺达的茶园、玻利维亚的锡矿、印度的煤矿、巴西的金矿、中国的自行车厂……无处不出现萨尔加多的身影。1994年,萨尔加多把他6年多来在世界各地拍摄的350幅反映苦力生涯的作品,汇编成一本巨型画册:《劳动者——工业时代即将消逝的形象》。在世界各地的采访中,萨尔多加不畏艰险,为报道持续了10年的非洲大旱,他不远万里先后16次前去非洲,即使感染上了血吸虫病也没有退却,他一边治疗,一边坚持摄影采访。
萨尔加多常用的相机是徕卡。他随身至少携带3台相机,上面分别配装28mm、35mm和60mm的定焦镜头,目的是在摄影采访时只换相机不换镜头,避免耽误时间。采访中的萨尔加多穿着非常一般,普通衣服也有助于他与普通百姓的交流和接触。从不背显眼的摄影包,也不手提银光闪闪的摄影箱,相机都放在3个很小的口袋里,目的是尽量避免被摄者的注意和戒备。
萨尔加多并不排斥彩色,但他更喜欢黑白。他认为黑白照片有更强的概括力,而彩色照片却容易把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五光十色的外表上,导致忽视事物的内在本质。他最喜欢用柯达Tri—X黑白胶卷,认为这种胶卷颗粒细腻、宽容度大,不论亮处或暗处都能产生丰富的层次,最能适应不同场合光线的变化。
萨尔加多不是一个教徒。他对受难者的同情也不是为了谴责某些阶层的人,使他们感到羞愧,更不是为了随意地抛洒怜悯。在试图沟通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者和其他所有阶层的同时,他的照片也毫不隐晦地表达出对处于困顿的人们的赞美。他揭露贫困和剥削,但不屑于停留在宣扬消极主义的表面,因为,在那些胼手胝足的劳动者身上,他看到了巨大的忍耐力和不可蹂躏的尊严。
思考题:
1.以萨尔加多为例,试析玛格南图片社的摄影风格及特征。
2.结合时代背景,浅析罗伯特•卡帕“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句话的深层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