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比较分析弗洛伊德和荣格的释梦--吕伟红

2011-08-14 17:15阅读:456
比较分析弗洛伊德和荣格的释梦

吕伟红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摘要]弗洛伊德和荣格是西方心理治疗史上对梦研究最多的两位大师。他们的释梦理论和
方法至今影响不衰。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个体潜意识的体现,是潜意识愿望的化装满足,较注重客
观层面的释梦,用梦揭示病人的神经症病理。而荣格扩充了弗洛伊德的释梦,认为梦更多的是集
体潜意识的体现,是心灵这一自然之物的一个自然的治愈过程和完整性的一部分,更为注重主观
层面的释梦。荣格的释梦不仅有病理揭示作用,它还提供了原型意义上的整合和自性化的人格成
长方向。当代荣格释梦特别强调由梦引起的身体感受及其变化和整合,这是后继荣格学者和分析
家将荣格思想在释梦中更加操作化的标志。那些处在障碍阶段的症状较明显且较严重地压抑了
性欲望和攻击欲望的来访者更适合弗洛伊德的释梦治疗,而荣格释梦则适用于包括日常生活在内
的较广泛的情形。逐步建立符合国人文化传统的象征词典,是我们运用荣格释梦思想介入我国心
理咨询与治疗实践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西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历史上,最为注重梦的信息和意义、对释梦所著最多的要数弗洛伊德和荣
格了。二人曾经十分亲密,因为他们都对人类潜意识有着深刻的洞察和兴趣,但最终又各执己见,分道
扬镳,因为他们对潜意识的内容及精神病理有着本质的不同看法。在与弗洛伊德分裂之后,荣格系统而
稳定的思想体系渐次形成,所以他的释梦理论在某种意义上是以与弗洛伊德释梦的不同姿态对照呈现
的。弗洛伊德也极其重视梦的理论,以至于在《精神分析引论》中,把对梦的研究置于神经症之前,这是
一种精巧的安排,表明了他的见解:理解梦是理解精神分析病理学的更为容易和明显的切入点,人人都
有梦的经验,却并非都有神经症的经验,而理解了梦也就理解了神经症。但较之弗洛伊德,可以说荣格
更是一个忠实的梦者,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荣格的一生就是生活在梦中,他几乎所有的灵感和重要
的理论观点都受到了梦的指引…“5,正像他自己所说:“我的一生是一个潜意识自我充分发挥的故
事。”…雕如此看来,梦对于弗洛伊德的帮助更
多的是病理性的揭示,而对于荣格的作用则更具指引性,
更具有人生的整体意义之感,似乎富含着更多的信息和宝藏。所以在分析比较弗洛伊德和荣格的释梦
时,呈现在笔者心中的最初感受就是:梦对于两位大师自身生活的意义不同,而这几乎也就决定了他们
关于梦的理论的不同。在此,不仅使人想起舒尔兹的说法,他认为“某些理论是提出它们的那些人的镜
像”怛J舸a,而笔者十分赞同这个观点。

一、弗洛伊德与荣格释梦的理论要点
1.弗洛伊德释梦理论要点。总的来说,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愿望的化装满足,除了儿童的梦
和幼稚型的梦外,其他各梦都不免经过多次化装…100。梦的化装通过梦的检查作用和梦的象征作用完
成,化装使梦的显意与隐意完全分离开来,释梦则是要破除化装发现与理解梦的隐意。在把握了精神分
析的整体理论之后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检查作用是人格当中自我与超我力量对本我的抑制,是压抑的实
现,是精神分析的动力学(各种人格力量冲突抗衡)体现,而象征作用则并非梦所特有,也非创自精神分
析”Jl“。象征作用表现了一种潜意识的语言与思维方式,弗洛伊德在其研究中发现,即使消除了梦的检
查作用,我们仍不能对梦有真正的理解,即显梦也不能和隐梦还原~致,这是因为还有梦的象征作用。
梦使用的是原始或初级语言,是潜意识的语言,梦者虽知道如何利用象征,却不知道如何翻译,这就是我
们的意识与潜意识或次级系统与初级系统的隔离!关于象征的知识可由神话、民间故事、俗语和各种风
俗等获得。
梦的工作指完成化装的机制,即由隐梦变做显梦的过程。梦的工作机制有四种:(1)压缩作用或凝
缩作用。(2)移置作用。(3)意象作用或视像化。(4)润饰作用。”jl孙13914瑚~删释梦的方法或技术有两
种:自由联想法和象征法。两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是互补的。[5.17
笔者认为,在学习理论与咨询治疗实践中,要较好地领会与运用弗洛伊德的释梦,还需注意以下三
点:(1)梦的感情问题‘4Ⅲ1。弗洛伊德发现,显梦的内容往往与所伴随的某种强烈情感极不一致和不相
协调,这是因为梦的工作改造事实虽然很容易,但若要同时改变隐念中的情感则非常困难,情感难于化
装!(2)创伤的梦。即在梦中重现痛苦的创伤经验,弗洛伊德将其解释为潜意识对于创伤的执著,并承
认在这种情况下梦的工作失败了。”皿1(3)焦虑梦。焦虑梦的内容,往往没有什么化装,好像已经躲开了
梦的检查作用,但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梦总是伴有打断它们的焦虑即会惊醒,在这种情况下,焦虑代替了
梦化装。[3]l棚[4J5”’5稿
2.荣格释梦理论要点。荣格认为梦根本不需要伪装,梦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心理现象。梦没有伪
装,没有说谎,也没有歪曲与掩饰,它们总是在尽力表达其意义。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认为梦是心灵这一
自然之物的一个自然的治愈过程和完整性的一部分帕J33,梦向我们透露着自性化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与
智慧不仅仅来自于我们个体的经验,它们是世代累积的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集体潜意识散发出的光芒。
正因为梦运用了原型及原型意象的象征性语言,所以梦表达的意义才经常不被我们的意识自我认iP,和
理解。荣格认为,梦对于自性化的最大意义在于它能够补偿意识心理的缺陷,或者矫正意识心理的扭曲
变形。另外,梦的预示作用或预测性也为自性化过程作出贡献。【7脚
荣格的释梦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拍泗吨f7脚。2”:(1)个人联想。指梦者对梦中意象所做的联想。
但荣格的个人联想不同于弗洛伊德的自由联想,荣格认为弗洛伊德的自由联想远离了梦,它导向了对情
结的发现,却丢失了梦的真意。荣格的个人联想是紧紧围绕梦意象关注梦本身的联想,所发现的是与梦
中意象有着直接关系的个体经验与事实。(2)放大。这是指对梦的超出个人性部分的理解,对梦中意
象超出个人经验的扩展,也即对原型意象的辨认。主要通过对梦中出现的与神话、历史和其他文化产品
中的类似象征进行分析,透视梦在集体潜意识层面上的意义和智慧。这需要梦分析者具备丰富的原型
知识。(3)对意识情境的分析。指释梦时需要考虑的梦者当前(近期)的意识情境,如使梦者情绪激动
的事、困扰梦者的难题等,以此注意发现梦对个体当前社会生活的帮助作用。(4)梦的系列。荣格强调
梦的系列性,他把在时间上或内容上互相联系的一组梦称为“梦的系列”,在梦的系列中较比在单个的
梦中不仅可以更完整更确切地把握梦意象的内涵,而且同时可以发现用意象语言表达的梦者的心理变
化。这其中,梦系列中的特殊情况梦的再现尤为值得注意。(5)分析者的态度。荣格坚持主张在梦的
分析中没有固定原则,但为了最大限度利用梦的信息,不浪费梦的价值,他告诫分析者应注意一些基本
态度。第一是分析者对梦的意义不能做任何事先假设。第二是分析者的解释必须能为梦者所接受,即
必须根据梦者的人格特点来分析梦,强调分析者与梦者共同工作。第三是认识到梦虽然包含着重要的
潜意识信息和智慧,但却不是~种简单的行动指令。

二、弗洛伊德与荣格释梦的区别和联系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说明弗洛伊德与荣格释梦的本质不同,那就是:弗洛伊德的梦通向潜意i,R,而
荣格的梦通向心灵的智慧。其实,荣格的释梦并非是对弗洛伊德释梦的绝对反动,而是对其的一种扩
充,荣格的释梦观点吸收和融合了弗洛伊德的观点,他并不排斥还原式的弗洛伊德的做法,只不过他更
多地采用了积极补偿或构建式的做法。荣格认为,因果决定论的观点虽然能够揭示个体为什么会做某
个梦的原因,但是却不能为个体应该向何处去、应该做螳什么才能有助于改变他目前的境况提供任何的
启示;只通过梦寻找童年的精神创伤却忽略其对建设性因素或资源的启示,甚至会使治疗变成摧
残哺"“。弗洛伊德也认为,梦中涉及的象征知识可由神话、民间故事、俗语和各种风俗等获得,只不过他
没有意识到这些象征所具有的集体潜意识意义,他“对创伤的执著”使他错失了探索集体潜意识的机
缘,正像他自己所说的:“如果我们要正确说明各种象征的意义并且要讨论与象征概念有关的无数的而
且大多数尚未解决的问题,我们距离释梦范围就未免太远了。”【4"”他在此止步!
弗洛伊德与荣格释梦的不同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梦的实质。荣格扩展了弗洛伊德的个体潜意识概念,认为集体潜意识是心灵的本体,而个体潜意
识和意识只是心灵的现象。弗洛伊德的释梦建筑在其个体潜意识理论之上,认为梦是个体潜意识的体
现,它像神经症症状一样,表现了个体被压抑的潜意识愿望。而荣格的释梦建筑在其集体潜意识理论之
上,认为梦不仅包含着个体潜意识信息,同时还包含着更为广大的人类集体潜意识信息,梦更多的是集
体潜意识的体现。由于集体潜意识内容不属于个体经验,集体潜意识始终不能被个体所意识,所以梦中
包含着非个人性的内容,它们完全独立于自我和个人记忆,这也使得梦作为原型和原型意象呈现给意识
自我的一种途径尤显珍贵。弗洛伊德的释梦通向的只是个体潜意识中的情结,而荣格的释梦更多所要
探求的,却是集体潜意识对情结做了什么或将能够做些什么【9J146,即梦背后更加深远的原型和原型意象
的意义和启示。
2.梦的形式。作为一个本能理论家,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化装满足,因为个体潜意识中大多是不
被社会伦理和现实所允许的生物性欲疆。而荣格却认为,作为一种集体潜意识的表现,梦根本不需要伪
装。集体潜意识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和非个人性的特征,它通过梦直接而完整地表达其自身,“梦是对
潜意识中的真实情境所做的一种自发的自画像。”怕J61荣格提醒我们不要把梦中出现的我们不认识的原
型和原型意象简单地统统当作某种性的变形表达,而应该到更深远的人类文化传统中寻求其意义。
3.梦的功能。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生物还原论的,在此框架下,弗洛伊德的梦也就仅仅通向病人
的神经症病理,即弗洛伊德的释梦只是找到了神经症的创伤性原因。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不满足于还
原论,它同时具有指向自性化的目的性,所以荣格的释梦就不仅仅有病理揭示作用,它还提供了原型意
义上的整合和自性化的人格成长方向。对立面或对立物的整合是实现自性化的前提,这是荣格分析心
理学的精要,也是荣格在东方文化和道家哲学中所印证的核心思想。如何实现对立物的整合呢?荣格
认为梦的补偿作用对此作出了特殊贡献,梦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实现潜意识对意识的补偿。6J64,其中包
含着对梦者性格类型和行事态度的平衡。通过补偿功能,梦可以为我们纠正意识偏差,也可以为我们指
明生活方向。在荣格的释梦中,梦的补偿作用还通过梦的预测性表现出来,而弗洛伊德对此的解释仍然
是归于这种预测性吻合或顺应了梦者压抑的欲望∞J27’”。荣格所强调的梦的补偿性功能使我们能更充
分地关注与吸收人类潜意识的智慧与玄妙。
4.梦的解释。首先,弗洛伊德较注重客观层面的释梦,即把每一种梦意象都等同于真实的对象,或
梦中的意象均要转换和指代为现实中的客体。而荣格则在看到梦的客观意义的同时更为注重主观层面
的释梦,即把梦中的每一种意象都看作梦者自身人格的不同部分,梦中的不同意象指代着梦者相互冲突
或有待整合的主体内部组成而非指代主体之外的客体。所以荣格的释梦更为关心梦者自身的内在状
态。至于在释梦时具体应使用哪种方法,荣格提出了以下原则性的建议:(1)当梦中出现的意象与梦者
有着极为重要的利害关系时,这时的梦意象大多为客观意象,一般使用客观的方法较合适。当梦中出现
的意象在实际生活中对梦者无关紧要时,这时的梦意象往往是梦者某部分人格的拟人化表现,应该采取
主观分析的方法川“o。(2)一般来说,随着分析或自我探索的进展,梦的主观层面的解释会变得更加重
要,因为在前期,主体与环境的关系已经被比较充分地注意到了,或主体已经对适应环境做了较好的调
整,所以随着分析工作的进展,问题将主要集中于对主体内部世界的探索,即指向自性化过程中的自身
整合旧拍7。其次,弗洛伊德认为,梦的象征具有固定的含义,确切地说,梦意象是以一对一的形式代表着
潜意识的(常常是性的)冲突HJ3”。而荣格反对将梦中的意象看作有固定的含义,荣格的象征概念具有
可变性。荣格认为弗洛伊德将钢笔、手杖、尖塔等梦中意象均解释为男性生殖器的做法是简单和牵强附
会的,在他看来,意象所传递的是自身内在的信息而不是外表的形象,因为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同
一个事物在不同的个体那里可能代表着截然不同的意义。虽然荣格否认梦中意象具有固定含义,但他
指出当某些意象具有原型意义时,则会是相对固定的"删“1。
那么,当代荣格释梦的操作特征是什么?笔者曾于2005年9月至2006年1月赴广州华南师范大
学申荷永教授处访学,学习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和操作技术,其间对当代荣格释梦的操作程序和特征
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突出的感觉是,当代荣格释梦除了仍很注重运用个人联想、放大、积极想像和关
注梦系列以外,特别强调由梦引起的身体感受及其变化和整合,这是后继荣格学者和分析家将荣格思想
在释梦中更加具体化的标志。当代荣格释梦的程序可概括为:(1)由梦者叙述梦。(2)分析者澄清疑问
或就梦的细节提问。(3)分析者选取一至几个梦的场景。(4)进入梦的场景进行工作(可运用各种具体
释梦方法)。(5)感受和体验梦意象的意蕴(主观、客观)。(6)梦者观察、对比自己多极的身体感受,沉
浸其中并形成身体记忆。(7)整合多极身体感受。身体感受是先于语言的最准确的潜意识表达,被离
析异化了的思维和理性能够说谎,身体却不会说谎,所以身体感受成为当代心理治疗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当代荣格释梦允许梦者多极身体感受并存,正表明着其容纳和拓展意识层次的努力,并且当代荣格
释梦相信这些身体感受会在梦的工作之后自发地相互作用和吸纳,最终发生积极而有意义的转化,形成
整合后的身体感觉。而这种整合后的身体感觉常常会伴随着意识水平的新的洞察和改变,也常常会伴
随着一些有趣的共时性事件的发生。所以我想,即便我们没有条件去进行正规而系统的荣格式释梦,仅
仅注意梦带给我们的身体感受就足以让我们受益,感受与记住这些多极的身体感觉,不贪恋,不排斥,等
待其自身的转-ga和整合,这本身就具有“无为”的治疗意义。

三、在心理咨询治疗中的选择性运用及思考

笔者在自己的咨询治疗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每种咨询理论都各有所长,都有它的最佳和较佳适应
症。没有绝对好的理论和方法,最好的咨询和治疗往往是所用理论方法、咨询师(治疗师)和来访者(病
患)三者的协调匹配所促成。咨询师由于自己的人格特点、背景渊源来选取某一种理论或综合使用某
几种理论,同时感受筛选与自己匹配即能为之提供更有效帮助的来访者;来访者同时也在感受挑选自己
的咨询师及汲取适合自己、能帮助自己的理论观点;而各种咨询治疗理论一旦创立,也就获得了某种生
命,它也在选择其自身的实践者、继承者、改革者和发展者。实践中,笔者切实感受到:有些来访者像是
弗洛伊德的病人,有些来访者又像是荣格的病人。那些处在障碍阶段的症状较明显,且较严重地压抑了
性欲单和攻击欲望的来访者更适合弗洛伊德的释梦治疗¨…。这显然包括了广大的一群,因为与性相
比,正像弗洛伊德所说,没有其他本能受到文化教育要求如此深远的压制,同时对大多数人来说,性本能
也是最容易从最高精神动因的控制下逃脱出来的本能之一。反思我们所处的文化,在这一点上较之西
方有过之无不及,而且民族性格和传统习惯也使国人在直接表达攻击上较之西方人有更多的困难。
相对来说,荣格释梦则适用于包括日常生活在内的更广泛的情形。荣格释梦既能帮助来访者解决
当前现实生活的冲突和困难,又能启迪其个性的完善,荣格释梦指向自性化的目的性,还能帮助许多来
访者澄清与直面职业牛活和人生选择的困惑,鼓励来访者倾听自己内部的声音,使个体与人类千万年的
文化历史相连接,起到激发潜能、规划生涯的发展性咨询作用。但在咨询治疗实践中,笔者发现困人梦
中出现更多的不是希腊、罗马神话中的有关意象,而是一些与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的鲜活意
象,如观旨、佛陀,甚至聊斋中漂亮的女鬼。这是我们运用荣格释梦必须要考虑和解决的一个问题。荣
格及其荣格学者研究了许多集体潜意识象征,但那多是西方文化中的典故和意象。如何发掘与利用中
国的文化传统,潜心研究我们自己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民俗中的典型象征,即逐步尝试、摸索建立
符合中国人文化传统的象征词典,让那些涌入我们梦境的中华民族干百年来的非凡智慧更好地得到辨
识,从而更充分地发挥建设性的作用,这是我们运用荣格释梦思想于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的一项重
要工作。
[参考文献]
[1]荣格.荣格自传[M].刘困彬,译.北京:困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
[2]舒尔兹.成长心理学[M].李文滞,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弗洛伊德.释梦[M].孙名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6]
施春华.心灵智慧的发现:神秘的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7]杨韶刚.精神追求:神秘的荣格[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8]
[9]
[10]
沈德灿.精神分析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申荷永.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吕伟红.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运用弗洛伊德的释梦[J].上海精神医学,2006,(6):377.
[责任编辑:常延延]

比较分析弗洛伊德和荣格的释梦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吕伟红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01
学术交流
ACADEMIC EXCHANGE
2010,''(10)
0次


参考文献(10条)

1.荣格.荣格自传[M].刘国彬,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

2.舒尔兹.成长心理学[M].李文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弗洛伊德.释梦[M].孙名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6.施春华.心灵智慧的发现:神秘的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7.杨韶刚.精神追求:神秘的荣格[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8.沈德灿.精神分析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9.申荷永.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10.吕伟红.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运用弗洛伊德的释梦[J].上海精神医学,2006,(6):377.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曾玲娟 从东西方文化看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差异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4(2)
从东西方文化角度看,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观点存在明显差异,弗洛伊德代表着当时西方的文化主流,而荣格的理论体现着一种东方文化的精神.
2.期刊论文 姜玉平.JIANG Yu-ping 论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双性同体'思想 -新余高专学报2009,14(4)
'双性同体'这一源于母系社会时期的思想,体现了远古人类朴素的性别平等意识.但由于父权制度的确立,'双性同体'思想逐渐从主流文化中隐退.然
而,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和心理学家荣格从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揭示人身上的'双性'倾向,使这一思想再次引起学界尤其是女性主义者的注目.通过对两
人'双性同体'思想进行归纳,揭示了他们对这一思想的贡献,并对两人的思想进行比较,指出了他们在这一思想方面的缺陷与不足.
3.学位论文 李昆峰 解读斯芬克斯之谜《蝇王》主题探析 2008
《蝇王》是英国当代小说家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3)的代表作,它于1954年问世以来,就备受关注,广受好评。尤其是到了六
十年代,《蝇王》一跃成为大学校园里的畅销书,在英,美学生中广泛流传,并曾分别于1963年和1990年被搬上银幕。1983年,戈尔丁被授予诺贝尔文
学奖,这是“因为他的小说用明晰的现实主义的艺术和多样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神话,阐明了当今世界人类的状况。”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它描述了这
样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在一场未来的核战争中,一架飞机带着一群孩子从英国本土飞向南方疏散。飞机被击落,孩子们乘坐的机舱落到一座世外桃源
般的,荒无人烟的珊瑚岛上。起初这群孩子齐心协力,后来由于害怕所谓“野兽”分裂成两派,以崇尚本能的专制派压倒了讲究理智的民主派告终。
对《蝇王》的研究国内外文学评论众多,这些评论文章多从作品的象征意义出发,分析人性善恶本质,宗教起源演化,权利来源、民主与独裁等等
社会文化命题,理论依据有宗教原罪学说、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神话原型学说,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政治文化学说。这些
研究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研究命题,研究方向和不同的结论。长期以来,众多评论家对小说所要表现的“人性恶”这一主题似乎已经达成共识。对此
,笔者也并不持异议。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本论文试图找出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荣格的部分集体无意识理论以及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学说与“人性恶
”之间的某些共性。并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这些理论对《蝇王》这部小说的人物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和解读以更好地揭示其主题。特别值
得提出的是,由于《蝇王》这部小说中对梦境的描述比较少,一直被评论家所忽视。但笔者认为,戈尔丁对梦境的描述在揭示小说主题方面意义不可小
觑。因此本论文建设性地尝试用弗洛伊德梦境理论分析了小说中次要人物的恶梦,进一步揭示了小说“人性恶”这一公认的主题。这在《蝇王》研究中
尚属首次。另外,众多评论家趋于认为《蝇王》只有一个主题。比如,中国学者刘若端在其《寓言编纂家》中对以《蝇王》为代表的戈尔丁小说进行了
全面考察,深入挖掘了戈尔丁小说特别是《蝇王》的“人性恶”主题,并在文章中指出:“戈尔丁的全部作品只有一个主题,就是‘人心的黑暗'。”但
笔者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发现《蝇王》这部小说揭示的主题不止一个,它本身蕴含着其它因素。Mark.Kinkaid.Wick曾经就指出,《蝇王》这部小说的故事
是极其复杂和深奥的,这就使得我们很难从单一的角度总结它要表达的主题。因此,探求“人性恶”这一主题之外的因素显得极其必要。一方面,《蝇
王》中无论J下反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和乐观主义因素为原本充满悲观主义色调的小说增添了一些乐观主义色彩;另一方面,戈尔丁在《蝇王》中刻画
了西蒙这样一个人物。西蒙被众多评论家一致认为是耶稣基督的化身,甚至连戈尔丁本人也这么认为。因此,笔者提出,西蒙在小说中的出现客观上传
达出一种基督教的精神。“救赎”和“希望”是基督教中两个最重要的精神。在《蝇王》中,基督般人物的西蒙虽然殉难,但他所传达出的精神永在。
戈尔丁通过西蒙,向读者传达出了对人类的希望,人性本恶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但人类的未来不是毫无希望可言。小说一方面揭示了人类内心中黑
暗,邪恶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人自身的揭示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反省自身,改善自我。本文共包含五章:
第一章简要回顾国内国外对《蝇王》的评论,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本论文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介绍了戈尔丁的生平以及《蝇王》。戈尔丁本人被西方评论家列为“寓言编纂家”,他的作品被称为“神话”或“寓言”,英国文学批评家
伊文斯(I.Evans)就称《蝇王》是关于恶的本性和文明的脆弱这样一部哲学寓言式的小说,因此,蝇王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思想性。戈尔丁对人性的认识
在相当大程度上是许多因素作用下的产物,作家本人的经历、希腊古典文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西方现代文学思潮(尤其是弗洛伊德和荣格学说)都对
戈尔丁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三章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综合运用弗洛伊德人格三部结构,荣格的部分原型理论对《蝇王》的主要人物和一些次要人物进行了分析。国
外一些评论家和国内某些学者就曾使用弗洛伊德人格三部结构对《蝇王》的主要人物进行过分析。比如国外学者Frank Kermode,Claire Rosenfield和
William Wasserstrom就曾分别撰文指出《蝇王》中人物猪崽子(Piggy)象征着超我(superego),拉尔夫(Ralph).象征着本我(ego),杰克(Jack).象征着
本我(id),他们的分析都有可取之处,但是都忽略了小说中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西蒙(Simon)。中国学者肖滨在其《蝇王之弗洛伊德解读》这篇论文中认







为杰克,拉尔夫,以及西蒙恰好对应本我,自我和超我,这种说法虽有可取之处,但是将其理解为一一对应的关系忽略了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不利于更
好地理解小说所透视出的主题。因此在总结修正这些学者的观点后,本部分指出,拉尔夫和猪崽子主要受自我控制,杰克和其心腹罗格(Roger)主要受本
我中的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控制,至于西蒙,本论文采用了中国另一学者代树兰的说法,即超我的象征。另外本部分还引用了荣格原型理论中的
人格面具(persona)和阴影(shadow)原型对小说人物进行了分析,以加深对人物的理解。第二部分致力于用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学说来解读《蝇王》人物
中的原型。中国学者胡蕾的《狄奥尼索斯的报复》堪称这方面的力作,获得了多数学者的赞同。因此,本部分主要采用了胡蕾的观点,即将《蝇王》主
要人物解读为古希腊酒神神话的置换变形:拉尔夫和猪崽子为彭透斯(Pentheus)的双重置换,杰克为狄奥尼索斯(Dionysus).的变形,罗杰为阿高厄
(Agave).的变形。本论文没有采用胡文中指出的西蒙为神话中阿克忒斯(Actas)变形的这一观点,而把西蒙作为大多数评论家所认同的西蒙是以基督耶稣
(Jesus)为原型的观点,并论证了西蒙和耶稣的众多相似之处,与胡文观点不同的是,本章节目的在于从人物神话原型角度更好地印证《蝇王》所揭示的
主题。第三部分用弗洛伊德的梦境理论分析了小说中两个小家伙(1ittluns)在荒岛上的恶梦,揭示了次要人物阴暗的心理,更好的挖掘了小说的主题。
第四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在前人研究《蝇王》性恶论的基础上结合以上章节从两个方面进一步分析了这一主题。一方面,以杰克和罗格为首
的一帮男孩到小说最后完全受死亡本能或阴影控制,他们内心的狄奥尼索斯完全进发出来,成为一帮野兽,小岛沦为恶的海洋;另一方面,在小说发展
过程中,正面人物拉尔夫和猪仔也时时受到死亡本能或阴影控制,下意识中便靠近了他们身上的狄奥尼索斯。戈尔丁似乎在告诉世人每个人心中都潜藏
着死亡本能或阴影,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狄奥尼索斯,当社会规范与文明慢慢消失殆尽,人类内心的黑暗便会浮出水面。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了《蝇王》悲
观的表象之下蕴含的希望和乐观因素,戈尔丁一方面展现了人性的邪恶,但更重要的是为世人敲响警钟,预示同邪恶作斗争的必要。本部分也主要从两
个方面论述,一方面,在小说发展过程中,杰克和罗格也时时受到自我和人格面具控制,也表现了彭透斯品质,这说明了如果给予他们适当引导,他们
有被救赎的希望;另一方面小说正面人物拉尔夫,猪仔,西蒙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品质更进一步增加了小说中的乐观主义因素,尤其是戈尔丁对西蒙这一
基督形象的刻画,客观上传达出一种基督教的精神,这表明他对人类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第五章为结论部分。本论文以人物多角度分析为基础,提出
了《蝇王》主题的双重性。一方面进一步印证了小说“人性恶”这一主题,另一方面挖掘了小说所蕴含的积极因素,加深了对《蝇王》的深层次理解。

4.期刊论文 郅利聪 荣格与弗洛伊德'心理结构理论'的差异比较研究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11)
弗洛伊德与荣格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两位大师,但两者在心理结构理论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突出地表现为对心理结构的划分、无意识的理解、自
我观、心理结构的发展以及心理结构动力源方面.正确理解二者的异同,有助于把握两位大师理论的精髓.
5.学位论文 王晓燕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2008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现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谈起他,人们总是联想到美国南方。作家在美国南方他故乡那片“邮票般大小的土地上”辛勤耕耘
几十年,奉献出一部又一部饮誉世界的传世佳作。这些作品扎根于美国南方,并探索了美国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命运。《喧哗与骚动》就是其中的一部。
小说聚焦于美国南方一个大户人家康普生家族,共分四个部分,每部分分别由一个不同人物在不同的一天进行讲述。前三部分由康普生三兄弟分别自述
,最后一部分是作家的第三人称叙述。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康普生三兄弟既是故事的讲述者又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作为讲述者,他们的所见所
闻展现了康普生家族从兴盛走向衰落的历史过程。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他们的存在、性格以至心理和精神状态都反映出这个家族、乃至整个美国南方的
衰落。
本文主要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及其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原型意象,逐步解析福克纳创作的心理动势及小说主人公的精神状态,然后在此基
础上探讨这部小说的深层心理学本质,并进一步指出,荣格的原型意象及其理论和思想,对现代文明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代表了一条面向心灵的解析
之路。
第一章总揽精神分析学及其广泛的影响。围绕精神分析学的毁誉、论争和变异正是精神分析学本身内在矛盾和精神活力的集中表现。首先是在古典
精神分析学内部就产生了意见分歧,出现了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阿德勒的个性心理学等变体。精神分析学创立之初,就宿命地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弗洛伊德影响了文学,文学也以同样的力量影响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作为一股强大的国际思潮,已深深地渗透到西方文化的血液之中,“如果没
有弗洛伊德思想的渗入,西方思想就不可想象”,这可以看作是对精神分析学的最高评价。
第二章从福克纳创作的心理动势出发,对作者的创作发生及其创作的心理轨迹进行跟踪,认为,福克纳的创作中有一种不为创作者的自觉意识所完
全控制的直觉领悟的心理倾向,正是这种自主情结引导作者超越个人的局限,遨游于个人利害的范围之外,反映了超个人的、更为深邃的集体无意识
,从而创作出了具有永恒艺术生命的作品;福克纳的小说创作及其相关主题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作者由于在文化、形体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劣势
而产生的难以排遣的自卑情结密不可分,是自卑情结积聚成优越情结,进而过分补偿的结果;同时,由于美国南方特殊的历史、政治及福克纳的生活遭
际等原因,福克纳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情系荒原,创造了约克纳帕塔法县这个精神王国,使之成为自己的精神浪游之地、欲望宣泄之乡和心灵托付
之所。
第三章对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的主要人物昆丁和凯蒂等各兄妹之间所发生的畸恋及其心理活动进行剖析,从中解读潜藏在他们身上的原型
意象。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体系中,阿尼玛、阿尼姆斯、人格面具、阴影,都是重要而具有意义的原型意象。而本文的重要工作,在于从分析心理学中
的原型理论着手,不是从宗教,而是以对小说中不同人物的精神分析为基础,揭示这种原型意象在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第四章在荣格的理论中,“阴影”、“人格面具”与“智慧老人”是三个主要的原型,在人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深入理解
它们的内涵,实现人格的整合,这是运用荣格精神分析的理论解读《喧哗与骚动》的又一重要研究。本章对小说中主要女性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剖析
,从中解读潜藏在她们身上的原型意象。
通过研究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本文着重解析在其作品中表现的人类内心冲突问题以及反映的人类心灵深处的亘古至今的真情实感,为采用精
神分析方法研究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参考。
6.期刊论文 文丽丽.唐红兵 弗洛伊德和荣格艺术美学思想之比较 -艺术探索2006,20(6)
弗洛伊德和荣格都是精神分析学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们的理论有着严重的分歧.本文在此基础上从艺术的本质、创作动机、功能以及艺术家的
角色等角度着重探讨了两者不同的艺术美学思想.
7.期刊论文 马骏.王世梅 弗洛伊德与荣格精神分析理论的比较研究 -华章2009,''(1)
荣格和弗洛伊德同属精神分析学派,荣格作为弗洛伊德最著名的三个学生之一,在精神分析的一些观点上和弗洛伊德存在着一些不同,成为了近现代心
理学派讨论和研究的重点.在荣格发表的<我与弗洛伊德之异同>中,他从三个角度把自己与老师精神分析观点的分歧原因以及异同进行了重点的阐述.本文
的从荣格的这篇文章作为出发点,站在第三人的立场来客观的分析荣格与弗洛伊德观点的异同之处.
8.学位论文 田红云 西方心理学派神话研究述论 2008
西方神话研究历史久远,形成了各种理论学派。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到18世纪以后,人文主义、科学精神的兴起为神话研究提供多种可能。到20世纪
的神话研究更加繁复,象征论、结构主义等理论学派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神话进行探讨。这一时期心理学的兴起将神话研究引入到人类的心理世界,以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作为研究的发端,到荣格的原型理论时已发展成体系,通过后续神话学者的深入探索,最终形成以荣格的原型理论为主导的心理
学派神话研究,为神话研究开辟一个新的视野,其影响涉及文艺批评、人类学等诸多领域,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学术界。
全文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对西方心理学派神话研究产生的背景和理论渊源做出介绍。西方社会经济发展、战争爆发等引发了人们的危机意识,使得对理性主义产生
质疑,开始寻找新的出路,神话研究得以复兴。受西方哲学的启示,以及人类学等人文科学的影响,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被引入到神话研究中。柏拉图的
“原型”、列维-布留尔的“集体表象”等,特别是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对荣格的研究影响深远,促使心理学派神话研究的产生。
第二部分具体介绍心理学派神话研究的形成。从荣格集体无意识的提出,到原型理论的形成与深入发展,结合荣格对梦、神话的研究,对该派研究
的理论武器做出详细的分析。集体无意识是人类以往的历史进程中的集体经验,通过遗传逐渐积淀于人的心中,其内容是原型。原型作为集体无意识的
载体,是人生来就带有某种特定的心理结构模式,且通过原始意象、象征等得以意识与领悟。原型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就是神话,原型和神话的关系密不
可分。神话是表现人类心灵深处的原始冲动的集体的梦,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产生了神话的全部意象。
第三部分对心理学派神话研究的发展及后续研究作出梳理。约瑟夫·坎贝尔提出的英雄模式是对荣格的理论的直接继承与延伸,埃利希·诺伊曼以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为基础,考察了大母神这一个原始意象,诺思罗普·弗莱把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从心理学领域移入到文学批评领域,形成神
话-原型批评理论。此外,该派还影响到人类学的许多学派,对中国的神话及文学研究也影响巨大,并取得了不少的学术成果。最后,对西方心理学派的
神话研究做出总结。西方特定的学术、文化背景,以及弗洛伊德等人的理论催生了西方心理学派的神话研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原型等理论对该


派的研究功不可没,这些理论影响到之后学者的研究,在许多学派、研究领域都有所继承与发展,心理学派最后以清晰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通过全
文的论述可以看出心理学派神话研究的产生、形成、发展等等,都是一个有迹可寻的过程,生整个西方神话学研究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与影响。

9.期刊论文 钟晨音 荣格原型理论与古代文学批评探微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18(1)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的缺陷是过分强调原始的本能冲动对个体与社会的作用,而这成为荣格一个良好的突破口,荣格基于对潜意识实质及其结构的
不同理解,提出了原型理论.我们认为如能把原型理论正确地运用到古代文学批评,将有益于丰富和拓展我们的文学批评理论.
10.学位论文 耿宝娟 从分裂到整合——从精神分析角度解析《金色笔记》中女主人公安娜的形象 2009
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是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
1962年,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问世,这部小说因其在结构上的创新和对五十年代英国社会的精神状态和道德状况的反映而成为二十世纪英国文学
的一部经典之作,并奠定了莱辛在当代英国文坛的重要地位。《金色笔记》由一个故事、五本笔记构成,五本笔记分别记述了主人公安娜的各个不同侧
面。其中四本分裂的笔记分别讲述安娜自我的分裂,包括黑、红、黄、蓝,而最后的金色笔记讲述安娜自我的整合。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
理论、梦的理论和荣格的阿尼姆斯概念对女主人公安娜从自我分裂、崩溃到重归完整人格的心路历程进行解析。
本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正文共分四章。
引言部分概括莱辛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并对《金色笔记》的中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地回顾,并提出了本文的写作角度及研究意义。第一章概述了弗
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文学批评理论。
第二章具体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详细分析了四本分裂的笔记本中安娜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无视时间、道德和外部力量,遵照
“快乐原则”来获得满足的本能冲动,黑色笔记记录了安娜的本我;自我是人格中受到外部世界影响制约的部分,它试图协调外部世界、“超我”和
“本我”三者的要求,并且努力使“现实原则”取代“快乐原则”,安娜的黄色笔记实际上是一本小说,她创作了她的另一个自我,想要以此来认清她
自己分裂的自我;蓝色笔记是安娜的日记,这里记录了她真正的自我;超我保持着父亲般的性格,并以良心或无意识的罪恶感形式严厉地行使对道德的
稽查作用,红色笔记记录了安娜的自我与超我的抗争。
第三章运用弗洛伊德梦的理论分析了安娜的梦境。梦在安娜的精神分裂和整合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她的梦分为焦虑恐惧的噩梦和自我拯
救的梦,她的精神状况都能够通过梦境表现出来,梦是安娜精神状况的象征,通过分析安娜的梦境,可以清楚地看到安娜精神崩溃和整合的心理轨迹。
第四章运用荣格原型理论中的“灵魂型”原型阿尼姆斯分析了在安娜最终的精神整合过程中的关键人物索尔。在索尔身上,安娜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索尔是安娜的阿尼姆斯。在索尔的引导下,安娜逐步摆脱了写作障碍,从一种灰心绝望的情绪中逐渐走了出来,对世界开始以一种乐观的眼光去认识
。安娜潜意识里逐渐在接受这一观念:世界存在毁灭的绝望,但同样存在新生的希望。
总之,本文试图用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来阐释《金色笔记》。通过对安娜分裂的人格、梦境、以及使安娜精神得到整合的关键人物索尔
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本文探讨了个人在分崩离析的社会中如何保持心理上的完整,如何理解个人本质与人生意义的问题。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