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及所辖区、县、县级市地名释义(山西地名之十)
2016-12-22 03:32阅读:
临汾:因濒临汾河而得名。相传尧都平阳,即今临汾。春秋晋都绛(即现在的翼城县),后迁都曲沃(即现在的曲沃县),再后又迁都新田(即现在的侯马市)。战国时为平阳(即现在的尧都区)。秦、汉为河东郡地。三国时魏置平阳郡。前赵刘渊建都于平阳,前赵置雍州、冀州。北魏废冀州,改雍州为唐州,置南吐京郡、汾西郡。旋废南吐京郡。又置禽昌郡、五城郡、置定阳郡(今吉县境)、中阳郡、汾州、北绛郡。后改唐州为晋州,置永安郡、冀氏郡、义宁郡、南汾州。东魏置敷城郡、北五城郡。北齐废冀氏郡,改南汾州为西汾州,置临汾郡。北周废五城、北五城、敷城3郡,置石城郡,改西汾州为汾州。又废石城郡,置龙泉郡、临河郡。隋改平阳郡为平河郡,置吉阳郡,后改汾州为西汾州,置汾州、耿州。又改晋州为临汾郡,隰州为龙泉郡,汾州为文城郡。又置霍山郡、翼城郡,改临汾郡为平阳郡。唐改平阳郡为晋州,改霍山郡为吕州,改龙泉郡为隰州,改翼城郡为浍州,改文城郡为汾州。又置昌州、中州、东和州,改浍州为北浍州。后废
北浍州,改汾州为南汾州。又废中州、昌州、东和州,改南汾州为慈州。置新田府,后废。再废吕州,改晋州为平阳郡、隰州为大宁郡、慈州为文城郡。乾元元年(758)改平阳郡为晋州,改大宁郡为隰州,改文城郡为慈州。五代废晋州,改定昌军,后改为建宁军、宋置晋州平阳郡,升赵城县为庆祚军,又升晋州平阳郡为平阳府。金置河东南路,改隰州为南隰州,又改南隰州为隰州,改慈州为耿州。后改耿州为吉州,升霍邑县为霍州,升翼城县为翼州,置蒲州。元改平阳府为平阳路,又改平阳路为晋宁路。明改为平阳府。
以上郡、州、府均在现在的临汾市境内。
1949年现在的临汾市全属临汾专区。
1954年全属晋南专区。1967年全属晋南地区。1970年恢复临汾地区。2000年改为地级临汾市。
尧都区:因相传为帝尧之都而得名。古称平阳。秦置平阳县。新莽改为香平县。东汉复为平阳县。北魏废平阳县,又复置。隋改平阳县为平河县,后改平河县为临汾县。唐为晋州、平阳郡。宋为平阳府。元为平阳路。明复为平阳府。临汾县均属之。1948年临汾县析置临汾市。1949年临汾市并入临汾县。1971年临汾县析置临汾市。1983年临汾县并入临汾市。2000年县级临汾市更名为尧都区。
曲沃县:因境有沃水并萦回盘旋九曲入浍河而得名。春秋时为晋都绛。秦置绛县。东汉改为绛邑县。北魏改为曲沃县。以后沿袭。1958年并入侯马市。1963年恢复。
翼城县:因县城在翔翱山下,山形如鸟舒翼而得名。殷商时为唐国。春秋时为晋都绛,亦名翼。北魏置北绛县,别置新安县,又别置小乡县。北齐废新安县入北绛县。隋改北绛县为翼城县,改小乡县为汾东县。候废汾东县复置小乡县。唐废小乡县入翼城县,有改为浍川县。宋复名翼城县。金别置隆化县,升翼城县为翼州。元废隆化县入翼城县。以后沿袭。
襄汾县:取襄陵、汾城二县首字而得名。襄陵因晋襄公陵墓而得名。汾城因汾河流经县境而得名。秦置襄陵县。西汉别置临汾县。北魏析临汾县置泰平县。北齐废襄陵、临汾2县。北周改泰平县为太平县,迁禽昌县至境内。隋改禽昌县为襄陵县。以后沿袭。民国初年改太平县为汾城县。1954年襄陵县、汾城县合并为襄汾县。1958年撤县,分别划入侯马市、临汾县。1961年恢复。
洪洞县:因汾河流经县境,波涛澎湃而得名。“洪”是大水之意。“洞”是疾流之意。一说因县北有洪洞岭而得名。再一说因县北有洪崖古洞而得名。春秋置杨氏县。秦改为杨县。新莽改为有年亭。东汉复杨县。北魏迁禽昌县至境内,后复置杨县。后又迁永安县至境内。北魏永安县又迁出。隋改为洪洞县,别置赵城县。宋废赵城县入洪洞县,后复置赵城县,又升赵城县为庆祚军。金复为赵城县。以后沿袭。1954年洪洞县、赵城县合并为洪赵县。1958年改名洪洞县。
安泽县:取“界于安吉、泽泉(钟注:古安泽县两村名,位于现在的古县境内)之间”之意而得名。西汉置瞸氏县。东汉改猗氏县。晋废。前赵复置瞸氏县。北魏废,分置合阳县,冀氏县、安泽县、义宁县。北齐废合阳县。隋改义宁县为和川县,改安泽县为岳阳县,徙岳阳县治迁到现在的古县旧县镇。元初改冀氏县为猗氏县,后废,又复置冀氏县,废岳阳县。再废冀氏县,复置岳阳县,废和川县。1914年改岳阳县为安泽县。1950年县治迁现址。
浮山县:因县西有山,尧舜时洪水横流,其山随水高低,其形若浮而得名。北魏置葛城县。北齐废。北周于葛城县故治置郭城县。隋废。唐置浮山县,旋因见神人于羊角山(现在的二峰山)下,改名神山县。金复为浮山县,后改为忠孝县。元又为浮山县。以后沿袭。1958年并入临汾县。1960年恢复。
古县:因以原古县镇为县治而得名。北魏置安泽县,后改为岳阳县。元废,旋复置。1914年改为安泽县。1971年析安泽、浮山2县各一部设古县。
吉县:因境内有吉山而得名。秦置北屈县。北魏改置禽昌郡,并置京军县。后又置定阳县,改京军县为五城县。隋改五城县为文城县,改定阳县为吉昌县。唐改文城县为屈邑县。后唐改屈邑县为文城县,改吉昌县为吉乡县。宋废文城县入吉乡县。民国初改吉乡县为吉县。1958年并入乡宁县。1961年恢复。
乡宁县:取吕香、昌宁两县名各一字而得名。西汉置骐县。东汉废。北魏置昌宁县,又有平昌、吕香等名称,又别置洛陵县。北齐废洛陵县。后唐改昌宁县为乡宁县。以后沿袭。
大宁县:取“大吉大宁”之意而得名。北魏置五城县。东魏废。北周置大宁县。隋废,入仵城县。唐复置,别置大义县、白龙县。后废大义、白龙2县。元废大宁县入隰川县,后复置。以后沿袭。1958年与隰县合并为隰宁县,又并入吕梁县。1961年恢复。
隰县:因县城南有龙泉,地湿而得名。汉置蒲子县。北魏置北平昌县,后废。北周置大宁县、长寿县、龙泉郡。隋迁大宁县,废龙泉郡,改长寿县为隰川县。金别置。元废仵城县。清为隰州。1912年改为隰县。1958年与大宁县合并为隰宁县,后又与永和、蒲县、石楼合并为吕梁县。1961年恢复。
永和县:因县西黄河边有永和关而得名,取“永履和乐”之意。西汉狐瞷县。东汉废。三国时复置。北魏废。北周置归化县、临河县。隋改临河县为永和县,改归化县为楼山县,后废楼山县。唐复置楼山县,又废。以后沿袭。1958年并入吕梁县。1961年恢复。
蒲县:因境内有相传为尧师伊蒲子隐居地的蒲子山而得名。一说以盛产蒲草而得名。北魏置平昌县,后别置石城县。北周改石城县为蒲子县。隋废平昌县入蒲子县,后改为蒲县。唐别置昌原县、常安县,后废。金为蒲州。元复为蒲县,后废,入隰川县。旋复置。以后沿袭。1958年并入吕梁县。1961年恢复。
汾西县:因位于汾河西岸而得名。西汉置彘县。东汉为永安县。北魏为汾西郡。北齐置临汾县。北周别置新城县。隋改临汾县为汾西县,废新城县入汾西县。以后沿袭。1958年与霍县合并为霍汾县,后又并入洪洞县。1961年恢复。
侯马市:因明代此地为北方最大驿站之一,过往官员多在此食宿,等侯换乘马匹而得名。晋曾为都城称新绛。秦置绛县。东汉为绛邑县,。三国属平阳郡。北魏改曲沃县,此后历代俱为曲沃县辖地。明在此设驿站,北接平阳府,直达幽燕,南出铁岭关。清设巡检司。1958年以曲沃、新绛两县和襄汾县部分合置侯马市。1962年停建。1971年析曲沃县5个公社复建侯马市。2000年省辖,临汾市代管。
霍州市:因县东为霍山而得名。西周为霍国。西汉置彘县。新莽改黄城。东汉改永安县。北魏初废,置永安郡。隋废郡,置汾州,改永安县为霍邑县。金升霍邑县为霍州。1912年改为霍县。1958年与汾西县合并为霍汾县,后又并入洪洞县。1961年恢复。1989年改为县级市。2000年省辖,临汾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