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读古事093.魏筑长城

2015-11-19 06:11阅读:
【周纪篇之二十】时间:战国前期(公元前362年至前351年);地点:郑县、洛水、固阳;人物:魏惠王;古事:魏国为防止秦国入侵,在郑县至上郡修筑一道防御工事,史称“魏筑长城”。
读文
原文: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原文见《资治通鉴•周纪二》 公元前362年)
译文:魏国筑有一道长城,从郑县沿着洛水直到上郡。
叙事
公元前403年,魏与韩、赵一起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建都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魏文侯时,先后任用翟璜、李悝、魏成为相,实行变法,国力大增,开始向外扩张,西伐秦夺取河西地,南败楚攻占大梁,北灭中山国,随即进入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并在此设立了上郡。到了魏惠王在位期间,秦国实行改革,国力逐渐增强,开始向魏国入侵。魏惠王四年(公元前366年),秦出兵向韩、魏联军进攻,大败韩魏军于洛阴(今陕西大荔西),又于魏惠王六年(公元前364年),秦深入到河东,在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与魏军大战,斩首六万级。魏惠王八年(公元前362年),魏同韩、赵发生战事,秦国又趁机向魏进攻,在少梁(今陕西韩城南)大败魏军。少梁一役,魏太子及将军公孙痤为秦所虏,并失去繁庞城(今陕西韩城东南),魏被迫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为抵御强秦的进攻,巩固河西之地,保卫国都大梁的安全,魏惠王派遣军队沿洛水修筑了一道长城。此事震惊了秦国,刚即位的秦孝公更是十分关注这件事。《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淮、泗之间小国十余。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以后又进行了扩建,到魏惠王十九年(公元前351年)“筑长城,塞固阳”,即终点延至今内蒙古包头的固阳。魏惠王时期所筑的这道长城,在今陕西关
中东部渭南境内,南起华阴,北止于韩城,后延伸到固阳,是战国时秦与魏的分界线,也是魏防秦侵的牢固防线。
读后随笔
魏筑长城,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历经十载,才筑就了被称为“魏长城”的防御工程。这其中付出了多少,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象,“十年磨一剑”,代价在其内、辛苦在其中。不过,它带给魏国的利益是颇为丰厚的,魏惠王能在位50年,并改侯称王,恐怕这道长城帮了不少忙、起了不少作用。时至今日,此长城随千年风雨,已成为废墟,但许多残垣依然保留。然而,史籍的记载与专家的考证,依旧可以给人一个近似于当年的魏长城。
魏长城在今陕西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又称河西长城。它呈南北走向,南起华阴,北至韩城。《史记•秦本纪》《正义》:“魏西界与秦相接,南自华州郑县,西北过渭水,滨洛水东岸,向北有上郡鹿州之地,皆筑长城以界秦境。洛即漆沮水也。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史记•匈奴列传》:“魏有河西上郡,以与戎界边。”可见,当年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为了防秦、防西戎进袭。
其实,魏筑河西长城,最主要的还是为了防御秦国的入侵和掠夺。那个时期,诸侯割据争霸激烈,处于关中平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河西之地,正是秦、魏必争必保之地。魏惠王四年(公元前366年),秦出兵向韩、魏联军进攻,就在河西洛阴(今陕西大荔西)大败魏军。魏惠王八年(公元前362年),魏同韩、赵发生战事,秦国又趁机向魏进攻,也是在河西少梁(今陕西韩城南)大败魏军的。这一战,魏太子及将军公孙痤为秦所虏,并失去繁庞城(今陕西韩城东南)。假如在这一带筑起一道长城,形成军事屏障,形势就会大大改观。唐代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云:“魏长城在县北二十二里;魏惠王十九年所筑,东至崤山,西北至河三十七里”。认为此地正是兵家必争地区,与秦交界,在此筑长城符合魏的军事防御要求,魏在此筑长城是顺理成章的事。
战国时期的魏长城,启动于周显王七年(公元前362年)。《资治通鉴》中说:“秦献公薨,子孝公立,孝公生二十一年矣……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很显然,魏筑长城始在秦献公死的那一年,而不是在秦孝公元年。秦献公死的那一年是周显王七年、秦献公二十四年,也是魏惠王八年,这一年是公元前362年。因此可以说,魏长城比北长城早筑了140多年。魏长城全程竣工,是魏惠王十九年(公元前351年)。《水经注》述,魏惠王“使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魏惠王十九年(公元前351年),筑长城,塞固阳”。此时,魏长城起今陕西省华山北麓,经韩城沿黄山西北上,穿过黄土高原,进入内蒙古准格尔的马栅、黑岱沟、十二连城等地,终点在包头的固阳境内,全长达300公里。
魏长城既宏伟壮观,又坚不可摧。从它所跨越华阴、大荔、澄城、白水、合阳、韩城六县市的遗存,就看出这一点。在华阴市的魏长城段,华山朝元洞有遗迹,依地附势蜿蜒北上,顺长涧河西岸直到渭水;红岩、城南、河湾、西关等村附近均有残垣,其中城南村一段,长365米,残高7米,底宽92米,并留有烽火台遗迹。在大荔县的魏长城段,它过了渭河之后,就是“滨洛”,循洛河东岸北上;自党川村至长城村有遗迹12处,其中最长的为2100米,墙宽1625米,高22114米,城墙夯土为黄色,土质坚硬。在澄城县的魏长城段,赵庄镇关则口村有遗迹,长750米,宽45米,依山傍岭而筑,并从中发现有板瓦、筒瓦等建筑材料。在白水县魏长城段,史官乡东西两段有残垣,东段长约20米,西段长约70米,残高5米,城墙下宽31米、上宽15米。在合阳县的魏长城段,由西向东穿越皇甫庄、甘井和杨家村三个乡镇,长约20公里,残高16米,并尚有一座较完整的烽火墩。在韩城市的魏长城段,位于韩城城南10公里处的龙亭镇附近,从合阳南庄村延伸入境,东起城南村,西至城后村,全长20公里,现在存最高的城墙是城北村东段,10米,长约430米。这些魏长城段连接起来,就是一道雄伟的长城线。
另据文物专家实地考查,在今内蒙古包头市东南黄河对岸达拉特旗白泥井乡、准格尔旗黑岱沟乡等地,均发现有魏长城遗迹。白泥井乡的长城起于李三壕村,跨过新民堡、王爱召、树林召、粉土圪旦,全长100公里。新民堡的魏长城因土质缘故,呈白色,当地百姓称之为“白墙”。此地长城均为夯土筑成,城墙基宽约20米,高1525米;夯窝为圆形,直径10厘米;墙顶宽247米。黑岱沟乡的长城遗迹,除土筑外,还有用石块叠筑的,内实碎石、黄土,墙内外均有战国早期城址古迹。
魏长城在当时是用来防御秦国入侵的,也确实起过了这方面的作用。但后来的事实击溃了这道防线,魏长城终究未能挡住秦灭六国的铁骑,魏国难逃灭亡的命运。秦统一中国后,这道古长城的实际作用随之消失,成为历史陈迹。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以及战火的损坏,如今完整的魏长城已不复存在,但其残留部分仍是人们回顾历史,研究昔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资料与凭证,因此很值得利用和保护。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