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精神的电波——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有感
2013-05-17 14:57阅读:4,523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1897年,30盏电灯在黄浦江边的上海南市发电厂点亮,从此开启了申城的“夜上海”时
代。108年后,上海创办的第一家电厂重新发电,经过历时近6年的改扩建,这座带着上海
工业时代烙印的老建筑又一次完成了它的改造和重启。
“重新发电”
2012年10月1日第九届上海双年展盛大开幕。布展地址从上海美术馆迁址于花园港路新近改建完毕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本届双年展以“重新发电”为主题,邀请了来自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的98位(组)艺术家参展。展览采用城市馆模式,共有阿姆斯特丹、柏林、苏黎世等近30个城市参展。这些城市馆中除了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集中布展的10个城市馆以外,其余20个将分别分布于美伦大楼中央商厦、上海外滩美术馆、外滩源、协进大楼
和外滩联合教堂等。集中与散点的布局使城市馆做到了向城市内部最大化的延伸,令上海双年展第一次真正地契入城市母体,体现出了布展者在全面展示国际当代艺术发展现状的同时,将力求呈现中国当代精神文化层面特有的价值观。
在“重新发电”的主展场,展览被分为“溯源(Resource)”、“ 复兴( R e v i v e ) ”、“造化(Reform) ”
和“
共和(Republic)”四个板块进行诠释。这四个板块关注了艺术在社会动员、历史重建、动力源泉以及社会交往各方面的作用,并以此形成整场展览的主题线索。
当然,“重新发电”的主题也不仅仅只在展品中得到表达。这个主题的形成和上海双年展的迁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创建息息相关,是对原南市发电厂、世博会“城市未来馆”改造和重启的回应。如果说曾经的“跑马场”旧址——上海美术馆代表了对本土殖民文化的反思,那么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乔迁新址,则不仅意味着位置和体量上的改变,被誉为“民族工业摇篮”——南市发电厂的背景前身同样也表达了双年展自我定位的更新和提升。因此,被成功改建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也被认为是此次双年展展出的第99件展品。
情感与记忆的延续——从南市发电厂到当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前身——南市发电厂(1900-1985年)。1897年,清政府上海马路工程善后局在十六铺老太平码头创建了供30盏路灯照明的南市电灯厂,后于1918年成立上海华商电力股份有限公司。1955年电厂定名为南市发电厂,早已走过百年历程的南市发电厂见证了上海整个工业时代的变迁。
在社会急速发展并寻求精神文化全面进步的今天,人们对文化设施的需求越来越大。上海缺少一个大型当代艺术场馆的现实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南市电厂空间的可塑性和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正和当代艺术馆的功能匹配。参照国外经验,从工业建筑改造成博物馆建筑不乏成功范例,不论伦敦的泰特艺术馆,亦或是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老厂房,它们都已成为当今潮流艺术的发源地。南市发电厂厂房空间的可塑性激发了设计师的无限创意灵感。它完全
能够适应当代艺术馆这样一种形式,以老建筑的旧和展示品的新形成的对比,彰显了旧时记忆和当下思潮之间的张力,这是新建筑永远无法比拟的。
时值6年多的改造,令浦江边又多了一处艺术创意源地。它“重新发电”,起名叫做“POWER STATI ON OF
ART”,专职负责制造精神的电波。
为了强调了对传统工业遗迹的尊重,被重新演绎的工业元素和重新利用的厂房空间在此并置。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旧电厂165米高耸的烟囱,其内部增设了螺旋展廊,外部于不同标高位置和主厂房连通,再现了原有的空间管线连通的景象。悄然盘踞在大厅底楼的发电机是老电厂的生命线,在此被特意保留下来迎合了当代艺术博物馆“重新发电”的理念。高挂厂房内的吊车以及屋顶平台上四个巨大的粉煤灰分离器,这些的特征性元素均被保留下来。内部空间交通流线组织设计则借鉴原输煤栈桥的形态意向,楼梯作为展场,从“运煤”到“运人”的变迁延续了旧厂房无限的生命力。长128米,宽70米,高50米的主厂房被改造为展览空间,改造后的建筑面积达到了3万余平方米。厂房内西部预留了8米层高和49米层高两个开敞大空间,从封闭的厂房变成开放的艺术乐园,为展馆未来发展留下了可能性。厂房的型制、色彩继续以往风格,黑白灰的主色调素雅地衬托着入驻的展品。虽然工业遗存的痕迹被刻意保留,但行进在这场馆之中,不论去屋顶平台喝杯咖啡还是去展馆内部浏览参观,和传统美术馆不同,丰富的流线串联着灵动的空间,并非一成不变的体验带给参观者内外截然不同的感觉。
文化盛宴的多级享受——当代艺术博物馆与中华艺术宫、上海博物馆
将艺术博物馆列为衡量城市文明程度和综合实力的衡量标准已成为当今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重要准绳。发展成熟的文化博物馆体系所必备条件则是由古代、近现代、当代艺术博物馆所组成的博物馆体系。最富盛名的有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美术馆;伦敦大英博物馆、泰特不列颠艺术博物馆和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巴黎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和蓬皮杜艺术中心等。然而在上海,以展示古代艺术的上海博物馆、由世博
场馆中国馆改建而成的中华艺术宫以展示近现代艺术,加之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以展示当代艺术,三馆交相互相辉映,上海艺术博物馆体系的格局已经初露端倪,完整的城市文化展览脉络逐渐形成。
新展馆未来最大的发展可能性——政府与市民文化的充电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公立的当代艺术博物馆。然而由于率先建立的大型当代艺术博物馆经验有限,在展馆筹建初期也遇到了令人小有尴尬的瓶颈。“当代”与“博物馆”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如何以最恰当的定位展览当代最新潮的艺术?作为非盈利性的公共文化机构、艺术展览空间,以陈列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为主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以收藏、展览、研究、教育、服务等功能合于一体,作为一个公益性、学术性的当代艺术平台服务于大众。
从1996年上海美术馆成功举办第一届上海双年展至今,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从边缘到主流的发展过程,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建立为大众提供了话语平台和艺术系统,标志着当代艺术发展迈出的实质性一步。参观当代艺术展,与其说是欣赏艺术,不如说更是感受创意。通过展示当代艺术与生活中各个领域的兼容并蓄,激发人们的灵感,让当代艺术发展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创意发电站,则将是更让人振奋与期待的。
撰文 | 建筑创作中心:苏颖 摄影:汪一宁
(刊登于《A+》第十一期)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