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卡夫卡之《地洞》
2006-05-25 22:16阅读:1,087
解读卡夫卡之《地洞》
——异化和“无”
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出生犹太商人家庭,父亲艰苦创业成功,但性格刚愎自用,对卡夫卡管教甚严。卡夫卡则在对父亲的崇拜中生活着。母亲也多愁善感,在这样的压抑的环境中,卡夫卡不免会产生悲观的意识。
历来对卡夫卡的地洞研究也颇多,很多人认为认清楚了卡夫卡的地洞,也就获得了卡夫卡关于人生的生存方式的深刻理解。
外国名家对卡夫卡作品的评价很高,其中,米兰娜'耶中斯卡提到:“他是一个疑虑重重的人和艺术家,在别人麻木的人感到安全的地方,他却充满了警觉。”赫尔曼'黑塞讲到“我相信卡夫卡永远用于这样的灵魂:它们创造性地表达了对巨大变革的预感,即使充满了痛苦。”托马斯'曼说:“他是一个梦幻考,他起草完成的作品都带着梦的性质,它们模仿梦——生活奇妙的影于戏——的不合逻辑、揣份不安的愚蠢,叫人好笑。不过当人们想到这笑、这出自更高理由带泪的笑是我们还能做到的最好的事,那么人们合同我一样把卡夫卡充满爱的作品归入世界文学中最值得一读的部分。”
等等,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
在残雪关于地洞的解读的文章中,《来自空洞的恐怖》提到:
小动物的不幸与外界的威胁无关;一切矛盾和冲突都来自内心,由它天生不幸的性格所决定……一方面,它需要隐蔽,需要躲过外界的注意;另一方面,洞内还有敌人,一旦遇见,它就得立即逃遁,并从随时可以敞开的洞口跳到外面,彻底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这种心理造成了洞口掩护装置的致命弱点,使它并不具备真正的保护作用,而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安慰
即所谓的矛盾的产物。残雪的再读《地洞》——双重折磨夹击下的创造活动一文中开始就指出: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外界——世俗领域或肉体
地洞——纯艺术领域或精神
外面的敌人——未经抽象的世俗体验
内部的敌人——虚无、死猎获物——从世俗体验中升华出来的精神体验
同盟者——理性判断
这同时也指出了“我”的矛盾状态——于世俗的这种拒绝又依存的状态。
目前,学术界以对存在的恐惧和对虚无的恐惧、空间意识以及空间美学等研究对卡夫卡的文章尤其是《地洞》进行解读。下面我也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解读。
一、异化的“我”
《地洞》中的“我”是什么,谁也不能说,其实“我”是什么也不是最重要的,而关键在于我们看到了卡夫卡的一些意识,对异化的一种很好的运用,自我的异化实现了个人他真实自我的分离,从而失去了完整的独立性,这个文本就是将其中的“我”异化成了陌生于自我的一种状态。然而,文本又是之美在于其通过意志的力量超越了异化,上升到了一个高度,从而回归到了自我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文本没有克服异化,相反运用了异化,从而达到了分离状态之后的一种完美一体化。
《地洞》并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全文只不过是一只动物的某些莫可名状的心理活动,然而一旦我们切入文本,它可以说是卡夫卡所有的中短篇小说中最能体现人性的一篇。“异化”说也是对《地洞》较为常见的看法。“我”对异化世界中的恐惧作着抗争。动物也就是“我”的象征,“我”的个人与本我的分离之异化状态也成了小说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动物一开始就进行了一些自我的辩驳,从文章开始“我把洞修成了,看样子还算成功”就进入了造洞的一种自我矛盾中,既有把洞口放在隐蔽地方并且用地衣遮蔽起来以防止外面的可能性的危险,又有把洞口放在醒目的地方以防范洞内的危险。这无疑是对自我的状态以及否定。
地洞是什么,它象征着每个人都可能在劫难逃。“我”这个为自己精心营造了一个地洞的小动物却对自己的生存处境充满了警惕和恐惧,“即使从墙上掉下的一粒砂子,不弄清它的去向我也不能放心”,然而,“那种突如其来的意外遭遇从来就没有少过”。这里,异化的“我”是个人与本我的分离,个人与本我也同时体现在小说中。生活环境对他个人的影响极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家庭因素与社会环境,造成了他与社会与他人的多层隔绝,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而社会的腐败,奥匈帝国的强暴专制,政治矛盾与民族矛盾的双重困扰,人民生活的贫穷困苦,经济的衰败,这一切更加深了敏感抑郁的卡夫卡内心的苦闷。于是,时时萦绕着他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对现实的陌生感、恐惧感使他的希望也变得渺茫起来了。但是他还是在追求着,通过造自己的地洞。地洞也是人之恐怖灾难下的生活状态,该如何处世。地洞由一个大的城郭储藏室和许多地道组成。造了这么一个地洞,是为了躲避外界和内部的敌人,为了有一个藏身之处。“我造好一个地洞”,这句话暗示了自己的创作和追求的根,是个精神之所。结尾“一切如故”也是我的生存状态的延续——挖洞,也即进行文学的创作执着追求。
异化的“我”不仅是对恐惧进行着抗争,而且,对于自身的异化,也显示出了本我的超然。小说中从外面看自己,加上视角的转换能达到“边睡边保护自己”荒谬的状态。
在我睡着时,我觉得似乎不是站在自家门前,而是站在我自己面前,但愿我能一边沉睡,一边保护着自己。我差不多够得上是优秀的,我不仅能在睡着后的束手无策和轻信状态中看到夜间的鬼怪,而且在醒后浑身充满力量并具有冷静的判断能力时实际上也对付得了它们。
从洞外守护洞内,则是从另一个角度描绘“我”的状态,沉睡和保护自己都是将自我彻底异化了,从而达到了个人对本我的陌生的状态。这里的守候也可以是守候着“我”的精神家园。也即——自己和地洞。这种荒谬装它也是安全感在内心作怪。
“睡着的是我,而那破坏着却醒着”,【P430】我的生存状态是什么呢,沉睡么,个人而并非本我在沉睡。
异化的巧妙运用就体现在:“你们是我的一部分,我是你们的一部分,我们紧紧的连在一起,什么能奈何得了我们。”【P437】
二、“无”的意义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显现在追问存在的意义的人的意识中的。“此在”也就是人的存在状态,存在者的存在在一定意义上是要“去存在”的。而人又是作为存在者的状态存在的。对于诸多的可能性,我们都需要去追问,从而达到“有待去逝”的无的状态。对于艺术作品而言,王乾坤老师认为:
本体论上的“无”不是经验常识中的“没有”,尽管它也的确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没有”;要充分注意到本体之“无”的丰满性。如果解决了这样一个识度,出现在你面前的“无”,也许是一种“大充盈”。
卡夫卡为自己构筑了一个虚无的文本上的地洞,他就生活在这个地洞中。这也显然是异化后的“我”的状态。文本中,地洞修造过程也是:无—>有—>无—>有—>无……的可能性的存在。洞中的“无”的追求;也即通向“无”的境界。对于挖洞,对于抗争的无奈,徒劳,到最后只能问向无极,继续他的未完追求,虽然这常常不被理解。
地洞的无用之用在于这里有宁静、安全,
没有外界的打扰。挖掘地洞这种权宜之计也是在向着未知的“无”的存在而不断追求。在这个地洞里,害怕自己的家园被毁灭,即周围的“声音”无处不在,又不知源自哪里,怎么才能消除。小说中指出:
声音的搜寻的徒劳,因为我根本没有接近那个声源,它总是那么微弱,间歇很有规律,时而如斯斯声,时而像呼哨声。对声音的解释是如此的详细:加上“如果我的解释不符合事实,那会是什么?还有一种可能,这种声音有两个中心时,虽然它的声音增强了,但是由于另一个中心的声音减弱了,因此总体效果对耳朵来说基本不变。这里,不安,不安,永远是不安。因为有莫名其妙的声音的存在。有那心中的担忧的存在。
事实上这种“嘶嘶”声是干扰音,是不可能根除的,与其说他是为逃避像“嘶嘶”声这样的恐惧,
毋宁说是在寻找恐惧的可能性,
从而达到“无”的新的状态的存在。现实的状态不能给他以宁静的环境。他呢,或许更需要去探询,因为每次的打洞都似乎半途而废,进行了之后又返回,这种重复是无可奈何的。卡夫卡是位伟大的艺术家,而现实给他的状态迫使他必须依存,而不仅仅是否定意义上的拒绝。这在一定程度上看得出他是“向死而生”的状态。正如文本中的动物一样,动物尚且如此,人何以堪?
“嘶嘶”声之无处不在,也证实了一句话“什么东西只有一份就是一个失误。”“至少我本该完成我青年及中年时代早期那些最重要的计划,更确切地说,我本该有完成它们的力量,因为并非没有过这种意愿。”【P440】——摆明了“我”的追求“无”的心是永恒的。
“嘶嘶”声声的根除,贯穿了整个挖洞的过程,整个挖洞的心理活动都似乎跟“嘶嘶”声有一丝联系。但是真正想做的是什么呢,仅仅是寻找到声源么,不是的,“不是为了能真正找到什么,而是为了做点儿与内心不安相应的事。”【P442】这与内心不安相应的事就是寻找可能性的“无”的生存方式,寻找属于自己的自由,真正的自我。这种存在也可以从下面看出来:
如果不是理智制止着我,可能我就会随便在某个地方麻木固执地挖起来,仅仅就是为了挖,能否在那里听到什么根本无所谓,差不多和那帮小家伙一样,他们或者是毫无意识地挖着,或者仅仅是为了啃泥土。
三、余论
卡夫卡的《地洞》留给后人的似乎是一座走不出的迷宫,或许只有在“无”的意义下,才能追求走出迷宫的多种可能性,
通篇在抗争恐惧的同时,也显示出要鼓起勇气寻求希望。——拯救什么东西似的。若问卡夫卡在《地洞》中产生了什么,为什么以“一切如故”收尾?不过他也不会产生什么,他也只是思想。思想是一种本能,而满足本能也是最大目的。这篇小说正是给了我们最大的本能的满足——思想。这似乎也只是我自己的一种解读。
2006-5-12
《卡夫卡》【德】克劳斯瓦根巴赫 著 孟蔚彦 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灵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残雪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年第1版(第351-365页)
《卡夫卡短篇小说选》卡夫卡 著 陆增荣 周新建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6年第1版(文中所注页码即为本书页码,地洞为周新建译 《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卡夫卡 著 韩瑞祥
仝保民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年第1版(地洞为叶廷芳译)
《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 著 陈嘉应、王庆节 译 三联书店 1999
《文学的承诺》 王乾坤 著 北京:三联书店 2005(第63页)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