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郭林气功初级功的几个行功要领(初稿)
2014-09-08 19:39阅读:2,419
概要:本文作者曾习练过郭林气功的初级功,之后断断续续习练杨式太极拳有近2年。平时在各大公园经常观察习练郭林气功者的动作,觉得他们当中不少人动作非常不符合气功健身原理,并感叹他们努力练习是为了恢复身体健康,但恐怕事倍功半。对于处于治疗后康复期的习练者,习练功效高些或低些影响还不太大,但对于仍处于治疗期的习练者,习练功效的高低就非常关键了。所以特写此文,在不违反郭林气功固有功理功法的前提下把太极拳习练一些要点提出来做为郭林气功初级功行功的要领,或为其内容做重点提示,或为其做细化,或为其略做延伸。希望可以对已出版的郭林气功书籍起到补充和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当作一种对提高郭林气功习练功效的尝试,并适当加些带有探索性质的功法和功效的解析,以期让读者到达“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目的,望广大郭林气功教功老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师和习练者来一起进行交流和讨论,如有错误之处请指正。
关键字:郭林气功,太极拳,圆软远,中正安舒,虚实分明,以腰带手,松柔
本文会引用四本书做为郭林气功的功理功法的参考:一是同心出版社出版,陶秉福主编的《郭林新气功》第3版,简称“陶版”;二是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郭林新气功研究会编著的《郭林新气功》,简称“研版”;三是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郭林著,林晓主编的《郭林新气功为什么能治病抗癌》功理片,简称“郭版”;四是地震出版社出版,于大元主编的《抗癌健身法》,简称“于版”。本文以下内容如有引用均用简称,不再注明。
笔者想先就郭林气功初级行功和太极拳的异同讨论开始此文,这个讨论是带有探索性质的,还有待资深的气功老师和太极拳老师来进一步评判。两者的相同点是:(1)依据中医理论特别是阴阳学说,气血学说和经络学说而创立的,基本的原理不外乎进行阴阳调整,引导阴阳变化。郭林气功各种书籍中都大量谈到阴阳,气血和经络,我想郭林气功习练者是非常熟悉的。太极拳的最高理论指导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一文开始就是“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则大量讲述阴阳,经络和气。其他大量太极拳书籍或多或少都有提及类似内容。郭林气功初级行功和太极拳对身体健康都是大有裨益的,因为医学名著《黄帝内经》中的《素问·生气通天论》就提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可以说阴阳平衡了,健康就有保证,而两种功法的合理习练对阴阳恢复平衡都有一定的帮助。(2)郭林气功初级行功用“圆,软,远”做为气功习练要领,太极拳则强调“用意不用力,处处走圆,动中求静”,两者非常类似,可以认为两者都是气功中的动功,是导引术。两者的不相同点是:郭林气功初级行功偏重辩证治病,太极拳偏重健身和技击。(1)势子方面,郭林气功初级功行功动作比较简单但强调势子的补泄运用,太极拳动作则非常复杂(因其技击性)而且没有直接补泄的说法,但根据气功的原理,大概可以知道太极拳健身练法(技击练法需要发劲多些,比较耗费体力)的动作要求类似郭林气功中调整练法,如拳式中手法的手心有上也有下,有外也有内,有收也有放,有开也有合;(2)吐纳方面,郭林气功初级行功主要强调风呼吸(也有自然呼吸),对新陈代谢促进多些(近年的报道中有长期用风呼吸法对心脑系统有不良影响的说法,可见一斑),耗得多些;太极拳健身练法一般用自然呼吸,讲究气沉丹田,一般习练完气不喘但身体却可以有出汗的效果,耗得少些。(3)意识方面,郭林气功初级行功强调“悟外导引”,而太极拳则复杂得多,但基本道理是内外相合,意识随拳势的开合做放收。“研版”中‘郭林新气功的本源与发展’一章谈到“势子导引多是据华佗五禽戏及《易筋经》,武术,太极,八卦等创编的”,可见郭林气功势子导引创编也是各类导引术和武学的融合。太极拳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对如何行拳已经形成系统有序的规范,不少习练要领都是经过拳师几十年的习练总结,有些还经过几代拳师的反复实践和总结,这些经验都是非常宝贵的。笔者认为太极拳行拳时的不少要求是符合郭林气功的“圆,软,远”的气功要领,并且太极拳的书籍对这些要领描述得非常清晰,对郭林气功初级行功势子导引的习练有很好的补充作用,更加有利于练好郭林气功初级行功。故有此文。
太极拳有不少动作要领,我挑选出几个对习练郭林气功初级功有帮助的关键要领:中正安舒,虚实分明,以腰带手。最后浅谈一下“圆软远”中的“软”。郭林气功习练者除了按“陶版”,“研版”,“郭版”和“于版”里面描述的要领来习练郭林气功,还要格外强化这些行功要点。以下分别描述之。
第一,中正安舒。中正是指从头顶百会穴到两阴之间的会阴穴要成一条直线,这里面又包含了百会朝天,下颚微收,含胸拔背和收腹(尾闾微内收自然就会收腹)。习练者在这里易犯的问题是弯腰驼背和臀部外翘。弯腰驼背是对含胸的理解和操作有误,如果在心窝的地方做内含,必定引起驼背的毛病。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挺胸的念头完全取消,慢慢地在坐身的动作里微微含胸来适应动作的需要”(见顾留馨老师的《太极拳术》),也有老师讲在膻中穴(两乳之间)上下的几根胸肋处做意念和肌肉的放松。臀部外翘是由于尾闾没有微微内收导致的。安舒既包含了精神上的放松(包括了“圆,软,远”中的“远”,即眼睛平视远处,意识不在身体上,做到悟外导引),也包含了形体上的各种放松,如沉肩坠肘,虚腋松腕,松腰松胯,向前迈步时膝盖的放松和脚跟着地时脚踝的放松。(包括了“圆,软,远”中的软,但不是松懈)。在“陶版”和“研版”的预备功中都有类似此要求,但我认为这要做为行功过程中的整体要求。简而言之,这点是贯穿整个行功起始的身法的补充强化要求。“许多太极拳爱好者不理解顶头悬(百会朝天,下颚微收)的重要性,因而在锻炼时,左顾右盼,实在可惜。他们花了很多工夫锻炼,结果所获甚微”。(见吴英华,马岳梁《正宗吴式太极拳》)中正安舒看似简单,要到符合要求非长期下工夫不可。这好比盖房子,柱子要正,柱子歪了,房子要么盖不起来,要么盖不好。
第二,虚实分明。“太极拳讲’处处总此一虚实‘。杨澄甫宗师说’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见扎西老师的《感恩太极》),讲的是分虚实是出太极功夫的要领。太极功夫是太极拳的”用“,那太极拳的”体“是什么呢?见十三势歌的歌诀“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见清代王宗岳等著的《太极拳谱》)。这个”体“就是健康的身体,
既然”分虚实“这个训练方法对健康是有帮助的,我们是不是要加以重视呢?这点包含了脚和手的虚实。先谈脚,陶版”的第七章自然行功第二节“迈步法”,第九章定步功和第十章点步功有类似文字描述。节选第七章第二节的文字'......右腿迈出时,也是脚跟先着地,脚掌竖起,随着身体重心的右移,腰部放松,右脚放平。接着再迈左脚,如此一步一步向前进.......'做为参考,其它章节读者自行寻找类似表述。这里讲的是脚的虚实变化。那脚的虚实分明是指什么呢?就是要注重脚虚实渐渐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我们说的实脚是指承担身体大部分体重的脚,反之则是虚脚。注重脚的虚实渐渐变化的过程就是在虚脚逐步承担体重到成为实脚之前,另外的脚不要乱动。举例说明,右腿先迈步后要进行左腿迈步的过程:右腿先迈步,这时左腿是实腿(承担体重),右腿是虚腿。右腿迈步后有从虚到实腿(承担大部分体重)的变化,左腿反之。这时易犯的毛病是没有等右腿踏实完全变成实腿之后就匆忙迈出左腿,如同平时走路一般,缺乏虚实渐渐变化过程。要深刻地体会“陶版”中“随着身体重心的右移,腰部放松,右脚放平”的含义,这个表述其实就是说从虚到实的渐渐变化过程。我在“右脚放平”之后的动作补充是'身体重心要几乎完全移到右脚“。那么完整的文字表述修改为:''......右腿迈出时,也是脚跟先着地,脚掌竖起,随着身体重心的右移,腰部放松,右脚放平,身体重心要几乎完全移到右脚。接着再迈左脚,如此一步一步向前进.......'。再谈手,“研版”的第一章自然行功第二节势子导引的第二“正功”有这样的表述“.......两手的摆动是一虚一实,一高一低.......”。这个“一虚一实”怎么理解呢?腿脚的虚实是说承担身体体重的轻重。那手的虚实是干嘛的呢?目前郭林气功教材没有说清楚,但太极拳的书籍却解释得非常清楚呀,暂且从太极拳中关于手的虚实来谈谈。这里先谈太极拳中一个概念,叫“实脚虚手,虚脚实手”。讲的是如果脚是实脚,同侧的手就是虚手,反之亦然。举例说明:右腿是实脚(承担身体大部分体重),右手就是虚手,那这时的左脚就是虚腿,左手就是实手。这个是自然运动规律,观察一下动物爬行的动作,是不是前后脚交叉向前迈进呢?人自然走路时是不是手脚交叉向前呢?回到郭林气功行功中手的虚实问题上,一腿迈步时,摆到丹田的那只手永远是虚的,因为同侧的脚是实的(承重腿),而摆到身侧环跳的那只手是实的,因为同侧的腿是虚的(前进中的腿)。具体地操作就是在摆动手要做到从丹田到环跳是从轻到重(重不是用拙力,而是手上的意略重些),而从环跳到丹田是则从重到轻。这样从脚,手和手脚配合的虚实就分明了。这一点是通过势子来引导气血的流动,以外导内。虚属阴,实属阳,血属阴,气属阳,外在动作虚实分明了,内在气血就流动起来了。“气滞血淤,淤血藏毒,毒聚成瘤”(郭林气功各书籍多有此说,这也是中医对肿瘤的一个看法)
,势子做好虚实,气血流动好了,得气感也强(不是去追求气感,而是自然产生的),对治病帮助也就大。体育运动也能加快气血流动,由于没有虚实分明,气血调动比起气功就逊色不少。这个要点对处于治病期间的习练者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把气功做成体育运动,要产生治病特效就难了。但习练快功要做到虚实分明是不容易的,不妨从自然行功和中快功中好好下工夫。这点从中医来说是对祛邪有帮助,从西医来说是加速各个系统的循环和代谢。
第三,以腰带手。郭林气功上述书籍没有明确表述,沾边的表述是:“于版”中第二章自然行走法第一节后面部分“.......练功时脊背有晃动,走起自然行走法来有一点扭动的感觉。不要挺直着腰板走,有前后和左右的晃动,这样才能摇动夹脊.......”。“陶版”中第十一章第二节“中快行功”的注意事项“.......每步转腰转头时,要意在腰,头亦随之,操练日久,自然收到增强命门的功效......”,都没有直接提到以腰带手,而且“陶版”中强调大臂带小臂,见其第十一章第二节“中快行功”的注意事项“.......上肢摆动时,要让大臂带动小臂,不要以小臂带动大臂......”。这个要点是我根据太极拳的习练要领而做的补充。太极拳十三势歌的歌诀“”命意源头在腰际“(见清代王宗岳等著的《太极拳谱》)。说说为什么是腰带手,太极拳讲究行拳要节节贯穿,这个节节贯穿包含了腰先动而后手动的要领。'腰不动,手脚动是妄动。'(见扎西老师的《感恩太极》)。这里面的原理是气是由丹田发出到指梢的,而手三阳三阴经的起止点都在指梢,这样使丹田之气在手的经络流动也比较好。再说说以腰带手的好处:腰的左右转动有利于锻炼“带脉”(见顾留馨老师的《太极拳术》),”陶版”
谈到腰的转动有利于命门的加强,”于版”谈到有利于对夹脊的良性刺激,有利于气到指梢(这样手从丹田到环跳的来回导引效果就比较强,对阴阳调整就比较好)。具体的操作是:先有意念在腰,再由腰带动手臂和手掌做弧形摆动。如踏实左脚后要开始迈右脚,此时腰微向右转,带动右手从原来的丹田位置到右胯旁的环跳,左手跟随腰转从原来的左胯旁的环跳到丹田。这里要注意的是,“先有意念在腰”这点不能意太重,也就是说这个意念就像敲键盘一样,一个指令就可以了,不能一直停留在腰上,要不就违背了郭林气功初级功中悟外导引的原则了。另一注意点是,微转腰要在身体中正的条件下转,不要身体东扭西歪地转腰。汉代神医华佗说:“肾水足,百病除。”(见“研”版第八章),这个要点是有利于强肾的,中医来说是有扶正作用的,西医来说是增强免疫力。
第四,谈一下“圆软远”中的“软”。”郭版”中第七章专门在讲“圆软远”,“圆”和“远”讲得比较具体,“软”讲得比较扼要。我对怎么实现“软”的理解是:要松柔。先谈松,松包含了精神和形体的放松,两者是相互影响作用的。精神上的松,现有郭林气功书籍讲了许多,这里不再重复。形体上的松,我想要补充对面部,手腕,手指,膝盖,脚踝放松的要求:1)面部要放松;2)手腕不能紧,不能使劲坐腕;3)手指要微微弯曲,不能伸直和过分弯曲;4)在迈步的时候,大腿带动小腿,膝盖放松,行功时体重支撑脚的膝盖也不要硬挺;5)“高跷脚跟”是一个广为人知郭林气功的口诀,但做脚跟高翘的时候不能把脚踝翘死憋紧,要保留脚踝的弹性。再谈柔,柔讲的是行功时动作的轻软。易犯的错误是把柔做成”懈“,软弱无力。要做好柔,是用最小的力,如摆臂,迈腿,转头转腰时的力度,谈的是对力量的把握;是动作走弧形,是”圆软远“中”圆“的要求,谈的是动作路线的把握;是在做动作时要用力均匀,如前面谈到的手脚虚实变化,实现这个过程要渐变,不是突变,这样动作看起来就不会断续,生硬。松柔(软)的修炼是永无止境的,无数气功家和内家拳前辈向来都非常重视松柔,郭林老师也不例外,“......但是圆,软,远这个口诀,却是你们真正的老师。永远记住这个口诀,这是练功的要领......”(见“郭版”中第七章)。所以要时时在松柔上下功夫,自己摸索找感觉。松柔得越好,功效自然就越高了。
这样,以上四点分别从打基石,祛邪,扶正和适应气功习练的总体要领来阐述重视和练好这些要点的重要性,对现有的郭林气功书籍中初级行功习练法做了少量的补充,从原理上简略地说明了对治病强身的产生影响。从习练的进程来看,完全掌握这些要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习练者可以渐渐逐个掌握,不要贪多,等练熟了一个要领并形成习惯之后再增加新的要领。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点的“中正”是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才能做到位;有一句歌诀叫'入门引路需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用在对第一点的“安舒”和第四点的“松柔”的习练上最合适不过了,这两点都需要终身练功去追求的,只能当作目标不断接近。
提倡一个精神,“天下郭林气功一家亲”,摒弃郭林气功门户派别组织之间的隔阂和偏见,求同存异。我希望这篇文章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广大一线教功老师和资深习练者都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来分享他们的经验教训,热情地参与进来,为资深的郭林气功老师,资深的医疗气功老师和资深中西专家进一步继承,挖掘和发展郭林气功提供研究有力的素材,最终造福广大病友。
最后希望我的这些建议对郭林气功的习练者有所帮助,祝这些朋友们身体早日恢复健康,平平安安!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