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德的含义

2012-12-07 11:19阅读:823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
不违背自然发展,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
道是在昭示一切,德是在承载道的一切。
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
所以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

目录
字意与缘源
基本词义
详细词义
相关词语
做人之道与八德
古代人养生意义中的德

字意与缘源

  发

音:dé, 注音:ㄉㄜˊ
  结构: 左右,简体部首:彳,部外笔画:12,笔画数:15,
  五笔编码:TFLN ,仓颉:HOJWP,郑码:OIAW,
  四角号码:24231,笔顺编号:无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德,𦫵也。𦫵当作登。
辵部曰。迁,登也。此当同之。
德训登者。公羊传。公曷为远而观鱼。登来之也。何曰。登读言得。得来之者,齐人语。齐人名求得为得来。作登来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
唐人诗。千水千山得得来。得卽德也。登德双声。一部与六部合韵又冣近。今俗谓用力徙前曰德。古语也。从彳。𢛳声。多则切。一部。
《韩诗外传》:哀公曰:善,敢问何如-斯可谓之君子矣?孔子对曰:所谓君子者,言忠信而心不德(德,得也,洋洋得意之得)。

  “德”的字形由“心”、“彳”、“直”三个部件组成。
“心”表示与情态、心境有关;“
彳”表示与行走、行为有关;
“直”,“值”之本字,相遇相当之义。
洪颐煊《读书丛录》:“值本作直。”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彼此相遇相当曰值…古字例以直为值。”)字形本意为“心、行之所值”,是关于人们的心境、行为与什么水平或什么状态相当的判断。
说某人具有某德--就是说某人在某一评价空间中到达哪里或站在哪里,说某德(如清德、和德、上德、下德)什么样就是说到达相应位点的行动者的行为表现会是什么样。
德字甲骨文作徝(从彳从直),金文作惪(从心从直)或德(从心从彳从直),字形的演变寓示人们在进行评价时的侧重点的不同,最终写定的“德”字,“心”“彳”构件完整,似乎正寓示着一种综合与折衷。(见广西师大社《老子感悟》)

基本词义

  1、“德”字是个会意字,其演变过程图见右
德字由甲骨文到现代字的演变
[1]

  -- 在甲骨文中,“德”字的左边是“彳”( chì)形符号,它在古文中是表示道路、亦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这个字的意思是
:行动要正,而且“目不斜视”,这就是“德”。

  -- 在金文中的会意就更加全面了,“目”下面又加了“心”,这就是说:目正、心正才算“德”。
  -- 在小篆中,仍然是会意:其右边的上方变成了“直”,“直心”为“德”。

  -- “德”是现代楷书的写法。

  2、“德”字的本义是“道德”或“品行”。
  《荀子 · 非十二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就是说:一个人要做到“问”、“学”、“让”才能算是有“德”。

  《易 · 乾卦》曰::“君子进德修业。”唐孔颖达注:“德,谓德行;业,谓功业。”
由此可知,“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如“功德、品德、德才兼备、德行”等。从“德”字的构型来分析,这里已包含有禁忌:要遵从一定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3、从“道德”又可以引申为“恩德”。
  《史记 · 秦始皇本纪》:“刻石颂秦德。”意思是:用刻石树碑的方式来歌颂秦之恩德。

  明陈继儒《袁伯应诗集序》:“袁氏(袁可立)世德其忍谖乎!”

  4、由名词变为动词,则指“感激”、“恩惠“

  《韩非子 · 外储说左下》:“臣不德君。”中的“德”字是“感激”的意思。(当然,这个“感激”是从恩德变来的。)

  《左传 · 成公三年》:“然则德我乎?”
  现代汉语中,则有“感恩戴德”、“德被四海”等。
“德”,也是一个人或社会好的内在的品格和价值观
。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
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由此可见,在作为西周文化的重要内涵的“礼乐文明”中,“德”是核心。
德归纳为“勤朴古健、果义敢为、居安思危、善始善终。”就是对德的最好总结。
孔子当年之所以念念不忘“克己复礼”就是因为以德为核心的西周之礼是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道德标准,而“厚德载物”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
楷书 楷书

神遗产。是我们构建平安和谐文化的准绳。
周人制礼乐,隆礼重仪,确立以“德”为先的价值原则wi天、保民、明德、慎罚是周人的基本的精神信仰。周人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德”是和“天”联系在一起的,个人、家族、国家有德,便能得到上天的垂顾,成为“受命之人”、“受命之族”、“受命之国”。

周人认为殷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无德,天命转移到了有德的周人身上

《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德”是涵盖了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
。“德”的价值原则,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
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原则;
被《礼记·大学》发展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
“德”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

  6、“德”的外化即为礼,在心为“德”,发之于心而表现为行为即为“礼”。
《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


行书
,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人“制礼作乐”,系统整理审定了社会礼仪规范,严格规定了人的尊卑秩序和行为准则,将整个社会成员纳入到上下一统的尊卑有分、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轻重有别的社会关系中。
周礼的诞生,为中国成功地建设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石,为文明社会道德政治秩序和伦理生活方式。

  7、古代德也指河流,专指德水,即黄河下游今山东
  在后世这些基本的价值观得到了展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形成了儒道法等各种流派道德理论思想融合而成博大精深、系统完备的中国传统文化。仁爱孝悌、精忠爱国、勤俭诚信、见利思义、谦和好礼等,这些美德成为中国民族民族性格的一部分,而世代相传,在今天依然发出绚烂夺目的时代光彩。

  简单概括:德即是对道,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传播。

编辑本段详细词义

  德 惪 dé
  【动】

(形声。从彳(chì),惪(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同本义
  德,升也。──《说文》

  君子德车。──《易·剥》虞本。按,与剥庐对文。登也,升。君子以顺德,亦本字。

  感激
  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通「得」。取得,获得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四十九章》
  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墨子·节用上》

  德 dé
  【名】
  道德,品行
  德,德行。──《篇海类编》
  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周礼·地官》注
  德何如可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
  六三德。正直、刚克、柔克也。──《书·洪范》。注:「至德,敏德,孝德也。」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三国志·诸葛亮传》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荀子·王制》
  试之刑以观其(袁可立)德,其平在额。—— 明倪元璐《袁节寰大司马像赞》
  又如:德薄(德行浅薄);
德望(品德与名誉);
德器(德行器量);
德被四方(品德高尚,满布天下);
德薄望浅(谦词。品德低下,名望轻微)
;德门(能恪遵礼教道德的人家);
德誉(道德声誉);德馨(道德芳馨);
德艺(道德与才艺);
德操(道德操行)

  恩惠;恩德
  是不敢倍德畔施。──《战国策·秦策》。注:「恩也。」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真可洗满朝称功颂德之秽气。——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
  又如:德施(恩惠;恩泽);
德惠(德泽恩惠)
  仁爱;善行。
如:德意(善意);
德政(良好的政治措施或政绩);
德法(儒家谓合乎仁德的礼法);
德厚(仁厚)
  心意。如:同心同德

  福
  百姓之德也。──《礼记·哀公问》
  ====〖简释〗====
  德 de2(ㄉㄜˊ)
  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美~。品~。公~。~行。道~。~性。~育(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
才兼备。
度~量力。
高望重
  心意,信念:一心一~。
  恩惠:~施。~泽(德化和恩惠)。~惠。感恩戴~。

  德:来源于自然,于万物生谓之德。

编辑本段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